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题型专练: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移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三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题型专练: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移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9 17: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题型专练: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移动
1. (2023·广东模拟测试二)汽车尾气中NO产生的反应为N2(g)+O2(g) 2NO(g) ΔH。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N2和O2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曲线a表示该反应在温度T下c(N2)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b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条件改变时c(N2)随时间(t)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温度T下,0~40 s内v(N2)= mol/(L·s)
B. M点v正(N2)小于N点v逆(N2)
C. 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充入氧气
D. 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升高温度,则ΔH>0
2. (2023·安徽淮北一模)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BaSO4(s)+4H2(g) BaS(s)+4H2O(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恒容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
B. 在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加入H2,BaSO4的转化率不变
C.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可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D. 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3. (2023·广州调研)向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S2Cl2、Cl2和SCl2,发生反应S2Cl2(g)+Cl2(g) 2SCl2(g),S2Cl2与SCl2的初始消耗速率(v)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B点处于平衡状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为v(SCl2)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B. 该反应的ΔH<0
C. 200 ℃下反应一段时间,S2Cl2的物质的量增多
D. 反应达到平衡后向体系中充入氮气,平衡不移动
4. (2023·梅州一模)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在T1、T2温度下(T1A. 向密闭容器内充入He,平衡逆向移动
B. a曲线条件下,10~30 min内v(B)=0.05 mol/(L·min)
C. 曲线b表示T2温度下,反应过程中物质A的浓度变化
D. 在工业实际生产中,温度越低,越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5. (2023·广东模拟测试二)某温度下,向恒温、恒压容器中充入3 mol H2和1 mol C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3H2(g)+CO2(g) CH3OH(g)+H2O(g) ΔH<0,平衡时体系中H2、CO2和H2O的物质的量分数(x)与平衡总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表示x(H2O)随压强的变化情况
B. 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会使x(b)和x(c)减小
C. Q点CO2的转化率为75%
D. 若起始压强为106 Pa,将容器改为恒容容器,平衡时x(a)>x1
6. (2023·深圳一调)恒容密闭容器中,n mol CO2与3n mol H2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CO2(g)+6H2(g) C2H4(g)+4H2O(g),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物质的量浓度(c)随温度(T)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曲线Y表示c(C2H4)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C. 提高投料比[n(CO2)∶n(H2)],可提高H2的平衡转化率
D. 其他条件不变,2n mol CO2与6n mol H2在T1 ℃下反应,达到平衡时c(H2)7. (2023·广东模拟测试一)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利用高效催化剂处理汽车尾气中的NO与CO的反应为2NO(g)+2CO(g) N2(g)+2CO2(g) ΔH<0。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CO和1 mol NO发生上述反应,部分物质的体积分数(φ)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反应的正反应在高温下才能自发进行
B. 曲线b表示的是φ(N2)随时间的变化
C. 2v正(NO)=v逆(N2)时,反应达平衡状态
D. 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M(t1)>M(t3)>M(t5)
8. (2023·东莞期末)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X,发生反应:①X(g) Y(g);②Y(g) Z(g)。已知:v=kc(反应物),k为速率常数,如图表明三种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及k受温度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过程体系的压强始终不变
B. c(Y)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
C. 随c(X)的减小,反应①②的速率均逐渐减小
D. 温度对反应②的k影响更大
9. (2023·安徽蚌埠三模)1889年,Arrhenius提出了反应速率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关系lnk=-+C(R、C均为常数)。已知2NO(g)+O2(g) 2NO2(g),经历反应1和反应2两步。
反应1:2NO(g) N2O2(g)
ΔH1=-46.3 kJ/mol
反应2:N2O2(g)+O2(g) 2NO2(g)
ΔH2=-65.7 kJ/mol
两步反应的活化能Ea1A. 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放出热量小于112 kJ
B. 曲线③表示的是k2随的变化关系
C. 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NO的转化率可能越低
D. 相同条件下,O2浓度的变化比NO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影响更显著
10. (2023·湛江期末)工业上利用碳热还原BaSO4制得BaS,进而生产各种含钡化合物。温度对反应后组分的影响如图。已知:碳热还原BaSO4过程中可能发生下列反应。
ⅰ.BaSO4(s)+2C(s)===2CO2(g)+BaS(s) ΔH1
ⅱ.BaSO4(s)+4C(s)===4CO(g)+BaS(s) ΔH2=+571.2 kJ/mol
ⅲ.BaSO4(s)+4CO(g)===4CO2(g)+BaS(s) ΔH3=-118.8 kJ/mol
下列关于碳热还原BaSO4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要想得到更多的BaS,温度应该越高越好
B. 对于反应C(s)+CO2(g) 2CO(g),温度升高,CO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
C. 400 ℃后,C、CO2的量减少是由C(s)+CO2(g) 2CO(g)的移动导致的
D. 根据原子守恒规律可知生成的CO2和CO的物质的量之和始终等于投入C的物质的量
11. (2023·福建11月联考)反应A(g)+B(g)―→C(g)+D(g)的速率方程为v=k·cm(A)·cn(B),其半衰期(当剩余的反应物恰好是起始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为。当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反应物浓度时,反应的瞬时速率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c(A)/(mol/L) 0.25 0.50 1.00 0.50 1.00 c1
c(B)/(mol/L) 0.050 0.050 0.100 0.100 0.200 0.200
v/[(mol/(L·min)] 1.6×10-3 3.2×10-3 v1 3.2×10-3 v2 4.8×10-3
A. 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中的m=n=1
B. 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6.4×10-2 min-1
C. 表格中的c1=0.75,v1=v2=6.4×10-3
D. 在过量的B存在时,反应掉93.75%的A所需的时间是375 min
12. (2023·福建福州期末)用活性炭还原NO2可防止空气污染,其反应原理为2C(s)+2NO2(g) N2(g)+2CO2(g)。在密闭容器中,1 mol NO2和足量碳发生该反应,反应相同时间内,测得NO2的生成速率与N2的生成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维持温度不变,反应相同时间内,测得NO2的转化率随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 图1中的A、B、C三个点中,只有A点达到平衡状态
B. 图2中E点的v逆小于F点的v正
C. 图2中平衡常数K(E点)=K(G点),则NO2的浓度:c(E点)=c(G点)
D. 在恒温恒容下,向图2中G点平衡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NO2,与原平衡相比,N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13. (2023·河南郑州一模)已知反应2HI(g) H2(g)+I2(g) ΔH>0,在716 K时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I气体,平衡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为78%。测得v正~x(HI)和v逆~x(H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Kp约为0.02
B. 增大体系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平衡常数Kp不变
C. 温度降低,v正、v逆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温度升高,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图中表示平衡的点可能是A点和D点
14. (2023·湖北3月联考)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向某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O5气体发生下列反应:2N2O5(g) 4NO2(g)+O2(g) ΔH>0。温度T时,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t/s 0 50 100 150
c(N2O5)/(mol/L) 4.00 2.5 2.00 2.00
A. 温度T时,该反应平衡常数K=64
B. 150 s后再充入一定量N2O5,再次达到平衡N2O5的转化率将增大
C. 达平衡后升高温度,该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会改变
D. 其他条件不变,若将恒容改为恒压,则平衡时N2O5的转化率增大
化学平衡常数 化学平衡移动
1.B 【解析】由图示看出,在40 s内N2的浓度由c0减小到c1,A正确;M、N点反应都在正向进行,则N点时v正(N2)>v逆(N2),而M点v正(N2)比N点v正(N2)大,故M点v正(N2)比N点v逆(N2)大,B错误;加入O2后,平衡正向移动,N2的转化率增大,C正确;由曲线b看出,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D正确。
2.A 【解析】在恒容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A正确;在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加入H2,平衡正向移动,BaSO4的转化率变大,B错误;该反应前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故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错误;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不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D错误。
3.C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系数成正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平衡时S2Cl2与SCl2的反应速率为1∶2,结合图像可知,图中A、B点处于平衡状态,则正、逆反应速率相等,a为v(SCl2)随温度的变化曲线,A正确;由图像可知,随着温度升高,SCl2的初始消耗速率更大,反应逆向进行,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焓变小于零,B正确;图中A、B点处于平衡状态,200 ℃下反应没有达到平衡,此时逆反应速率小于正反应速率,反应正向进行,故反应一段时间,S2Cl2的物质的量减小,C错误;反应达到平衡后向体系中充入氮气,不影响反应中各物质的浓度,平衡不移动,D正确。
4.C 【解析】曲线a、b都在下降,说明a、b都是A物质的浓度变化情况,且b先达到平衡,反应速率更快,b对应的温度是T2。恒容条件下充入He,各物质的浓度没有发生改变,平衡不移动,A错误;a曲线条件下,10~30 min内v(A)==0.05 mol/(L·min),则v(B)=v(A)=×0.05 mol/(L·min),B错误;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提升,但温度过低会导致反应速率过慢,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D错误。
5.D 【解析】按照化学计量数之比投料时,反应达平衡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依然为3∶1,故b表示x(H2)、c表示x(CO2)、a表示x(H2O),A正确;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时,平衡正向移动,x(H2)和x(CO2)减小,B正确;设Q点时,CO2转化的物质的量为n,则根据此时H2O的物质的量分数为30%,则有=0.3,解得n=0.75,Q点CO2的转化率为×100%=75%,C正确;容器改为恒容容器,随着反应进行,容器内压强减小,与P点相比,平衡向逆向移动,则x(H2O)6.C 【解析】由图可知,温度升高,H2的平衡浓度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A错误;结合化学方程式2CO2(g)+6H2(g) C2H4(g)+4H2O(g)可知,c(C2H4)的变化量为c(H2O)变化量的,则曲线Y表示c(H2O)随温度的变化关系,B错误;提高投料比[n(CO2)∶n(H2)],相当于保持H2浓度不变而增大CO2浓度,平衡正向移动,H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C正确;其他条件不变,2n mol CO2与6n mol H2在T1 ℃下反应,等效于增大压强,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平衡正向移动,H2的浓度减小,但仍然大于原平衡浓度,D错误。
7.B 【解析】因为给定的反应为放热的熵减反应,在低温下才能自发进行,A错误;由化学方程式可知,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系数相同,且为氮气化学计量数的2倍,结合图像比较物质的体积分数的变化量可知,曲线b表示物质的变化量较小,故b表示的是φ(N2)随时间的变化,B正确;2v正(NO)=v逆(N2)时,此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混合气体质量不变,但是气体的总物质的量随反应进行而减小,故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变大,则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t1)8.C 【解析】由左边图中信息可知,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小的曲线代表X,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大的曲线代表Z,浓度随时间变化先增大后减小的曲线代表Y。反应过程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压强始终不变,A正确;c(Y)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B正确;随c(X)的减小,c(Y)先增大后减小,c(Z)不断增大,则反应①的速率逐渐减小,但反应②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②的速率常数增大的幅度更大,故温度对反应②的k影响更大,D正确。
9.B 【解析】反应1、2均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故①②为lnK曲线;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lnk变大,故③④为lnk曲线;lnk=-+C=-×+C,两步反应的活化能Ea110.C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在400 ℃以后,BaS的量基本不变,A错误;由盖斯定律可知,(ⅱ-ⅲ)×可得B选项的反应,该反应的ΔH=(571.2+118.8)kJ/mol×=172.5 kJ/mol>0,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CO的物质的量增大,B错误;400 ℃后,BaS的物质的量分数变化不大,硫化钡基本反应完全,C、CO2的量减少,CO的量增加,故反应后组分的变化是由C(s)+CO2(g)===2CO(g)的移动导致的,C正确;为使硫酸钡得到充分还原,需要加入过量的碳,故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O2和CO的物质的量之和小于投入C的物质的量,D错误。
11.C 【解析】当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反应物浓度时,反应速率常数k保持不变,第2组数据和第4组数据中,两组的c(A)相同、v相同,解得n=0,将第一组数据和第二组数据代入速率方程得=,则m=1,A错误;该速率方程v=k·c(A),则将第1组数据带入可得速率常数k=6.4×10-3 min-1,B错误;将第6组数据带入速率方程v=k·c(A),4.8×10-3=6.4×10-3×c1,解得c1=0.75,将第3组数据带入速率方程v=k·c(A),则v1=v2=6.4×10-3,C正确;半衰期===125 min,设起始时反应物A为100 g,在过量的B存在时,反应掉93.75%的A需经历4个半衰期,即125 min×4=500 min,D错误。
12.B 【解析】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同种物质),即平衡时,NO2的生成速率应是N2的生成速率的2倍,只有C点满足条件,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NO2的转化率减小,故图2中E到F段曲线还未达到平衡状态,v逆逐渐增大,F恰好达到平衡状态,此时v正=v逆,故E点的v逆小于F点的v正,B正确;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不变,E点和G点温度相同,故K(E点)=K(G点),但E点和G点压强不同,气体浓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容器容积越小,浓度越大,即c(E点)<c(G点),C错误;在恒温恒容下,向图2中G点平衡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NO2,反应物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但与原平衡相比,等效于加压,N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错误。
13.D 【解析】平衡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为78%,则x(H2)=x(I2)=11%,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Kp==≈0.02,A正确;由反应2HI(g) H2(g)+I2(g)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故增大体系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平衡常数仅仅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p不变,B正确;由题干可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温度降低,v正、v逆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确;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x(HI)减小,x(H2)增大,当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v正~x(HI)和v逆~x(H2)相对应的点可能分别为A点和E点,D错误。
14.B 【解析】由表可知,平衡时c(N2O5)=2.00 mol/L,则c(NO2)=4.00 mol/L,c(O2)=1.00 mol/L,K===64,A正确;恒容条件下,再充入一定量N2O5相当于加压,平衡逆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N2O5的转化率将降低,B错误;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总质量、容器的容积都不变,因此气体的密度不变,C正确;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改为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反应,相当于减压,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N2O5的转化率增大,D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