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
山 坡 羊潼 关 怀 古张养浩曲牌名题目元代曲作者元曲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山坡羊》都是小令。【作者小传】张养浩2018/12/11该课件由【瘦马语文网】http://www.smyww.com友情提供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quèchóuchú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华 山黄 河 峰 峦 如 聚波 涛 如 怒山 河 表 里 潼 关 路 大大小小的山峰像是在这里会合,黄河波涛汹涌好像发怒一样,潼关一带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
写景: 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张本。初步理解“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①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②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
③“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铺垫下文。潼关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得关中者得天下。
潼关战场:战国时期秦国从晋国手中夺取潼关后,开始了剿灭六国的大业。东魏乘关中大荒,十万,准备灭西魏。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十多万,两次攻打潼关。880年,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击败潼关唐军十万,夺取潼关,直捣长安。望西都,
意踌蹰关于“西都”长安的诗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杜甫)
思考:“西都”长安象征什么?2018/12/11该课件由【瘦马语文网】http://www.smyww.com友情提供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眺望长安,(我)思潮起伏,心情不快。经过秦汉古都,见历史遗迹,备觉伤心,万间宫殿都变成了灰土。
初步理解抒情:踌躇;伤心 面对如此荒凉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如何?请找出曲中的语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望西都,意踌躇。如何理解 “踌躇”?踌躇:本意为犹豫不决,这里指心里不安不愉快。什么事情让张养浩如此地踌躇?苦 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 你觉得是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了痛苦、苦难 ?
统治者对百姓什么态度?张养浩对百姓什么态度?
补充资料元朝皇帝在宫廷内建“鳌山”,张养浩认为不妥,上书进谏,皇帝十分生气,后来,张愤然辞官。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奉命赈灾,将家中所有财物分与贫乏者。遇饿者赈之,遇死者葬之,为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抚膺长叹,遂得疾不起,享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古诗新译要求:翻译时曲的顺序不限,内容不限,诗意再现即可,要有自己的观点。潼关怀古是谁,放纵着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波涛就是所谓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江山,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一代王朝兴起,必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兵连祸结,社会动荡,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对于百姓的疾苦,张养浩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呢?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默写检测1·曲中表现在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的句子是————————,——————————。2·《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2018/12/11该课件由【瘦马语文网】http://www.smyww.com友情提供 积累: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
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崔道融)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