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7 19:3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息县一高高一上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从自然、人文、技术、经济等几条主线,全景式展现中国广表大地上的传统民居文化,讲述建筑的故事、居住的故事和传承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源远流长,而类型丰富的传统民居又是其中最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既有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也有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既有田园山水的优美与宁静,也有西江苗寨的古老与神秘。传统民居不仅是见证历史发展的一块“活化石”,也是触模中华文化渊源和沧桑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纪录片既有单个建筑的故事, 也有古村、古镇的故事,更有人的故事一居住者、传承人的故事,设计师、研究者、保护者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解读几千年来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中国人的生存智慧。纪录片以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为着眼点,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不仅是一部文化的,艺术的、技术的纪录片,同时还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叙事角度上不但阐释传统民居的物质形体,而且探究各种民居文化的产生机制。透过丰富的建筑文化,观众将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和一致性;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庭院式建筑一直是人们求得生命安顿的主流民居形式。北京市东城区,胡新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正在对传统四合院进行全面的测绘。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党家村的党唐德一直希望恢复自家合院厅房上的藏书阁。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拉夫旦村集体搬迁,杰扎西正在指导村子各家新的庄廓院的建造。云南省大理周城,小白回到了祖传的白族合院中,开始了对古法扎染的探寻。在传统的民居形制四合院落中,有亲情的温暖、人伦的秩序,也有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一切都顺应着自然的节奏。
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形成了长江以南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厅井式。各地厅井民居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自古以来的富庶使得苏州同里民居极富江南风韵。有着尚古之风的金华民居,木雕技艺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成为民居建筑鲜明的地域特征。宗族文化历史悠久以及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使得徽州古村落的厅井式民居逐渐自成一派。斤井式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就是农耕时代南方中国理想的家园。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潮湿地区的民居形式, 被众多少数民族沿用至今。苗家人充分适用自己的智慧,就地取材,创造出了美观而又耐用的苗族吊脚楼。龙脊的古壮寨地处越城岭山脉的西南麓,这里的壮族民居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多雨湖湿的长江流域,到山高坡陵的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这种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风土建筑,成就了一处处人文地理的壮美景观。
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在古老的村庄里代代延续。山西省阳泉市润堿镇中庄村布政李府是中庄村最大的官宅建筑群,它的街巷和建筑依照祺盘布局,形成独立而又相对封闭的院落体系。安徽黄山徽州区星坎村始建于三国时期,经过代代营造、传承,完整保存了宋、元、明、清时期众多传统建筑。云贵高原屯田定边而逐渐形成的众多军屯村落,渗透着征战异乡的汉族将士守望家国的无尽乡愁。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摘編自古建家园网)
材料二:
中国建筑中的屋顶构造源自古建筑传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中华大屋项”,无论是庑殿顶、歇山顶,还是悬山顶,都以一种特殊的曲线实现了天人合一。夏至遮阳形成阴影,冬至将阳光引入正堂,屋檐起翘使得下雨天可以将雨水扬到最远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说,“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顶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承接了古人的智慧”。
徽派民居大门内的拔风管道、福州三坊七巷的假山戏台等工匠智慧也给当下“绿色建筑”以启发。婺源徽派民居大门内的拔风管道,在夏天开门通风时便自动形成。三坊七巷中戏台正门开在偏东倒,进门之后因内有一座假山,这种布局缘于福州的东南风,凤进来后通过假山,穿过戏台给观众带来了清凉,假山让地上建筑地下化,从而降低溫度,这就是中国古代不用电的“空调"。
中国人所说的“风水”其实蕴含着建筑智慧。岷江一路走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选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恋,使大片土地得到了灌溉,造就了天府之国。除了水在变,风也在不断转向:白天正好与水形成完整的循环,晚上风与水完全同流向。古人与“凤水”相关的智慧, 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也被借鉴。如今的城市,在大自然把能源选到我们窗台的同时,却以大量资金购买更多能源驱动空调来抵抗大自然送来的能源。桂满空调外机的场景,不禁令人感慨:不仅仅要传承古建筑的形,更要传承古建筑的思想和智慧。
(摘编自《低碳建筑如何建迪 看中国古建筑蕴藏的绿色智慧》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从自然、人文、技术等多角度展现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
B.《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叙事,是一部充满感性、贴近大众的作品。
C.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D.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顶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是完全承接了古人的智慧,缺乏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水墨江南的青砖黛瓦,黄土高原上雄浑的“太行川寨",古老而神秘的西江苗....中国传统民居类型丰富。
B.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C.厅井式的民居形式是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的结果,是长江流域的百姓广泛使用的-种民居形式。
D.岷江一路走来,其丰沛的水造就了天府之国:而古人与“风水”相关的智慧,在“都江堰灾后重建”中也被借鉴。
3.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传统民居中“干栏式建筑"的一项是( ) (3分):
A.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吊脚楼
B.云南翁丁的佤族民居
C.陕西延安的窑洞
D.广西龙脊的壮族民居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国古建筑,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 (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固山下
张秀云
①一直以来,我对这座山无限向往。横枕长江酌北固山;让辛弃疾怅恨交加留下千古名篇的北固山,会是怎般雄伟的模样,是如何的嵯峨险峻高耸入云 我期待有那么一天,我能亲临镇江,登上北国山峰頂,踩着词人的足迹,一筧历史苍茫,江涛滚滚。
②初秋的阳光下,镇江的高楼、街道和草木都笼罩在一片刺服的白光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听当地的作协主席介绍北固山。那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朗诵起辛弃疾的这两阕词来,慷慨激昂神采飞扬,仿佛也如词人一般,正于高山之巔俯瞰神州,正在试團“看试手,补天裂"。下车了,走一小段路,拐个弯,前面是一片浩渺江水,这,就是长江了。北固山呢 他指着一座低矮的小山丘:“喏,这就是!”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心目中雄伟似辛弃疾的北因山,竟是如此一个小丘 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高不过五十多米,据说长也只是二百米左右,.与黄山、华山武当山那些我攀整过的名山相比,它真不过只是一个小丘啊!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山顶葱绿的树木就尽收眼底。好在,早已经过了以貌度人的年龄,转瞬我就接受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因山堆砌的是历史,厚重的是历史,并非寻常的山石;曾经让辛弃疾感慨万端的,也非山石,而是无处寻觅的孙仲谋,是消失在斜阳草树里的刘寄奴,是一段段历史的风烟历史的敌事。,
③当年,孙权就是站在这个小山丘上,看他的将领训练他的东吴水师。他一步步徘徊在山头,与谋士们谈兵论道,思考兴国大计,山上的石头听过他拍案而起的愤怒,听过他失利后沉重的叹息,见证过他与刘备商讨的破曹大计,孙刘联合。赤壁好一场大战啊,烧得曹军喊爹哭娘,江中浮尸无数。十九岁就执掌军政大权的孙权,这个统率千军雄踞江东英姿勃发的青年,就是辛弃疾眼中的榜样,就连向来目中无人的曹操都仰天叹息一生子 当如孙仲谋!而刘裕,那个小名寄奴的在北固山下土生土长的贫困青年,当年也率领万千军马,平内乱,取蛮夷,收复中原,成就常年少万兜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们都建立了多么大的功业,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快意,算得上圓满。
④词人站在北团山上北固楼头,举目眺望,辽阔的江水正滔滔东流,时光之水正滔滔东流,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早已经无处寻觅,可是,他们建立的丰功伟业却长存史册,长存人们心中。而我呢 却將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何时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⑤一阙《南乡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⑥一阙《永遇乐》吟罢,辛弃疾发出痛苦的、沉重的叹息。
⑦已经六十五岁的辛弃疾,立在北固山头,怀古思今,胸中无限忧愤怅惘,此时,离他孤军深入敌营捉拿叛贼, 已经四十三年,这个当年被宋室皇帝赞美不选的“少年英雄”,已被冷落了四十三年,不能秣马厉兵上前线,二块好钢理没于尘土中,眼看着再没有翻身之机。江山如此多娇,可惜功业未成,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
⑧可是,男儿到死心如铁,四十三年皇被频繁调任频繁弹勃甚至不得不几度退隐乡间的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恨之极, 恨极销磨不得!”直到死,他收复中原的志向,都还是尖锐和雪亮的。三年后,金兵加紧进攻,危急之中,宋宁宗赵扩想到了骁勇善战的辛弃疾,.欲起用他率兵杀敌,”但此时,他已经卧在榻上,病入膏宵了,诏书宣读的任命,不知他听懂了没,只是弥留之际,他仍口中念念有词:““杀贼....杀贼...消息传到朝延,赵扩潸然泪下。
⑨一切都晚了。
⑩北固山头,辛弃疾感慨着古人,北固山下,我感慨着宰弃疾。历史在一代二代人的感慨中层层堆积,伟岸了北固山。梁武帝萧衍昔年登临时,写下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字,似乎早就预见到了这座山的厚重,这个称谓,北园山担得起。这个秋阳热烈的正午,长江边上,我在北固山脚下排徊着,踟蹰着,五十多米的山头,终究没有去攀登,它,太雄伟,”也太沉重了........(有制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写作者对北固山无限向往,在他的想象中,辛弃疾留下名篇的北固山是雄伟高峻的。
B.第②段强调北固山“真的很矮小很不起眼”,意在表现作者来北固山游览的失望不满之情。C第⑦段“廉颇将老,英雄已是暮年了”化用了“廉颇老矣””句;表达对英雄失路的悲慨。
D. :第⑩段写梁武帝登临北固山时题写“天下第一江卤”,表达了作者对北固山厚重感的认间。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站在山下,下巴略举,山顶就尽收眼底”一句,从正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B.⑤⑥两段使用重章复沓的手法,使辛弃疾痛苦沉重的叹息声,回荡在读者耳边。
C.第⑦段“终究没有去攀登”照应题月“北固山下”,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二体。
D.文章结尾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8.请从“形散”“神聚” 角度为《北股山下》写一则小评论,要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4 分)
9.文章题目是“北固山下”,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讲述辛弃疾、孙权和刘裕的历史故事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烈亦虚心静虑。勿过取盒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又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话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太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紧杰先基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积土成山,凤雨兴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局。故不积难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騏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苟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鄰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賢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貽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日/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日/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B.“唯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跳”,雨跨出两脚为“步”。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圈的骈文相
D.“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感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苟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
13.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14.、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郡圃春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乌见还藏。
沉疴不为阑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曾为相十载,赞辅三朝,其功甚伟。本诗是韩琦晚年知相州时的作品。
15. 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诗题,起句便描绘出春水方生、碧波平岸的气象,而微风送来的几缕清香,又让人感到春花正随风飘堕。
B.诗人善于用字,颌联中“又“还”二字既形象表现杨花飘飘落落、林鸟忽现忽藏之美景,又含蓄表达怡然心境。
C.古人称酒为“酒兵”,意思是说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第七句说“欲*战"万愁无酒力”,暗合了这个意思。
D.本诗构思巧妙,前两联从眼前春水、落蕊、杨花、林鸟等景着笔,颈联由景及人,尾联直抒胸臆,结构流转自然。
16.诗歌尾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请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_______ ”,令人叹为观止。
(3) 《劝学》中“_______, ” 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 地积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树上的花是小说,有枝有干地攀在横交叉的结构上,俯下它漫天的华美,“江边一树垂垂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那里面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说不尽的故事。
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剛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集中的美。
爬藤花是散文,像九重萝、茶靡、紫藤、笃萝,乃至牵牛花和丝瓜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开到哪里的浑酒。爬藤花看起来漫不经心,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后回头一看,倒也没有一篇是没有其章法的一无论是开在疏篱间的,泼擞在花架上的,哗哗地流下瓜棚的,不自惜的淌在坡地上的,还是调皮刁钻爬上老树,把枯木开得复活了的...它们都各有其风格,真的,丝瓜花有它自己的文法,牵牛花有它自己的修辞。
舞台剧如果用什么花可以被比喻,大概肯定就是昙花了吧。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水,在丝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一地,一事,使我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蒙,而是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声的拆展的过程。
18.对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通感 引用 夸张 反复
B.比喻 反复 拟人 夸张
C.通感 拟人 夸张 排比
D.比喻 引用 拟人 排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舞台剧如果用什么花可以来比喻,大概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B.如果什么花可以用来比喻舞台剧,大概就是昙花了吧。
C.舞台剧如果用什么花可以来比喻,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D.如果什么花可以用来比喻舞台剧,大概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老张结结巴巴地对田文说: ........这个小子太.... .混蛋了”
B.“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大黑失恋后变得神神颠颠的。
C.看客们拥挤在一起,有人伸长脖子像鸭,有人东张西望像老鼠,有... ..
D.李宝瞪着自己徒弟:“小狗子, ....了.你走吧!我这里留不得你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1分)
对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哀伤和喟叹是魏晋时期的典型音调,也是魏晋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感叹中, ①__.兩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他们认为,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等等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_②___ 这种思想在当时很多诗篇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人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作为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 __③__ , 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 反而在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
21.请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函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 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 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泰戈尔)
材料二:
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 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
(米兰.昆德拉)
学校文学社拟出- -期社刊,其中“大家谈”栏目本期讨论主题为“承受”。栏目主编向你约稿,请你结合上面两则材料,写篇文章, 谈谈你的理解 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息县一高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考答案
1. D D. ...完全承接了古人的智慧,缺乏创新”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当下的科技建筑中屋项收集雨水和光热发电系统也承接了古人的智慧”可知,“完全”承接过于绝对,“缺乏创新”文章并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
2. A B.“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错误。由材料一 第三段“中国传统建筑内在形式的统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和-致性: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可知,“丰富的地区差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并非是“持久性”,体现“持久性”是“中国传统建筑内在形式的统一”, 选项张冠李戴。
C.“厅井式的民居形式是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千栏式交流融合的结果,是长江流域的百姓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 错误。由“北方合院式与南方干栏式交流融合,形成了长江以南广泛使用的一种民居形式——厅井式”可知,“厅井式”广泛使用是在“长江以南”,并非是“长江流域”。.
D.“岷江一路走来,其丰沛的水造就了天府之.....错误。由“岷江一路走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大片土地得到了灌溉,造就了天府之国”可知,“造就了天府之国”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消除了水患,使大片土地得到了灌溉”。
3. C C.“陕西延安的窑洞”不属于。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南方潮湿地区的民居形式,被众多少数民族沿用至.....从多雨湖湿的长江流域,到山高坡陵的西南山区,干栏式民居这种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风土建筑,成就了一处处人文地理的壮美景观”可知,位于“陕西延安的窑洞”不属于“干栏式建筑”。
4.①材料一侧重从传统民居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顺应自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②材料二侧重从低碳建筑的角度。阐述中国古建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阳光、风和水,蕴藏着绿色智慧。
5.①首先写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讲述了建筑的故事等,并介绍了纪录片的特色。②然后具体介绍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式、厅井式、干栏式等多种类型。③最后阐述住宅成群而发展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在古老的村庄里代代延续。
6.B(“失望不满”错误。作者意在表现现实中的北固山与其想象中的不同)
7.A(从侧面突出了北固山的矮小)
8.“形散”: 取材自由、内容丰富。①从对北固山的想象写到真实的北固山:②从北固山写到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 从辛弃疾对古人的感慨写到自己对辛弃疾的感慨:④从所见、所想写到所感。“神聚”:①以“对北固山认识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写孙权、刘裕、辛弃疾的历史故事是为了突出北固山因一代一代人的感慨,变得伟岸与沉重。(4分,每点1分。)
9.①三人的故事都发生在北固山。辛弃疾在此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孙权和刘裕据此建立功业。②英雄迟暮、功业未成的辛弃疾,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北固山具有历史的厚重感。③文章借北固山咏古抒怀,表达了作者对矢志报国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的同情与敬佩,突出文章主旨。(6分,每点2分)
10. BDG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目
11. D
12. B
13. (1)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
14.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甲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鸳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 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15. B
B.“ 既形象表现杨花飘飘落落、林鸟忽现忽藏之美景,又含蓄表达怡然心境”错.“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意思是杨花一整天都被风吹起又落下,林中鸟儿一会出现一会又隐藏身影在树中,由此看出“又”“还”意在表现杨花飘歇、林鸟隐现的单调重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烦闷。
16.①暮春花落,诗人感到春光易逝,芳时难留。②诗人已至暮年,沉疴在身。③过于闲散又不甘于闲散。(想为国效力,却又无法为国效力。)尾联“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意思是想要驱赶这万千愁绪,无奈因病无法饮酒,让这三个月时间白白流逝,哪里能承受。
①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力点破这“万愁”的由来:“三月去堂堂。”这里写出了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的场景,可看出暮春花落,诗人感到春光易逝,芳时难留。
②结合颈联“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它又是虚拟,比喻诗人桑榆晚景,沉疴在身,这是愁的根源,自然界春天的逝去不过是愁的触媒,写出了诗人已至暮年,沉疴在身,这是愁的根源。
③结合诗歌“不为闲来减”及注释可知,韩琦晚年既老且病,连一般的公务也应付不了,只能终日闲居:这种生活,对于以天下为己任的韩琦来说,是一种难耐的折磨。所以,这里又体现了他过于闲散却又不甘闲散的心情(想为国效力,却又无法为国效力)。.
17、(1).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 鸾回车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8. D
19.B
20. C
21.①深藏的却是对人生积极向上的追求②为何不及时行乐呢③那些宣扬及时行乐的诗篇
22.①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②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进行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③这体现出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④实质上标志着-种人的觉醒。
23.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审读此题材料,可以使用“关键词定位法”抓取信息:
材料一:泰戈尔
花——我热烈的爱它“承受”不住——花谢
弦一一 我强弹它不能“承受”的音节——弦断
材料二:米兰.昆德拉
我们——能“承受”住一切——这使人坦荡充实地活着
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泰戈尔认为花谢、弦断是因为它们承受了我们过多的爱和压力: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米兰.昆德拉认为人(我们)能够承受一切压力和负担,承受住重压,能让我们坦荡充实地活着。因此,两则材料中对于“承受”这一核心关键词显然是二元对立的。泰戈尔强调万事万物(包括人)承受力都是有限的,超越限度就会受到伤害,过犹不及:米兰.昆德拉则充分肯定人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强调人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重压的承受能让人更强大,更坦荡更充实!在这两方二元对立的观点中,泰戈尔的视角是:人与承受的关系
是施力者:而米兰.昆德拉的视角是:人与承受是受力者。由此,我们围绕“承受”,就可延伸出小论点:一、“承受”要率先考虑对方的承受,给于有限度的爱(有边界) (不超出对方(可以是人或物)承受范围的承受):二、“承受”要充分激发自身,心灵因项住重压变得强大、坦荡充实,重压能让我们提高“承受”阈值,曾益已所不能:三、“承受”于己,并未毫无休止地一直施压,因许多复杂因素影响,每个人的“承受”值有不同,要分类型、分场景对待,适度“死磕”,不“走火入魔”! (避免抑郁、绝望、崩溃,磨练心性,在绝望中找寻希望,能奋力扛住重压,也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有时候得放过自己,才不会倒下!)四、“承受”是承担该承担的,也是接受能接受的。承受是动态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与他人,过去不能承受的,今日成长成熟便能承受:过去熟视无睹的,今日则眼里不揉沙(不能承受或不愿、不必承受)。写作时应注意写作任务中的具体期刊约稿要求,不要忽视文体要求。
立意: 1. 能“承受”重,也能“承受"轻.2.承受是接受,也是承担。3.在“承.受"中变强,在“承受"中温柔。4.能学会“承受”,也能放过自己. .
例文:
合理负重,,轻装前行
鸟,以一双翅膀迎接风雨:人,以一对肩膀挑起天地。不管是瘦弱的,还是强壮的,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天地间的重重压力。
承受是一种力度,它是上帝赐予人类处理困难的通行证。在承受中,如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就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他默默承受着屈辱和痛苦。他卧薪尝胆,以苦行激励自己:他不忘国耻,暗中积蓄力量,苦思复仇。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他诠释了“承受”的精神实质:努力地自求上进,决不停息,决不懈息。
承受是一种品质,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
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个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但他却说“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象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 都是很公平的。”记得一位作家这样说过: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我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自 如的我:没有对世情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就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心境。
但是否负重一定会取得成功呢 那么为了快速成功是否要负重很多呢 其实不然,如果负重过多,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还会将自己累垮。所以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度,这个“度”是其在合理范围内得以发展的一个标准,只有在这个合适范围内“承受”,才能打败困难,而不是被困难打败。
比如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为了取得好成绩,没日没夜地在家刷题,导致每天精疲力尽,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考试时也无法打起精神来答题,总也得不到好的成绩。更有甚者,给自己过多的负重还有可能使自己患上抑郁症,林肯公园主唱因为生活节奏过快,还想出一些好的作品,强迫自己晚睡,一直在工作,最后不但没取得应得的成果,也因过于劳累患上了抑郁症,最后灰心意冷,早早离开了人世。所以应合理负重,制定好计划,适当休息,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因此, 我们应合理负重,轻装前行,让我们更加努力,走好我们自己的人生路,取得应有的成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