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练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化学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7 21:1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B.Zn+2HCl=ZnCl2+H2↑
C. D.
2.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C.铜锈的主要成分是,所以铜生锈可能与H2O、CO2、O2有关
D.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所以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分子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钉生成红色固体,溶液变成浅绿色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并发出黄色火焰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4.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原子是不带电的微粒,所以不带电的微粒一定是原子
C.燃烧需要氧气,所以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燃烧
D.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不能把铝粉刷在铁制品表面防锈
5.一定质量M、N两种金属,分别加入到相同质量和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分析图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两种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M=N
B.两种金属的活动性:M>N
C.两种金属消耗稀硫酸的质量:M=N
D.若两种金属在化合物中均显+2价,则相对原子质量:M6.下列图像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B.在某一密闭装置内点燃白磷
C.相同质量的镁粉和铁粉分别与足量的同浓度稀盐酸反应
D.实验室电解水
7.某地区学生探究水样的 pH 及溶解氧浓度对钢铁腐蚀速率的影响。如图装置,在三颈烧瓶中放入 3.5 g 生铁粉末,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内加入 10 mL 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关闭分液漏斗活塞,迅速塞紧传感器,重复实验采集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盐酸pH 压强P/kPa 溶解氧(DO)/mg·L-1
P反应前 P反应后 DO反应前 DO反应后 开始降低所需时间/s
① 2.0 90.8 91.8 5.2 4.3 131
② 3.0 90.8 91.5 5.0 3.7 68
③ 4.0 90.8 90.3 4.9 3.4 24
④ 5.0 90.8 90.5 4.9 3.7 9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溶解氧浓度均下降是因为铁生锈需要消耗氧气
B.实验①和实验②都生成了氢气
C.实验③能观察到气泡,可能产生了氢气并消耗了更多体积的氧气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 越小,铁生锈速率越快
8.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它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示例中错误的是
A.阴影1:C+O2CO2
B.阴影2:H2CO3=H2O+CO2↑
C.阴影3:3CO+Fe2O32Fe+3CO2
D.阴影4:Fe+CuSO4=FeSO4+Cu
9.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
B.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
C.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
D.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和CuCl2
10.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铜锭拉成铜丝 B. 铁钉生锈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 通电分解水
11.我国古代将赤铜(Cu2O)、炉甘石(ZnCO3)和木炭混合加热到800℃得到黄铜(铜锌合金)。若冶炼时所用Cu2O与ZnCO3的质量比为26:25,则所得黄铜的含铜量为
A.67.5% B.51% C.65% D.64%
12.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B.用H2O2和MnO2制取氧气
C.电解水 D.木炭还原氧化铜
二、填空与简答
1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式:
(1)熔点最低的金属 。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 。
(3)质软且可以做润滑剂和电极的单质 。
1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制造汽车要用到含铜、铁、铝等成分的多种金属材料。
(1)在汽车电路中,经常用铜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 性。
(2)车体多用钢材制造。其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铁与 接触而生锈。
(3)要探究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除铝、铜外,还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填一种即可)
15.如图为某学校兴趣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所做的四个实验。
(1)甲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丁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要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做的实验是 (选填“甲”、“乙”、“丙”或“丁”)。
16.对于金属材料,我们应从多角度了解。
(1)金属的性质:将铝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金属的冶炼:高炉炼铁得到的产品是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性能不同是因为 。
17.(1)国人为之骄傲的第一艘国产航母于2017年4月26日在大连下水。
①铜运用于航母的电力系统是利用了铜的 性。
②合金是航母的主体材料,如铝合金,在航母制造中备受青睐,常温下,单质铝在空气中不容易被锈蚀的原因是 。
(2)在做金属化学性质探究实验时:
①将钯戒指放入硫酸溶液中,戒指完好无损,可推测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铁之 (填“前”或“后”)。
②某同学不小心把实验后的铁钉和铜丝倒入含有稀硫酸的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气泡的原因 ,该反应类型是 。
(3)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若滤液呈蓝色,则滤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可能有的溶质 。
18.甲、乙、丙三种物质间的转化如图所示,且其中一种物质是单质。
(1)若甲、乙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两种化合物,则丙→乙的反应条件为 。
(2)若甲为固体单质,乙可以用于灭火;丙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基本类型为 ;
(3)若它们都含有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乙、丙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两种化合物,甲与氯气化合生成乙,且乙中金属元素显+3价,甲和乙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现有一批由铜锌合金制成的弹壳,已生锈,弹壳上的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现对其进行回收利用,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Cu2(OH)2CO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其他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
(1)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写出一个步骤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步骤三中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最终回收到的锌的质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废弃弹壳中锌元素的质量。
三、科学探究题
20.常温下没有氧气存在时,铁与水几乎不反应,但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生成一种常见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小明很好奇,设计如下实验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的产物.
(1)试管尾部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是 .
(2)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反应中有肥皂泡飘到空中时,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听到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
(3)探究试管中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常见铁的氧化物 FeO Fe2O3 Fe3O4
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黑色晶体
能否被磁铁吸引 否 否 能
【初步验证】试管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剩余固体是Fe与Fe3O4;猜想二:剩余固体是 .
【实验探究】根据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加以检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取适量黑色固体,加入足量的 . 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剩余固体是Fe与Fe3O4.
【反思与交流】该黑色固体不可能是Fe2O3,理由是 .
四、计算题
21.回答问题
(1)宋代时人们就懂得在胆水(含有天然硫酸铜成分的水)流经的地方放置一段木槽,投入一些碎铁块浸渍来获取金属铜,反应方程式为 。
(2)电解法是工业上制铜的主要方法,其化学方程式为:。计算制取12.8gCu同时可产生O2(常温下)的体积为多少L?(不考虑O2在溶液中的溶解;常温下O2的密度为1.43g/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
B、Zn+2HCl=ZnCl2+H2↑该反应符合“单质+化合物=新单质+化合物”的特征,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符合“单质+化合物=新单质+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2.C
【详解】A、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但是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还有可能是碳酸盐,A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还有可能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B错误。
C、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铜生锈可能与H2O、CO2、O2有关,C正确。
D、分子由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不含氧分子,D错误。
故选:C。
3.A
【详解】A、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变为浅绿色,符合题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A
【详解】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A正确;
B、原子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原子,分子、中子这些微粒也不带电,故选项B不正确;
C、燃烧需要氧气,但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是缓慢氧化,故选项C不正确;
D、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铝进一步氧化,能把铝粉刷在铁制品表面防锈,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5.D
【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两种金属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M=N。A正确。
B、根据图像可知,M与酸反应的速率大于N与酸反应的速率,所以两种金属的活动性:M>N。B正确。
C、根据图像可知,两种金属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由于氢气来自硫酸中的氢元素,所以两种金属消耗稀硫酸的质量相等。C正确。
D、由图像可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硫酸完全反应,金属是过量的,不能确定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所以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6.C
【详解】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氧气逸出,固体总质量减小,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变大,反应结束后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B、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变大;反应结束后消耗了氧气,装置中压强小于初始压强,图像错误;
C、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故相同质量的镁粉和铁粉分别与足量的同浓度稀盐酸反应后镁生成氢气质量大;由于镁活动性大于铁,故镁反应速率快,图像正确;
D、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铁生锈消耗氧气,故实验中溶解氧浓度均下降,不符合题意;
B、实验①和实验②中铁生锈消耗了氧气,但是反应后,压强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且生成的氢气比消耗的氧气多,不符合题意;
C、实验③能观察到气泡,是因为铁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反应后,压强减小,是因为生成的氢气比消耗的氧气少,不符合题意;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4.0时,此时溶解氧浓度开始降低所需时间最短,说明此时铁生锈速率最快,不是pH 越小,铁生锈速率越快,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C+O2CO2,该反应是碳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H2CO3=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氧化还原反应,符合题意;
C、3CO+Fe2O32Fe+3CO2,该反应中铁元素化合价降低,碳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不符合题意;
D、Fe+CuSO4=FeSO4+Cu,该反应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在该反应中,铁元素化合价升高,铜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解析】根据图中现象可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锌>铁>铜,在进行实验时,铁不能与氯化锌反应,铁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铜,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没有剩余,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亚铁、氯化锌,可能含有氯化铜。
【详解】A、根据铁不能与氯化锌反应,能与氯化铜反应,可以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故A说法正确;
B、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所以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故B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故C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可能含有CuCl2,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A、铜锭拉成铜丝的过程中只是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铁生锈过程中有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通电分解水过程中有氧气和氢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D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进行分析。
【详解】黄铜中的铜来自于赤铜、锌来自于炉甘石,所用Cu2O与ZnCO3的质量比为26:25。设赤铜的质量为26m,炉甘石的质量为25m。铜的质量为,锌的质量为,
铜的质量分数为÷(+)=64%。
故选D。
12.D
【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详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
B、用H2O2和MnO2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错误;
C、电解水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错误;
D、木炭还原氧化铜,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3. Hg Fe3O4 C
【详解】(1)汞是熔点最低的金属,其化学式为Hg;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其化学式为Fe3O4;
(3)石墨是一种碳的单质,质软且具有滑腻感,可用做润滑剂,具有导电性,可制成电极;其化学式为C。
14. 导电 氧气、水蒸气 硫酸亚铁溶液(或氯化亚铁溶液或硝酸亚铁溶液)
【详解】(1)铜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2)铁在与氧气和水蒸气同时接触时会生锈,在车体表面喷漆可以防止铁与氧气、水蒸气接触而生锈;(3)要比较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利用铝、铜与铁的盐溶液反应,因此试剂可以选用硫酸亚铁溶液或氯化亚铁溶液或硝酸亚铁溶液等。
15.(1)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2)
(3)甲和丙
【详解】(1)铜比银活泼,可将银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生成银单质和硝酸铜溶液,银是银白色的,硝酸铜溶液是蓝色,故填: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2)丁中的反应是铁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实验甲可得出金属活泼性:Cu>Ag,实验乙可得出Fe>Ag,实验丙可得出Fe>Cu,实验丁:Fe>H,故要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做的实验是甲和丙;
16.(1) Ag Al(NO3)3、Mg(NO3)2
(2) 生铁 含碳量不同
【详解】(1)镁、铝、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镁>铝>银,将铝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铝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银,不能与硝酸镁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银,可能含有铝粉,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硝酸镁,可能含有硝酸银,故填:Ag;Al(NO3)3、Mg(NO3)2;
(2)高炉炼铁除了得到铁还会有碳剩余,且含碳量较高,是生铁,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故填:含碳量不同。
17. 导电 铝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后 置换反应 Cu(NO3)2和Zn(NO3)2 AgNO3
【详解】(1)①铜运用于航母的电力系统主要用于制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②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致密的三氧化二铝保护膜,可以防止铝进一步被锈蚀,故常温下,单质铝在空气中不容易被锈蚀的原因是生成了三氧化二铝保护膜。
(2)①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铁排在H之前,故铁可与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钯戒指放入硫酸中完好无损,说明戒指中钯的金属活动性排在H之后,故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铁之后。
②某同学不小心把实验后的铁钉和铜丝倒入含有稀硫酸的废液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氢气,其反应方程式为:,此反应是由铁单质与化合物硫酸反应生成了化合物硫酸亚铁与单质气体氢气,结合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概念可知此反应为置换反应。
(3)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根据金属活动顺序可知AgNO3先与Zn反应,当AgNO3反应完后Cu(NO3)2再与Zn反应。若滤液呈蓝色,说明Cu(NO3)2没有反应完或没参加反应,而加入了Zn粉,一定会与AgNO3反应生成Zn(NO3)2,而AgNO3是否反应完无法判断,故此时滤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Cu(NO3)2、Zn(NO3)2,可能有的为AgNO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金属相关知识,涉及金属性质与用途、金属活动性的判断及应用。其中溶液中多种物质间的置换反应是难点。解题关键在于找出物质反应顺序及物质反应状态。
18.(1)点燃
(2)化合反应
(3)2FeCl3+Fe=3FeCl2
【详解】(1)若甲、乙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两种化合物,则丙为单质,因此甲为H2O2,乙为H2O,丙为O2,丙→乙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故该反应的条件为点燃。
(2)若甲为固体单质,乙可以用于灭火;丙是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则甲为C,乙为CO2,丙为CO,乙转化为丙的过程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3)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为铁元素,由乙、丙是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两种化合物,甲与氯气化合生成乙,且乙中金属元素显+3价,甲和乙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丙可知,甲为Fe,乙为FeCl3,丙为FeCl2,甲和乙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丙,即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Cl3+Fe=3FeCl2。
19. 引流 (或) 置换反应 大于
【详解】(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弹壳含有铜、锌和碱式碳酸铜,加入硫酸后,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碱式碳酸铜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因此溶液A中溶质为硫酸锌、硫酸铜和过量的硫酸,加入过量锌后,发生了两个反应: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方程式是:Zn+H2SO4=ZnSO4+H2↑;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方程式是:Zn+CuSO4=ZnSO4+Cu;
(3)步骤三中发生反应是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4)回收的锌的质量=弹壳中锌+置换硫酸铜消耗的锌+去除硫酸消耗的锌,所以回收锌的质量大于弹壳中锌元素的质量。
20. )提供水蒸气 氢气/H2 Fe3O4 稀盐酸 Fe2O3红棕色粉末且不能被磁铁吸引
【详解】(1)根据图和“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可知试管尾部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是提供水蒸气;
(2)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稍后有肥皂泡飘到空中.说明生成的气体具有可燃性、密度小于空气,再根据反应物为“铁与水蒸气”,则是氢气;
[猜想与假设]能被磁铁吸引的只有Fe与Fe3O4,则猜想一Fe与Fe3O4;又不可能只有Fe没有其他反应产物;
猜想二是Fe3O4,验证猜想一与猜想二,关键是否含有Fe.
[实验探究]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进行设计实验:
取适量黑色固体,加入适量的某物质,有气泡生成,我们知道铁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生成,则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结论]剩余固体是Fe与Fe3O4..
[反思与交流]该黑色固体不可能是Fe2O3,理由是 Fe2O3红棕色粉末且不能被磁铁吸引。
21.(1)
(2)解:设制取12.8gCu同时可产生O2(常温下)的质量为x
x=3.2g
故产生氧气的体积为:3.2g÷1.43g/L≈2.2L
答:同时产生氧气的体积为2.2L。
【详解】(1)铁和硫酸铜可以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
(2)详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