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呢喃(ní) 摇曳(yè) 枉然(wǎng) 丰润(yùn)
B.娉婷(pīng) 喑哑(yīn) 冠冕(guān) 折腰(shé)
C.嘶哑(sī) 风骚(shāo) 腐烂(fǔ) 莽莽(mǎnɡ)
D.枉然(wǎng) 鲜妍(yán) 飘逸(yì) 分外(f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娉婷 遐想 汹涌澎拜 秦皇汉武
B.漂逸 怅惘 一泻万丈 风流人物
C.忧戚 呢喃 原驰蜡象 红装素裹
D.摇曳 腐烂 顿失涛涛 一代天骄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逢年过节,正常的往来无可厚非。一个问候的电话,一段祝福的短信,就可以沟通与亲朋的情感。
B.夜幕下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三江风雨桥流光溢彩,格外亮丽。
C.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引领互联网大潮,是名副其实的风流人物。
D.在人的各种素质能力中,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离开身体素质来谈其他的素质是舍本逐末。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且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爽滑,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B.《经典咏流传》告诉我们,古诗词本身有着无穷魅力,今人只差爱上的机缘。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D.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原指《诗经》里的《离骚》和《楚辞》里的《国风》。
B.《我爱这土地》这首诗,诗人选择土地作为寄情和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然而又将这些感情浓缩在10行的诗句里,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C.《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D.《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7.古诗文默写。(8分)
(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7分)
诗词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积淀。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学校决定开展“诵读经典,吟咏诗词”活动。为此,某班将利用双休日举行一次集体课外吟咏词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1)(活动一:宣传发动)宣传组的同学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了下面一则海报,请认真阅读,按要求答题。
诵读经典,吟咏诗词
本周末,我班将组织全体同学开展集体课外吟咏诗词活动。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吟咏诗词的行列,一起来诵读经典,吟咏诗词。
某班班委会
海报的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疏漏,请找出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推荐经典诗词)为了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同学之间进行了经典诗词推荐活动。(3分)
你推荐的经典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推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吟咏诗词比赛)活动中将举办一次吟咏诗词的比赛。假如你是本次比赛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下比赛的开幕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4分)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8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9.试就选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及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评价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形象化的可触摸的”又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任选一点,对此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 B.怒而飞 吏呼一何怒
C.亦若是则已矣 是为大同 D.其名为鹏 故虽有名马
1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谐》之言曰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C.鹏之徙于南冥也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乃记之而去
14.结合选文内容,用简练的词句,概括“鹏”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材料一)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在启动编纂后的几十年中,先后经各方专家学者多次修订,目前发行超过6亿册。2016年4月,《新华字典》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新华字典》(第12版)首次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通过一书一码,让《新华字典》有了电子“身份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
据介绍,第12版《新华字典》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规范标准,增、删、改、调部分字头,同时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如“初心”“二维码”等。有些词语增补了新义新用法。它首次实现应用程序App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作为一部小型语文工具书,它以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词形音义信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亿万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新华字典》不但是新中国几代国人最熟悉最钟情的语文工具书,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有标志性的文化教育产品之一。《新华字典》的启动编纂,标示着我国五千年历史上一个盛况空前的教育大发展、文化大普及的崭新时代的到来。而12版的出版,则是《新华字典》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服务国人的初心在新时代的充分展示。我们将一如既往,以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做好每一次修订,与时俱进地奉献最高品质的辞书,不辜负《新华宇典》上的“新华”二字,让它历久弥新,誉满中华!
(选自新华网,有删减,作者:刘丹青,系第12版《新华字典》修订总监)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新中国的第一部现代汉语字 典,经多次修订,于2016年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B.《新华字典》的发行已超过6亿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最畅销的一部字典。
C.打开《新华字典》,就可以听标准发音,看笔顺动画,查知识讲解,享知识服务。
D.《新华字典》不断更新,历久弥新,寄寓着修订者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16.请根据上述材料,介绍第12版《新华字典》具有哪些新功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新华字典》为什么会成为“最受欢迎的字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9分)
炊烟淡去
①宋人高观国有长短句:“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读到此处,一幅清秀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不禁忆起炊烟,回到当年。
②放学路上,杨柳依依,鸟雀啁啾,我们推推搡搡,沿着乡村小路匆匆回家,不自觉将脚尖探得老高,或者直接蹦将起来,去捕捉蓝天下袅袅升起的炊烟,自家屋顶的那一缕总会飘出欲望和期待,母亲的饭香就裹在里面,让人如痴如醉。
③当我渐渐长大,开始变得懂事,那些飘起的炊烟便不再清淡洒脱,也不全是先前的纯粹美好,在它们急切的跳动和变幻里,总会飞出母亲的慈祥和辛劳。
④每年寒假,年关将近时,自家屋顶的烟囱在饭点外也会烟雾缭绕,升腾起过节的欢愉,馍馍香、点心香、煮炖香……母亲拾掇出的吃食,一天天变得丰盛,渐渐堆满几大洋盆,存放在后囤的橱柜里,成为一种过节的标志。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那些吃食纵然冻得咯咯作响,但仍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令人垂涎三尺。如此一来,过年的愿望更显迫切了,我把日子刻在指尖,扳着指头将时光送入倒计时。
⑤母亲是爱干净的人,平日的院子整洁利落,过年时分更是容不得马虎。在母亲眼里,那些立在东墙角的葵花秆、她一日三餐离不得的柴禾,乌压压站在那儿,与过年的喜庆着实不符。这时,母亲就会将它们放倒、折断,然后安置到不起眼的角落,腾出全部的空间视野,让小院明净有致。
⑥作家老舍曾这样写:“雪的到来,提示着人们,年已经不远了。”的确,在北方,天气的寒凉与过年的喜庆一样丰盈,冷丝毫容不得人马虎。母亲知道腊月天气的分量,将我们安顿于屋内,自己捂着头巾、戴上手套,冲进凛冽北风,进入一场与柴禾的战斗中。这些柴禾,虽已用去大半,但余下的为数也不少,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收拾停当的。
⑦我们玩累了,就想到母亲,于是踩着板凳、爬上炕沿、透过窗棂,细看母亲的一举一动。她麻溜溜抱来一捆葵花秆,将它们放倒,然后猫腰、曲腿,再使劲用脚折成两节;接着又拽来一把,齐刷刷折断,又一根根理顺,然后两只胳膊箍起,将积攒下的一大抱移至东房墙角。在风声与窸窣的柴草唱和中,母亲一刻不停地劳作,飞起的尘土卷成一团团云朵急速升起,让人眼花缭乱。
⑧一下午时间,母亲硬是将这些柴禾全部制服,使它们乖巧温顺地躺于墙角。母亲进门时,身上的尘土已经拍净,手却冻得通红,脸上有深浅不一的印痕,我想应该是汗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就像我玩疯之后,母亲责备我说“照镜子看看你的样儿”,借助镜子,我记住了这样的印痕。
⑨从那时起,过年的喜庆中,除了美食与快乐,也多了份凝重,那是炊烟笼罩与柴禾分量带给我的复杂心情。
⑩小时候,母亲说“你们还小,在家呆着,别冻着”;渐渐长大后,母亲又说“学习要紧,待家看书”。年年如此,母亲以这些理由,一个人将柴禾收拾停当,任炊烟飘出饭香和温暖,我的心却越来越重。
10岁那年,我没听母亲劝说,冲出家门,加入到她拾掇柴禾的行列,我家的院中终于站成了俩人。天气确实冷,一会儿工夫,脚就冻得麻木了,手也生疼,后来连疼的感觉也消失了,只觉得喘息中,呼出的白气把睫毛打湿,还结了冰,时不时会影响我的视线。空气中,呛人的尘土气息在风里或轻或重、或浓或淡,再不是立于屋内瞳孔曾经捕捉到的风景。我觉得,这活干起来比看到的辛苦多了,母亲的辛劳越发浓重、厚实。
终于有一年,也是过年前夕,父亲在鼓捣一个电器,说是电饭锅,并拿着说明书教母亲如何使用。好奇心使然,我插着缝隙挤入他们中间,瞪大眼睛,听父亲说这是电源、这是火力、这是型号……电源接通后,真是神奇,没见丁点儿火星,香喷喷的排骨味四周弥漫,很快,我们已在享受美食了。
母亲最为激动,她说:“还是新时代好,不用再准备柴禾了,省事又清洁。”同时脸上还要绽出石榴花般的笑容,而她弯腰折柴的一幕又重回眼帘,且慢慢虚化为一个时隐时现的影子,带着深沉的怀旧,让人久久回味。
时光疾驰而过,改革的春风吹过生活的每个角落,幸福的种子悄然落地生根,电磁炉、光波炉、微波炉……已成为厨房的主角,那些淡去的炊烟,已成为时代的一个背影,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春风将起,幸福如潮水般滚滚涌来。
(选自《爱阅读》)
18.本文围绕“我”和母亲,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往事,请作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第①段中,“宋人高观国有长短句:‘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读到此处,一幅清秀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不禁忆起炊烟,回到当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她麻溜溜抱来一捆葵花秆,将它们放倒,然后猫腰、曲腿,再使劲用脚折成两节;接着又拽来一把,齐刷刷折断,又一根根理顺,然后两只胳膊箍起,将积攒下的一大抱移至东房墙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⑩段中“年年如此……我的心却越来越重”,为什么“我”的心会越来越“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以“炊烟淡去”为题目,且“炊烟”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试分析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末段写到“春风将起,幸福如潮水般滚滚涌来”,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交流(63分,含书写3分)
23.作文。
“谢谢”,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也是最温暖的词汇。谢谢18岁陈祥榕,一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唤起中华儿女最朴素的爱国热情;谢谢张桂梅,让我们感动于来自教育的温暖;谢谢亲人,朝夕相伴,倾情以待;谢谢阳光,普照万物,宽厚无私……
请你以“谢谢”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字迹工整,书写争取,卷面整洁;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3.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4.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3分)
1、D
【解析】A.“润”应读作“rùn”;B.“折”应读作“zhé”; C.“骚”应读作“sāo";D.正确。
2、C
【解析】A项“拜”应写作“湃”;B项“漂”应写作“飘”;D项“涛涛”应写作“滔滔”。
3、D
【解析】“舍本逐末”是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枝末节。与语境不符。
4、B
【解析】A.前两个和最后一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问号应改为句号。D.括号及里面的内容应放在“腹白”后面。故选B。
5、B
【解析】A.成分残缺,“通过”“使”去掉一个;C.搭配不当,“宣传”应改为“展示”;D.关联词搭配不当,在“才”之前加上“只有这样”;故选B。
6、A
【解析】A.《诗经》里的《离骚》和《楚辞》里的《国风》——《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故选A。
7、
(1)白露未已 在水之涘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零落成泥碾作尘
(4)徒有羡鱼情
(5)萧萧班马鸣
(6)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涘”“庇”“俱”“碾”“羡”“萧”这几个字的写法。
8、
(1)内容上没有交代清楚开展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格式上没有明确倡议时间。
(2)(示例)岳飞的《满江红》 理由:这首词展现了岳飞满腔热血、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3)示例:诗。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虽然比不上世界八大奇迹,却也吸引了许多人。今天,我们将举行吟咏诗词比赛,彰显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合理即可)
【解析】(1)①本题考查的是实用文体写作规范。海报在内容上,应该交代清楚开展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格式上,应该在署名的下一行写清倡议的时间。②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任选经典诗词作品,并从诗词内容、人生启示、传统文化等角度写出推荐理由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设计开幕词的能力。注意要紧扣主题“吟咏诗词”拟写开幕词;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
二、阅读·理解(54分)
9、示例一:托物寓情(托物寄情),诗人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共鸣。
示例二:构思精巧,富有音韵美。诗歌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亲升华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统一中有变化,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写作技巧的分析,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来作答。作者采用了托物寓情的手法,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或:诗歌构思精巧。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诗歌中四组形容词的叠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起到了强调和渲染作用。语言虽淡,却满蕴深情。
10、示例一:从不同的阶段和层次表现变化而浓重的的情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诗人的“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对应物上,随着对应物的改变,思想的愁绪越来越浓,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情感得到了升华,主题得到了深化。
示例二: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诗人别出心裁,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东西,将心中难以诉说的“愁”形象真切的表现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要结合具体的意象和诗歌主旨来回答。如:“乡愁”是“形象化的可触摸的”,诗人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形象而直观。或:“乡愁”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让人们感觉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
11、
(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解析】(1)“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2)“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息(气息)”“吹(吹拂)”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2、C
【解析】A.记载/做记号;B.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C.这样/这样;D.名字/名贵;故选C。
13、D
【解析】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代游小石潭这件事;故选D。
14、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于借助外物。
【解析】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这里写的是鹏形体之大,硕大无比;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鹏志存高远;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鹏不仅力大无穷,而且善于借助外物。
【参考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5、C
【解析】C.有误,由材料二“正文新增二维码,可听标准发音,看笔顺动画,查知识讲解,享知识服务”可知,并不是打开《新华字典》就能听标准发音,而是需要扫二维码。故选C。
16、第12版《新华字典》新功能:(1)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2)一书一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3)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规范标准,增、删、改、调部分字头;(4)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新义新用法;(5)既有纸质图书又有电子书应用程序APP,纸书内页上有二维码,可扫码连接APP查询;(6)利用电子APP查阅不仅能听读,还能看动态书写。(写出2点即可)
【解析】由材料一第一段“2016年4月,《新华字典》获得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新华字典》(第12版)首次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通过一书一码,让《新华字典》有了电子‘身份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可知,使用冷激光打码技术和一书一码,为读者提供防伪查询、物流追溯、资源链接等增值服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第12版《新华字典》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规范标准,增、删、改、调部分字头”可知,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规范标准,增、删、改、调部分字头。由材料一第二段“同时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如‘初心’‘二维码’等。有些词语增补了新义新用法”可知,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新义新用法。由材料一“它首次实现应用程序App 和纸质图书同步发行”和材料二中“正文新增二维码,可听标准发音,看笔顺动画,查知识讲解,享知识服务”可知,既有纸质图书又有电子书应用程序APP,纸书内页上有二维码,可扫码连接APP查询,同时利用电子APP查阅不仅能听读,还能看动态书写。
17、(1)小型语文工具书,方便实用;(2)以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词形音文信息;(3)最熟悉最钟情的语文工具书;(4)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有标志性的文化教育产品之一;(5)修订继承传统、与时俱进;(6)贴近生活,增补新义新用法;(7)众多学术大家参与编撰、修订,有品质。(写出2点即可)
【解析】由材料三“作为一部小型语文工具书,它以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词形音义信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可知,是小型语文工具书,方便实用,同时以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词形音文信息。由材料三“《新华字典》不但是新中国几代国人最熟悉最钟情的语文工具书,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有标志性的文化教育产品之一”可知,是最熟悉最钟情的语文工具书,同时,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有标志性的文化教育产品之一。由材料三“而12版的出版,则是《新华字典》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服务国人的初心在新时代的充分展示”可知,修订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由材料一第二段“同时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如‘初心’‘二维码’等。有些词语增补了新义新用法”和材料二“跟进时代,贴近生活,增补新词、新义和新用法”可知,贴近生活,增补新义新用法。由材料一第一段“《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在启动编纂后的几十年中,先后经各方专家学者多次修订,目前发行超过6亿册”可知,众多学术大家参与编撰、修订,有品质。
18、童年炊烟的期待是“起”;少年看母亲收拾柴火为“承”;后来“我”与母亲一起劳作是“转”;结尾时代发展母亲展露笑颜为“合”,层层递进。(概括写出事件即可)
【解析】文章层次清晰,“起”“承”“转”“合”的结构使得文章内容层层递进。第2段写童年时对炊烟的期待;第3-10段写少年时看母亲收拾柴禾;第11段写“我”与母亲一起劳作;第12至结尾写时代发展母亲展露笑颜。
19、(1)示例一:文首引用诗句,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也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自然引出后文的故事。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童年往事比作长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年回忆的美好,自然地引出后文的故事。
(2)运用了“抱”“放”“猫腰”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干脆利索与风雪、柴草战斗的情形,表现出母亲关爱子女、甘愿自己受苦的性格特点。
【解析】(1)可从修辞和引用古诗词的角度赏析。古诗词“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以“柳影”“炊烟”等美好的意象,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引用诗句使文章有诗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幅清秀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童年往事比作长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童年回忆的美好。结构上,结合下文“放学路上,杨柳依依,鸟雀啁啾,我们推推搡搡,沿着乡村小路匆匆回家,不自觉将脚尖探得老高,或者直接蹦将起来,去捕捉蓝天下袅袅升起的炊烟,自家屋顶的那一缕总会飘出欲望和期待,母亲的饭香就裹在里面,让人如痴如醉”可知,引出下文对家乡的柳和炊烟的描写,写童年时对炊烟的期待,自然引出后文的故事。(2)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运用了“抱”“放”“猫腰”等一系列的动词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结合“在风声与窸窣的柴草唱和中,母亲一刻不停地劳作,飞起的尘土卷成一团团云朵急速升起,让人眼花缭乱”可在风雪中收拾柴禾的情景,体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以及为了家庭,为了子女的无私付出。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
20、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对母爱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辛劳,一次次触动“我”的心灵,所以心情上也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复杂。
【解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一步步加深的。第2段“自家屋顶的那一缕总会飘出欲望和期待,母亲的饭香就裹在里面,让人如痴如醉”写自己童年时只是期待炊烟,期待母亲的饭香,第3-10段“当我渐渐长大,开始变得懂事,那些飘起的炊烟便不再清淡洒脱,也不全是先前的纯粹美好,在它们急切的跳动和变幻里,总会飞出母亲的慈祥和辛劳”写少年时看母亲一次次收拾柴禾,开始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辛劳,所以心情上也越来越沉重,越来越复杂。
21、“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母亲的炊烟,既是母亲不辞辛苦的劳作,更是母亲为家慈爱的付出;不变的炊烟,永恒的母爱,随着时代的进步,炊烟虽然渐渐远去,但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浓;作者巧妙地把“炊烟”和母爱融在一起,艺术性地展现出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炊烟”贯穿文章的始终,是全文的线索;“炊烟”一词,含义丰富,韵味悠长。结合“自家屋顶的那一缕总会飘出欲望和期待,母亲的饭香就裹在里面,让人如痴如醉”“那些飘起的炊烟便不再清淡洒脱,也不全是先前的纯粹美好,在它们急切的跳动和变幻里,总会飞出母亲的慈祥和辛劳”可知母亲的炊烟既是母亲不辞辛苦的劳作,更是母亲为家慈爱的付出;结合第14段“时光疾驰而过,改革的春风吹过生活的每个角落,幸福的种子悄然落地生根,电磁炉、光波炉、微波炉……已成为厨房的主角,那些淡去的炊烟,已成为时代的一个背影,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可知随着时代的进步,炊烟虽然渐渐远去,但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浓;作者巧妙地把“炊烟”和母爱融在一起,艺术性地展现出文章的主题。
22、要点:家庭亲情的“幸福”;时代发展社会的“幸福”。(围绕以上两条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春风将起,幸福如潮水般滚滚涌来”意指自己对幸福的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可从两方面来谈,一是家庭亲情的“幸福”,二是时代发展社会的“幸福”。文章写母亲不辞辛苦的劳作,是母亲为家的付出,是母亲对“我”的爱,从这个角度思考,家庭和谐美满就是幸福;“时光疾驰而过,改革的春风吹过生活的每个角落,幸福的种子悄然落地生根”,从这个角度思考,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带给人的便利也是幸福。
三、表达·交流(63分,含书写3分)
23、
【答案】范文:
谢谢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就是您的一生。
——题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桃李满天下,一生中培养了无数人才,默默地付出却无怨无悔;有这样一种精神,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他人,如春蚕一样只讲奉献不讲索取;有这样一种情,没有父母的爱那么伟大,没有祖国的爱那么感人。但它却有它的特点,有它的动人之处。这群人,叫教师;这种精神,叫奉献;这种情,叫师爱。正是这群人用这种精神、这种情让我难忘而心存无限感激。
您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平平常常的工作,然而,您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左顾右盼,大声喧哗,您看到后向我提问,我吞吞吐吐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你生气地狠狠批评了我,并说:“放学后到我的办公室”,您说的话当时让我感觉颜面尽失,真的,我那时有点恨您,放学后,当我迈着沉重的步伐到您的办公室时,您却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你的自尊心很强,但你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大声说话呀,这会影响别的同学学习,也会让自己的成绩下滑,损人不利己,对你没有一点好处,完全得不偿失。”老师您的几句话对我的鞭策是巨大的,它将时时刻刻烙在我的心中,以后,每当我想要违反课堂纪律时,您的话就会从我心中跳出来,老师,您的话将跟随我一生。
老师,当晨光照耀大地时,您最早来到学校为我们准备教案;当夜幕降临,您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心里挂念的还是我们;当漫漫长夜到来,您却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为我们批改作业;待到深夜,万籁俱寂,人们都进入了梦乡,您才拖着疲惫的身子睡觉。老师,这就是您的一天,您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做着这样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感到过厌倦,正是有了您的这种精神,更加激励了我们好好学习。
我最亲爱的老师,您把全部的心血费在我们的身上,您的谆谆教导,是我听过最动听的声音;您的悉心呵护,是我见过最温柔的爱护;您的满头白发,却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容颜。老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您对我的付出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老师,学生时代,有您真好,您塑造了我的阳光性格,让我无论何时,眼眸里就只有阳光灿烂,您还教会了我不放弃,让我学会永不言败,愈挫愈勇,这让我终生受益。
就让我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海洋对您说声:“老师,谢谢您。”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一、“谢谢”的意思是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谢谢”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事;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实体,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的事物……如:《谢谢同学》《谢谢挫折》《谢谢老师的批评》《谢谢对手》《谢谢您》等。
二、立意和文体选材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写具体的事写清楚“我”因什么原因、而对什么人或什么物或什么事、怎样心怀感激的,把事情写清楚,让事件自己说话,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也可从社会价值角度立意,感谢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名人或普通劳动者,赞美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所以本文适合写记叙文。
三、选材和构思半命题作文选材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下笔之前,可用设计问题法定好写作重点,拟好写作思路。如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选材,就要写清楚感谢谁?为什么感谢 怎样感谢?感谢这个人、这些人给“我”带来了什么?可从中选择一点或几点作为写作重心,写作范围比较宽泛,感谢亲人,当你放学回家,妈妈早已为你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感谢老师,当你为一个学习中的难题抓耳挠腮,老师精妙的点拨,让你豁然开朗;感谢同学,当你满面愁云,同学送上灿烂的微笑,让你心绪宁静;感谢陌生人,当你气喘吁吁地追上一辆公共汽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门重新为你打开……感激困境中给你力量的人,因为他增强了你的自信;感激顺境中提醒你的人,因为他校正了你的航向;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如果从创造社会价值角度立意,可用排比段或小标题结构,比如,文题《谢谢你们》,第一段运用比喻或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引题,第二部分从三个角度选材:感谢环卫工人,是你们的付出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感谢交警,是你们的付出使我们的出行之路井然有序;感谢白衣天使,是你们的付出使病痛中的人们又恢复了健康,最后一段可以引用歌曲《听我说谢谢你》中的歌词,画龙点睛,表达感谢之意,深化中心。叙事时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感,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