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主题热练21 化学实验与计算(一)
1. (2023·广州二模)某小组从电极反应的角度研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1)实验室以MnO2和浓盐酸为原料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2H2O+Cl2↑。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氧化反应为2Cl--2e-===Cl2↑,还原反应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当氯气不再逸出时,固液混合物A中仍存在MnO2和盐酸。小组同学分析认为随着反应的进行、MnO2的氧化性和Cl-的还原性均减弱,为此进行探究。
[实验任务]探究离子浓度对MnO2氧化性的影响
[提出猜想]猜想a:随c(H+)减小,MnO2的氧化性减弱。猜想b:随c(Mn2+)增大,MnO2的氧化性减弱。
[查阅资料]电极电势(φ)是表征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的物理量。电极电势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电极电势越小,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验证猜想]用0.10 mol/L H2SO4溶液、0.10 mol/L MnSO4溶液和蒸馏水配制混合液(溶液总体积相同),将MnO2电极置于混合液中测定其电极电势φ,进行表中实验1~3。
[数据记录]
实验 序号 V(H2SO4) /mL V(MnSO4) /mL V(H2O) /mL 电极电 势/V
1 20 20 0 φ1
2 m n 10 φ2
3 20 10 10 φ3
①根据实验1和2的结果,猜想a成立。补充数据:m=________,n=________。
②根据实验1和3的结果,猜想b成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用电极电势关系表示)。
[探究结果]固液混合物A中仍存在MnO2和盐酸的原因是随着反应进行,溶液中c(H+)减小、c(Mn2+)增大,MnO2氧化性减弱。
③根据上述探究结果,小组同学作出如下推断:随c(Cl-)增大,Cl-还原性增强。
[实验验证]在固液混合物A中加入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固体,加热。证明推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小组同学分别利用电解池(图1)和原电池(图2)装置,成功实现了铜与稀硫酸制氢气。
图1 图2
①图1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2)的探究结论,图2中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试剂Y是________________[可选试剂:稀硫酸、Na2SO4溶液、NaOH溶液、NaNO3溶液、CuSO4溶液(浓度均为1.0 mol/L)]。
2. (2023·安徽合肥5月模拟)某实验小组用SiCl4和(CH3CO)2O合成四乙酸硅,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略),相关物质的性质如表所示。
物质 性质
SiCl4 无色油状液体,能剧烈水解生成硅酸和HCl
乙酸酐 [(CH3CO)2O] 无色油状液体,吸湿性很强
四乙酸硅 [Si(CH3COO)4] 米黄色晶体,可溶于苯,遇水会迅速水解,超过160 ℃时可分解成乙酸酐和二氧化硅
乙酰氯 (CH3COCl) 无色油状液体,遇水剧烈反应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管口A所接干燥管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填“P2O5”“CaCl2”或“碱石灰”)。
(2)检查上述装置气密性,具体操作为先向②中注入一定量的________(填“水”或“苯”),然后密封管口A和B,打开旋塞⑥,若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取255 g SiCl4放入1 L仪器①中,关闭旋塞⑥,再由分液漏斗滴入稍过量的乙酸酐,反应发生,放出大量的热,混合物略微带色,不久仪器①底部析出大颗粒晶体。写出制备四乙酸硅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中,玻璃管③的管口必须保持在液面上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待放置一段时间,用干冰-丙酮冷冻剂冷却,然后________
(填具体操作方法),小心缓慢地除去仪器①中的残留液体,接着再分两次由分液漏斗各滴入75 mL左右的乙酸酐,再缓慢除去,最后得到335 g精制的四乙酸硅,则四乙酸硅的产率为__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3. (2023·南昌三模)四氯化钛(TiCl4)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熔点为-30 ℃,沸点为136.4 ℃,极易水解,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在实验室用钛铁矿(FeTiO3)为原料制备TiCl4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原理:2FeTiO3+6C+7Cl22FeCl3+2TiCl4+6CO)。
已知:①FeCl3熔点为306 ℃,沸点为316 ℃,极易水解。
②Ag++SCN-===AgSCN↓;
Ksp(AgCl)>Ksp(AgSCN)。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
(2)装置E中冷凝水应从________(填“a”或“b”)通入。
(3)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该制备装置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停止滴加浓盐酸并关闭止水夹a,将装置c中所得物质转移到装置E中进行相关操作。装置E的锥形瓶中得到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6)已知:TiCl4+(2+n)H2O===TiO2·nH2O↓+4HCl,测定TiCl4产品纯度的实验如下。
①E装置相关操作结束后,待锥形瓶中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准确称取该锥形瓶中产品14 g,置于盛有60.00 mL蒸馏水的水解瓶中,盖塞后摇动至完全水解,过滤后将水解液配成100.00 mL溶液。
②取10.00 mL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10.00 mL 2.900 mol/L AgNO3标准溶液。
③加入少许硝基苯用力摇动,使沉淀表面被有机物覆盖。
④以X溶液为指示剂,用0.100 0 mol/L KSCN溶液滴定过量的AgNO3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时共用去10.00 mL KSCN溶液。
试剂X为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已知产品中杂质不参与反应,根据以上步骤计算产品中TiCl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Ti—48);若装KSCN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所测定TiCl4产品的质量分数将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 (2023·广州一模)醋酸钠(CH3COONa)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和缓冲剂。
(1)配制250 mL 0.10 mol/L CH3COONa溶液,需要称量醋酸钠晶体(CH3COONa·3H2O,M=136 g/mol)的质量为________。实验需要的仪器有天平、药匙、玻璃棒、量筒、________(从下列图中选择,写出名称)。
(2)某小组探究外界因素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甲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中溶液浓度均为0.1 mol/L):
ⅰ.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探究加水稀释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ⅱ.实验1和3,探究加入NH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ⅲ.实验1和4,探究温度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序号 温度 V(CH3COONa) /mL V(CH3COONH4) /mL V(H2O) /mL pH
1 25 ℃ 40.0 0 0 A1
2 25 ℃ 4.0 0 36.0 A2
3 25 ℃ 20.0 10.0 a A3
4 40 ℃ 40.0 0 0 A4
①根据甲同学的实验方案,补充数据:a=________。
②实验测得A1>A3,该结果不足以证明加入NH促进了CH3COONa的水解。根据______________(填一种微粒的化学式)的浓度增大可以说明加入NH能促进CH3COONa的水解。
③已知CH3COONa水解为吸热反应,甲同学预测A1
A4。实验结果与预测不一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CH3COONa的水解常数Kh确定温度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查阅资料:Kh=,c0为CH3COONa溶液起始浓度。
试剂:0.10 mol/L CH3COONa溶液、0.100 0 mol/L盐酸、pH计。
实验:测定40 ℃下CH3COONa水解常数Kh,完成下表中序号7的实验。
序号 实验 记录的数据
5 取20.00 mL CH3COONa溶液,用0.100 0 mol/L盐酸滴定至终点 消耗盐酸体积为V mL
6 测40 ℃纯水的pH b
7 ________ c
在50 ℃和60 ℃下重复上述实验。
数据处理:40 ℃,Kh=________
(用含V、b、c的计算式表示)
实验结论:Kh(60 ℃)>Kh(50 ℃)>Kh(40 ℃),温度升高,促进CH3COONa水解。
5. (2023·广州模拟)某小组同学对Na2SO3与AgNO3在不同的pH下反应进行探究。
(1)测得Na2SO3溶液pH为10,AgNO3溶液pH为5,用离子方程式表示Na2S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节Na2SO3与AgNO3混合后的初始pH,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pH 现象
a 10 产生白色沉淀,稍后沉淀溶解
b 6 产生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沉淀未溶解
c 2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产生海绵状棕黑色物质X
资料:ⅰ.Ag2SO3:白色,不溶于水,可溶于过量Na2SO3溶液。ⅱ.Ag2O:棕黑色,不溶于水,能和酸反应。
针对实验a中白色沉淀提出两种推测:
推测1:白色沉淀为Ag2SO3。
推测2:白色沉淀为Ag2SO4。
①推测1产生该沉淀的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测2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取b、c中白色沉淀,分别置于过量Na2SO3溶液中,沉淀均溶解经实验证明白色沉淀不是Ag2SO4,实验过程:另取Ag2SO4固体置于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未溶解。
(3)为确认X组成,将c中X过滤、洗涤,继续实验:
Ⅰ.向X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Ⅱ.向X中加入过量浓硝酸,产生红棕色气体。
Ⅲ.用Ba(NO3)2、BaCl2检验Ⅱ中反应后的溶液,前者无变化,后者产生白色沉淀。
①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Ⅲ的现象,可判断X的元素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③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实验,分析X产生的可能原因:
①甲同学认为随着溶液酸性增强,Ag2SO3中的Ag+氧化性增强。
②乙同学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实验与计算(一)
1.(1)Cl2 MnO2+2e-+4H+===2H2O+Mn2+ (2)①10 20 ②φ1<φ3 ③NaCl 又产生黄绿色气体 (3)①Cu-2e-===Cu2+ ②稀硫酸 NaOH溶液
【解析】(2)①表格数据分析,实验1为对比实验,1和3组合研究Mn2+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那么2和1组合可以研究H+浓度的影响,所以改变H2SO4的体积而不改变MnSO4的体积,同时保证总体积为40 mL,则m=10、n=20;②随着Mn2+浓度增大,MnO2氧化性减弱,电势降低即φ1<φ3;③已知溶液中c(H+)减小、c(Mn2+)增大,MnO2氧化性减弱,保证单一变量只改变Cl-的影响,可加入NaCl固体,若加热反应又产生黄绿色气体,说明Cl-的浓度越大其还原性增强。(3)①图1为电解池,Cu极为阳极,石墨为阴极。阳极Cu优先放电:Cu-2e-===Cu2+;②图2为原电池,利用Cu与H2SO4制备H2,负极为Cu,正极区为H2SO4,为了增强Cu的还原性,正极区加入NaOH溶液降低溶液中的Cu2+。
2.(1)三颈烧瓶 碱石灰 (2)苯 仪器②中液面保持不变 (3)SiCl4+4(CH3CO)2O===Si(CH3COO)4+4CH3COCl 防止结晶析出的四乙酸硅堵塞③的导气管口 (4)将③的管口插入液体中(或插入烧瓶底部),再慢慢打开旋塞⑤ 84.6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以SiCl4、(CH3CO)2O为原料制取Si(CH3COO)4,由于反应物和产物都具有吸湿性或能与水反应,所以整个实验都应在干燥的环境中进行。(1)仪器①的名称是三颈烧瓶,管口A所接干燥管中所盛试剂,既能吸收水蒸气,又能吸收酸性气体,所以盛装的试剂是碱石灰。(4)快速获得产品,且提高SiCl4的利用率,可将三颈烧瓶内液体抽出,即将③的管口插入液体中(或插入到烧瓶底部),再慢慢打开旋塞⑤,小心缓慢地除去仪器①中的残留液体;理论产量为m[Si(CH3COO)4]=×264 g/mol=396 g,则四乙酸硅的产率为×100%≈84.6%。
3.(1)浓硫酸 (2)a (3)KClO3+6HCl(浓)===KCl+3Cl2↑+3H2O (4)没有处理CO、Cl2尾气;空气中的水蒸气会进入D中,使产品发生水解 (5)TiCl4 (6)Fe(NO3)3 95% 偏小
【解析】(4)根据题给信息知TiCl4极易水解,所以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缺少防止水蒸气进入仪器D的装置,也没有处理CO、Cl2的尾气处理装置。(5)装置E为分离氯化铁和氯化钛的蒸馏装置,根据题给FeCl3、TiCl4的沸点可知,蒸馏出来的是TiCl4。(6)由题意可知,硝酸银消耗氯离子,过量的硝酸银用硫氰化钾滴定,铁离子遇硫氰化钾显红色,可作指示剂,因银离子只与硝酸根离子可共存,所以加入的试剂X应为硝酸铁;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的过量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0.100 0 mol/L×0.01 L=0.001 mol,则与溶液中氯离子反应的硝酸银的物质的量为2.900 mol/L×0.01 L-0.001 mol=0.028 mol,由TiCl4~4Cl-~4AgNO3可得14.0 g产品中TiCl4的质量分数为×100%=95%;装KSCN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会导致滴定过量硝酸银消耗硫氰化钾溶液体积偏大,使得氯离子的物质的量减小,TiCl4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偏小。
4.(1)3.4 g 烧杯、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 (2)ⅰ.1 2 ⅲ.①0 ②CH3COOH ③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 (3)测定40 ℃醋酸钠溶液的pH
或
【解析】(1)配制250 mL 0.10 mol/L CH3COONa溶液,需要称量醋酸钠晶体的质量为0.250 L×0.10 mol/L×136 g/mol=3.4 g;实验需要的仪器有天平、药匙、玻璃棒、量筒、烧杯、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2)ⅰ.探究加水稀释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则实验中变量为醋酸钠的浓度,实验1和2为探究加水稀释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ⅱ.①实验1和3为探究加入NH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不改变醋酸根离子的浓度,故a=0。②铵根离子水解会导致溶液中酸性增强,实验测得A1>A3,该结果不足以证明加入NH促进了CH3COONa的水解,可以根据CH3COOH的浓度增大说明加入NH能促进CH3COONa的水解。③已知CH3COONa水解为吸热反应,甲同学预测A1A4,实验结果与预测不一致的原因是水的电离也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3)实验为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CH3COONa的水解常数Kh确定温度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则实验7需要测定40 ℃醋酸钠溶液的pH;取20.00 mL CH3COONa溶液,用0.100 0 mol/L盐酸滴定至终点,消耗盐酸体积为V mL,CH3COONa和HCl以1∶1反应,此时CH3COONa的起始浓度c0= mol/L,40 ℃纯水的pH=b,则c(H+)=c(OH-)=10-b mol/L,Kw=c(H+)·c(OH-)=10-2b;实验7所得溶液的pH=c,则c(H+)=10-c mol/L,则Kh====或。
5.(1)SO+H2O HSO+OH- (2)①2Ag++SO===Ag2SO3↓ ②SO有还原性,可能被氧化为SO,与Ag+反应生成Ag2SO4白色沉淀 ③过量Na2SO3 (3)①证明X不是Ag2O ②含有Ag元素,不含S元素 ③Ag+2HNO3(浓)===AgNO3+NO2↑+H2O (4)②随着溶液酸性增强,Ag2SO3中的SO还原性增强
【解析】(3)①由题给信息棕黑色的氧化银可以与酸反应可知,向X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变化,说明X不是氧化银,则实验Ⅰ的目的是验证X不是氧化银。②由实验Ⅱ可知,X具有还原性,能将浓硝酸还原为二氧化氮气体,由实验Ⅲ可知,用硝酸钡检验实验Ⅱ中反应后的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反应没有生成硫酸根离子,则X中不含有硫元素,用氯化钡溶液检验,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X中有银元素,结合实验Ⅱ可知,X为银单质。③由实验Ⅱ和Ⅲ可知,海绵状棕黑色的固体X为银,银与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银、二氧化氮和水。(4)综合以上实验,海绵状棕黑色的固体X产生的可能原因为随着溶液酸性增强,亚硫酸银中的银离子的氧化性增强,或亚硫酸银中的亚硫酸根离子的还原性增强,银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银、硫酸根离子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