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秋季学期高一12月考测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梦想是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理想,意味着更美好的可能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伟大的诗人总有浪漫的理想,优秀的作品也多寄寓着美好希望。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
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可以当作诗词创作的方法论。
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在“地球村”里,古今中外的诗学思想交流碰撞空前密切,这为当代诗人博采众长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具体创作中,诗人不仅要关怀现实,还要写出立足有限性,同时又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的作品。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所要揭示的是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这与咱们中国人所说的“道”的思想有点类似。形上得“道”,形下才有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是“路”的终极追问。“道可道,非常道。”“道”瞬息万变,而“诗”是诗人创作瞬间的悟“道”得“意”,意之所向,随物赋形。所有这些其实是说,诗歌创作要追求“意境”。
意境通过意象呈现,意象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物”。问题是,古今时空环境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中的意象早已改变,即便是相同的意象,所承载的意境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扎根当代生活,深入生活现场,触摸时代痛点、泪点、兴奋点。唯有如此,诗歌创作才能摆脱旧语境,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意境。
(摘自宋湘绮《诗歌须从“小我书写”走向“大我书写”》)
材料二
意象是外界的客观物象经过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传统的婉约派词流连于青楼楚阁、红粉佳人;到了苏轼开始,词更多反映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辛弃疾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他词中的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充满了男汉气概。后代词人们在袭用辛词语汇的同时也大量摘取辛弃疾词中的这些意象,于其间出了一批接受度极高的经典意象。
一是“金戈铁马”的意象。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之作,其时他已六十六岁,但他依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其抗金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这一“金戈铁马”的意象在后人中也反复出现,如杨慎《西江月》中有“妙算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吴伟业《水吟·送孙浣心之真定》中有“金戈铁马,神州沈陆,幅巾归里”。历代词人多出于表达国仇家恨、故国愁思以及历史沧桑之情的需要而借用稼轩词中的“金戈铁马”意象,全然与辛词遥相呼应,不断增长着词体之沉郁悲壮之气。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还沿用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其他句意“祇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也可视作“金戈铁马”意象的一种接受延伸。
二是“烟柳斜阳”的意象。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句虽是以景语作结,但却耐人寻味,表现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后人延用辛词的这一意象,往往如辛词这般将斜阳之景与愁苦之情紧密联结在一起。如明代叶小鸾《踏莎行·秋景》中云“断云飞尽碧天长,数枝烟柳斜阳瘦”等即是如此,使得始于稼轩词的“烟柳斜阳”意象逐渐固化成词体写作的一种常规表达手段,最终形成清代文学的重要小传统。
这些后世接受度极高的稼轩词意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辛弃疾的登高词中,大概每当稼轩登高望远时,家国愁情总是纷至沓来,使他难以为怀,故而总能写出悲壮苍凉的词篇,于婉艳柔媚的词体传统外新翻出这些个性化意象。尽管词体写作在南宋之后发展出许多新貌,但登高临远始终是词体最为常见的写作场合,也是词体较为普遍的文本空间,故而欣赏稼轩人格的历代词人在面对同样的登高临远之时,也就势所难免地与辛弃疾产生强烈共鸣,撷取稼轩词中的这些经典意象,带来了稼轩词接受史上的这番美妙图景。
(摘自钱锡生《后世词人笔下的常用稼轩词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寓着美好的希望,是因为其突破了现实功利。
B.若诗词的材料和构造不是出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就无法真正达成虚构之境。
C.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让词人们开始关心国事,词中的意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D.曹贞吉的《风流子·京口怀古》接受延伸“金戈铁马”意象,比辛词更优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拥有想象,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就一定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B.“道”的思想能揭示内在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诗中蕴“道”,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
C.意象的创造需要作家主体的情感活动,因此,了解作家的身世背景,知人论世,是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
D.从辛词意象的接受过程可看出,诗词写作表达手段固化过程可能是文学史上重要小传统的形成过程之一。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继承爱和祝福这一传统含义,观照当时社会表现出对纯洁与感情的呼唤。
B.郭沫若《立在地球上放号》中的“白云”,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
C.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化出,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对祖国的赤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D.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引出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共同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伤感。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辛弃疾诗词意象接受度极高的原因。
5.诗词创作中应如何运用传统意象创造出新意境 请以毛泽东《菩萨蛮》中的“斜阳”意象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一下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镇伤兵
石钟山
八路军包围了灰色城墙,攻打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日本人凭借着那条灰色城墙固守着小镇,但仍源源不断地有伤兵被抬下来,伤兵多了,日本医生照顾不过来,于是这些伤兵又被抬到镇内的人家,把药分散给每个伤兵,让镇内的人家伺候日本伤兵。
八路军攻城的第一天,翟二妈家就抬来一个伤兵。这个伤兵很年轻,十七八岁的年纪,唇上刚生出一层淡淡的茸毛。伤兵浑身上下被炮弹炸了足有六七处伤,被纱布缠着,血水浸出纱布。伤兵痛苦地呻吟着。伤兵被抬来时,还来了名日本军医,日本军医比画半天,意思是让翟二妈帮助照料。翟二妈望一眼伤兵,就想到了在外面攻城的八路军,那里面有她的丈夫和儿子。
日本伤兵躺在翟二妈家里。伤兵因流血过多脸色苍白,一双眼睛就显得又深又大。翟二妈在房间里进进出出,伤兵的一双眼睛也随着翟二妈转。翟二妈不看伤兵,似家里没有这么个人。
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这时,翟二妈就倚在门框上望着城外一闪一亮的炮火,盼着八路军快些打进来。这时,那个日本伤兵从敞开的门里望着翟二妈的背影,望着远方的炮火,浑身止不住一阵阵哆嗦,现出惊骇的目光。八路军攻打一阵就收兵了,喊杀声和枪炮声也隐去了,深夜的小镇便显得很安静。翟二妈从门外走回来,坐在床上仍望着窗外,窗外的夜色很好,这时又有丝丝缕缕的硝烟味从窗缝里浸来,翟二妈嗅着这味道就很兴奋,于是翟二妈就长时间地坐在床上思念城外的亲人。
白天时,八路军不攻城,日本医生就挨家挨户地给伤兵换药。医生每次来到翟二妈家里,换完药的日本医生总是要和日本伤兵说上几句日本话,然后日本医生给伤兵端来一碗水,伤兵接过去咕嘟嘟地喝下去。伤兵贪婪地喝水时,医生就望一眼坐在床上翟二妈的背影,皱一皱眉头。医生临走时,又为伤兵端了碗水,放在伤兵的床头,把一些药和干粮一并放在伤兵的床头。
那一夜,八路军又在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日本人护城的枪炮声也一阵紧似一阵,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她这时出奇地竟希望窗外的枪炮声早些停下来。终于,枪炮声停歇了。翟二妈手握着菜刀躺下了,她在等待着那个伤兵早些睡熟。
夜深了,窗外很宁静,硝烟味也已散尽了。伤兵一点声响也没有,翟二妈轻轻下床,来到伤兵床前。这时窗外的月光依然很明亮,映到屋子里的一切都影影绰绰。翟二妈举起了菜刀,就在她举起菜刀的时候,望见了躺在床上的伤兵,望见了伤兵始终睁开的那双眼睛。伤兵的目光惊恐地望着翟二妈,那张消瘦的娃娃脸因惊惧在轻微地抽动着,伤兵仍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是翟二妈第一次认真地望着这个伤兵,她第一次发现眼前的伤兵还是个孩子。翟二妈举起的菜刀就那么在半空悬着,伤兵仍望着翟二妈,翟二妈在那目光里看到了惊惧——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那张娃娃脸,翟二妈一哆嗦,“咣当”一声,菜刀掉在了地上。翟二妈仍僵了般地立在伤兵的床头,①这时她看见伤兵的眼里滚出一串泪珠。翟二妈摇晃了一下,碰倒了立在伤兵床头的枪。
翟二妈那一夜坐在床上一宿未睡,伤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也一夜未睡。天亮时,翟二妈拾起了地上那把菜刀,又把伤兵的枪立在了原处。翟二妈做这些时,伤兵很温柔地望着翟二妈。
中午的时候,医生来了,翟二妈立在院子里等待着事情的结果。医生来时,伤兵闭上双眼,医生不动声色地检查完伤兵的伤口,放下几粒药走了。她走进屋时,②发现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这时,翟二妈就在心里叹息了一声。
吃饭的时候,翟二妈把一碗滚热的粥放在了伤兵的床头。伤兵感激地望了望翟二妈。
那一夜,八路军攻城的喊杀声很激烈,而且那声音愈来愈近。倚在门旁的翟二妈清晰地看见有三三两两的日本兵溃退下来。八路军的枪炮声愈来愈近了,喊杀声也愈来愈真切了。翟二妈突然想起应该烧一锅开水,让进城来的丈夫和儿子先烫一烫脚。于是翟二妈就燃着了红红的灶火,翟二妈烧一会儿火,就走到门旁望一会儿愈来愈近的炮弹爆炸时的火光。这时,翟二妈看见伤兵挣扎着起来了,一跛一拐地下去走出门去,他走到翟二妈的身旁时,停了一下,望了一眼翟二妈,然后一跛一拐地走进了黑暗里。翟二妈望了一会儿又走回到灶膛旁,发现伤兵那支枪正熊熊地在灶里燃着。
翟二妈立起了身子向黑夜里望去。
八路军的喊杀声愈来愈近了。
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日本军医来换药时,“伤兵贪婪地喝水”,侧面写出了翟二妈虽允许伤兵住在家里,但并没有听命好好照顾伤兵。
B. 翟二妈想到日军侵略而气愤到浑身发抖,计划在半夜伤兵熟睡时杀掉他,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
C. 翟二妈举起刀最后却又把刀扔到了地上,是因为年轻的日本伤兵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D. 结尾“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既暗示了八路军夺回小镇的战火猛烈,也暗示翟二妈对亲人的盼归之切。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篇对日本伤兵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他的年轻和伤重,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小说以八路军的攻城为背景事件,展现了日本伤兵和翟二妈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C. 文章写伤兵拿枪参战到受伤放下枪再到最终烧掉枪默默离开,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叙事脉络清晰。
D. 小说突破了传统战争小说的特点,选择了日本伤兵与中国农妇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有利于引发读者对于战争的反思。
8.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城外的“喊杀声”“枪炮声”?请简要分析。(4分)
9. 文中画线处都写到了“日本伤兵”的“泪”,请简要分析两次流泪“日本伤兵”的内心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绰,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在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刑部侍郎。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陛下行尧舜之道,多存宽宥。况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绰曰:“若更有闻见,宜数陈之也。”迁大理少卿。故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所逼耳。”因赦摩诃。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上曰:“大理寺为朕特赦摩诃也。”因命左右释之。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裤,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注],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绰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颖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令悉斩之。绰进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耶?”绰拜而益前,诃之不肯退。上遂入。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前后赏赐万计。
(选自《隋书 赵绰传》,有删改)
[注]厌蛊:用巫术致灾祸于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命左仆射高颍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B. 命左仆射高颍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C. 命左仆射高颍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D. 命左仆射高颍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受禅,指的是古代王朝更迭,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 大理,即大理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个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
C. 尧舜,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两位圣明的君主,是我国远古部落联盟的两位首领。
D. 刑部,我国隋朝以后官制中的一个司法部门,主管刑罚,其最高长官为侍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赵绰品性正直,性格刚毅。在担任北周天官府史时,他恭敬勤恳,因此被提拔,担任夏官府下士。
B. 赵绰直谏君王,主张多存宽宥。因为盗贼猖獗,皇上想施以重刑,赵绰认为君王应推行尧、舜之治道,多存宽容饶恕的仁爱之心。
C. 赵绰坚守法律,秉持公正办事。辛亶因曾经穿红裤子要被皇帝处死,赵绰反对此事,虽被抓起来,但第二天就被释放并得到赏赐。
D. 赵绰忠诚正直,得到君王赏识。皇上认为赵绰忠诚正直,时常让他进入阁中评论朝政得失,前前后后赏赐他的财物数以万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之,固命绰退食。
(2)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
14. 文末皇帝用“撼树”和“喝汤”打比方想要达到什么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注]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已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是在八月十五的明月之夜,去年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就被贬到江州,境遇改变,令人感慨。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之情。
C.“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该诗中慨叹物是人非。今昔殊异,表达了诗人谪居生活的愁闷。
16.本诗中“月”这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 ”运用多个动词写出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手法,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回忆同学少年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文章的诗句是:“ ,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B. 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C.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B. 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C. 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 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 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 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 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21. 下面是-名同学在演讲比赛获奖后发表的感言有多处语言使用错误,请找找出五处并改正。
同学们,在下能荣幸地站在这个舞台上,首先要感谢给过我支持鼓励的老师。没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今天能一展才华。想起在我紧张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说,你放心上吧,你需要参考书籍,需要资料复印,他一定会鼎力帮助。这些真让我没齿难忘。我务必会以更加优秀的成绩回报你们。
22.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
近来,一些“吃播”通过展示惊人的食量从而引发围观,以博取很高的点击量,不少“吃播”为此不惜采取造假手段,不仅是对受众的欺骗,也带来了大量食物的浪费,甚至有主播互相攀比食量,为此付出了身体健康受损乃至生命的代价,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然,对于“吃播”不能一概而论,还是有不少精心制作、强调口味、营养、卫生等各方面均衡的优质“吃播”作品,让受众感受到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那么,各地视频直播平台所需要做的,就是肩负起应有的平台责任,做好价值引导,推动“吃播”的优胜劣汰。如此方能让“吃播”成为中华优良饮食文化传统宣传载体。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全面“升级”,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健康、农业生产与劳作将贯穿广大青少年的教育阶段。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力求将这门人生必修课上好、教活。
然而,仍有不少家长反映,学校虽然开了劳动课,但孩子回家后,劳动意识并未明显增强,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大人劳动成果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对于劳动这门人生必修课,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又有怎样的展望?请结合你的观察和思考,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性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九江市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秋季学期高一12月考测试卷答案
1.B 2.A 3.D 4.①辛词意象龙腾虎跃、雄奇刚劲,多表现家国愁情。②历代欣赏稼轩人格的词人登高临远 之时常产生强烈共鸣。 5.①意象应兼顾现实与理想。毛词的“斜阳”意象既来源于革命生活,又展现了革命豪情; ②意象应接受传统又能翻出个性。毛词的“斜阳”意象在接受辛词家国之情的同时,融入 了作者主观情感,于辛词意象传统之外翻出了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其突破了现实功利”强加因果。原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对功利现实的突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弥补”,可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寓着美好的希望与“突破了现实功利”之间没有关系。
C.“开始关心国事”表述错误,原文是“而南渡以后的民族苦难,则使词人们更能直面人生、关心国事”,可见是“更能”。
D.“比辛词更优秀”无中生有。原文是“进一步扩大着这阕名篇的流传度”,并未比较哪个更优秀。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条件推断错误,原文“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者而言,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既要有古人先贤的那种浪漫想象力,又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既做‘理想家’,又做‘写实家’”,可见“拥有想象,让梦想照进现实,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并非“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充要条件。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诗词创作不能“太拟古”,而要触摸时代的痛点、泪点、兴奋点。
D.强调传统意象的使用,不能支持这一观点。
故选D。
【答案】6. B 7. C
8.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随着“喊杀声”“枪炮声”的日益激烈,预示着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日益激烈,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②推动情节发展,翟二妈与日本伤兵的故事正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一点点展开的。
③有利于突出翟二妈爱憎分明的形象,“喊杀声”“枪炮声”引发翟二妈对亲人的思念,有利于突出她对亲人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④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喊杀声”“枪炮声”展现出战争的惨烈,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
9. ①日本伤兵“眼里滚出一串泪珠”是在翟二妈准备杀他却放弃之后,是劫后余生情绪的释放,以及对翟二妈的感激。
②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悔恨;同时也表现出他怨恨这场战争。
【解析】
【6题详解】B.“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错误。选项无中生有,原文“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翟二妈是想到战争的原因而愤怒,计划杀掉日本伤兵,无法说明参与抗战的身份。
【7题详解】C.“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本文的线索不是“枪”,而是以日本伤兵和翟二妈之间故事的发展为线索。
10. B 11. D 12. C
13. (1)赵绰坚决劝谏不能(赦免),皇上无法让他改变主意,想在赵绰走后赦免萧摩诃,坚持(坚决)让赵绰退朝回去吃饭。
(2)陛下不认为我愚昧不明事理,把我安排在司法任官,却又想要随意杀人,怎么能不关我的事呢!
14. 皇帝用“撼树”和“喝汤”想要警告赵绰:(1)如果君王非要处死用“恶钱”者,赵绰如不能改变,就应当主动退下;(2)如果有的事情烫手不能解决,就应当趁早放下,不要触犯君王的权威。想要警告赵绰有些事要适当放弃。(意思对即可)
【10题详解】句子大意是:命令左仆射高颍把赵绰斩首,赵绰说:“陛下宁可杀我,也不能杀辛亶。”到朝堂,脱去朝衣判罪斩首,皇上派人对赵绰说:“你到底想怎么样?”赵绰说:“一心按法律办事,不敢怜惜生命。”
“陛下宁可杀臣”,“陛下”作主语,“杀”作谓语,“我”作宾语,应在“臣”之后停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执法一心”的意思(我)是一心按法律办事,省略主语“我”,“执法”作谓语,“一心”作“执法”的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C。
【11题详解】“其最高长官为侍郎”错误。刑部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12题详解】“但第二天就被释放并得到赏赐”分析错误,原文是“良久乃释之。”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夺”,改变;“去”,离开;第二个“固”,坚决、坚持;“食”,吃饭。
(2)题得分点有:“以”,认为;“置”,安排;“妄”,随意;“岂得”,怎么能。
【14题详解】根据“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令悉斩之。绰进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分析概括:皇上认为如果君王非要处死用“恶钱”者,赵绰如不能改变,就应当主动退下。根据“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耶’”分析概括:皇上认为如果有的事情烫手不能解决,就应当趁早放下,不要触犯君王的权威。综上分析,皇帝用“撼树”和“喝汤”打比方是想要警告赵绰有些事要适当放弃。
参考译文:
赵绰是河东人,品性正直刚毅。在北周时,起初任天官府史,凭着恭敬勤恳,被提拔为夏官府下士。高祖接.受禅让即位,授任赵绰大理丞。赵绰处理案件公正无偏,考察成绩连年最佳,提升做大理正。很快升迁为尚书都官侍郎,不久转为刑部侍郎。皇上因盗贼不能禁止,要加重刑法。赵绰进谏说:“陛下推行尧、舜之治道,多存宽容饶恕(的仁爱之心)。况且法律是天下的大信,难道可以失掉吗?”皇上高兴地采纳了赵绰的意见,于是告诉赵绰说:“如果还有建议,应当经常上奏。”(接着)提升(赵绰)为大理少卿。原陈国旧将萧摩诃,他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造反,萧摩诃应当因牵连定罪。皇上说:“世略年龄不到二十岁,又能干什么事!因他是名将的儿子,被人所逼迫而已。”于是要赦免萧摩诃。赵绰坚决劝谏不能(赦免),皇上无法让他改变主意,想在赵绰走后赦免萧摩诃,坚持(坚决)让赵绰退朝回去吃饭。赵绰说:“臣上奏的案件未做决断,不敢退朝。”皇上只得说:“大理已经特地为朕赦免了萧摩诃。”于是命左右的人释放了萧摩诃。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裤子,世俗说法认为这样做对做官有好处,皇上认为这是用巫术,将要杀辛亶。赵绰说:“依据法律不应当判死刑,我不敢接受诏命。”皇上大怒,对赵绰说:“你怜惜辛亶却不怜惜自己吗?”命令左仆射高颍把赵绰斩首,赵绰说:“陛下宁可杀我,也不能杀辛亶。”到朝堂,脱去朝衣判罪斩首,皇上派人对赵绰说:“你到底想怎么样?”赵绰说:“一心按法律办事,不敢怜惜生命。”皇上拂袖进入内室,过了很长时间才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问鼓励他,赐给各色杂锦三百段。当时,皇上禁止使用私人铸造的钱,有两个人在市场上,用私铸的劣质钱币换取国家铸造的好钱币,武侯抓住了他们并向皇上报告,皇上命令全杀掉。赵绰进谏说:“这个人应当受杖击之刑,杀掉他们不合法律。”皇上说:“这事和你无关。”赵绰说:“陛下不认为我愚昧不明事理,把我安排在司法任官,却又想要随意杀人,怎么能不关我的事呢!”皇上又说“摇不动大树的人,就应当退去。”赵绰回答说:“臣希望感动上天之心,还谈什么摇动树木!”皇上又说:“喝汤的人,太热了就应先放在一边,天子的权威,你要挫伤它吗?”赵绰拜了拜更加向前,皇上大声呵斥他,也不肯退。皇上于是回到内室去了。治书侍御史柳彧又上疏急切劝谏,皇上才作罢。皇上认为赵绰有忠诚正直之心,经常引入阁中,有时遇上皇上和皇后一起坐在卧榻,(皇上)就招呼赵绰坐下,一起评论政治得失。前前后后总共赏赐赵绰上万的钱物。
15.A 16.①以眼前之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②以眼前之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之苦;
③将昔年赏中秋之月的愉悦与今年赏中秋之月的孤苦对比,进一步突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A.“去年”理解错误,“昔年八月十五夜”中的“昔年”并非“去年”,而是“往昔、往年”之意。
故选A。
17.(1)轻拢慢捻抹复挑 ; 唯见江心秋月白
(2)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18. D 19. B 20. D
【18题详解】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是多层定语排列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二是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应把“关心”改成 “关注”。这样就可排除A项,主客颠倒,“对我们”主客颠倒。B项,语序不当。C项,搭配不当。故选D。
【19题详解】第一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此处是说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是时代使然的现象,所以填“无可厚非”。第二处,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根据语境“蓄意炒作,……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所以填“指鹿为马”。第三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根据语境“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应选“趋之若鹜”。第四处,终南捷径: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根据语境“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视为成名成家的……”,应选“终南捷径”。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题目要求补写的是第二段的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答题。根据语境,从语意表达的角度是把不好的说成好的,这样可排除C项;再从前后“吹捧”“吹嘘”的照应,可排除A项;最后从句子结构,又可排除B项。故选D。
21【答案】①“在下”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多用于戏曲中。此处改为“我”。②“一展才华”改为“取得成功”或 “获奖”。③“他”转述错误应改为“我”。④“鼎力”是敬辞,应改为“全力”或“尽力”。⑤“务必”改为“一定”。⑥“你们”使用不当,因是对同学说改为“他们”。
22【答案】①造假、攀比等劣质“吃播”作品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②部分优质作品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各直播平台当做好价值引导,推动“吃播优胜劣汰”。
23.例文:
劳动的滋味
今年寒假回到老家,和外婆在一起的那段时光真难忘啊!
外婆的小屋前连着一大片田地,一个月前刚刚收回了一屋子的白菜萝卜,看着这些蔬菜,真是满心的踏实和畅快。约五点左右,外婆便已经上田了,她这儿松松土,那儿施施肥,隔一会儿还总是去拨弄一下别家的小树。
一转眼又是二月初,外婆开始忙碌起来了,每日天不亮便起身开始锄草松土,又上仓库里选种,挑出最大最圆润的。我不解的问她:“外婆,现在市场上的菜那么新鲜,你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呢?”外婆只是摸摸我的头,示意我拿一篮子的种子,跟她去到田里。
我随手抓出一把种子,往田地上一丢,一颗颗的落下,好似雨珠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我一下子来了兴致,摩拳擦掌的准备跑起来,带着一篮子的雨。那一瞬,好似小时候年幼的我,穿着外婆织的短袖衫,站在田边逆着低沉的日光,去追逐那永远捉不住的风。而如今的欢乐,又像是小时候埋下的种子发了芽,在心头开花结果。
午饭后,外婆带我来到后院,那里的果树已经郁郁葱葱,形成了一片浓绿的树影,投下了一地的清凉。外婆带我来到树下,踮着脚从最下面的树梢上摘下一颗黑漆漆的果子,用手一捏,“噗”的一声爆开来。外婆对我说,这些都是影响果树结果的果子,都要摘下来。我早已经兴奋的不行,挽起袖子就开始往树上爬,好兴奋啊,在城里哪里可以爬树啊!我手脚并用一气儿爬上树梢,然后又麻利地从斜斜的枝干上滑下来,乐呵呵摔在草坪上。
表妹被我的笑声吸引过来,很快的加入了我。我们一人背个小箩筐,她甩着她的双马尾跟在我后面,一路摘着果子,一路的欢声笑语。积了满满两大筐,我们又开始比赛谁扔的最远,哪个落地的声音最响亮,在我们的欢笑和叫声中,一颗颗的果子飞向了远处,在我们的远方扎了根。
跟着外婆下田,即使顶着高高的烈阳,我也依然兴奋满满。在汗水落下的时候,拾起了幸福,在埋下种子的时候,种下了幸福,在劳动的谱子上,写满了幸福和快乐。
如果问我劳动的滋味是什么,我想劳动的滋味就是甜蜜,就是幸福和快乐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主要介绍中小学教育中劳动课的全面升级。根据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可知,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劳动技能素质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开展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是强化劳动观念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珍惜劳动成果,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劳动技能,还可以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开展。
但是,依据材料第二段展现的现实结果来看,现阶段部分地区、学校的劳动教育还很难落到实处,达到真正的教育目标。学生们只是被迫接受了一些技能教育,但并未深入领悟并贯彻劳动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长此以往,劳动教育很难实现真正的目标。而想要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就必须依靠家校共同努力,把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当然,作为学生更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劳动教育。
试题要求据此写一篇记叙文,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在叙述自己对于劳动课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中,感受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对此,可以通过写难忘的一次劳动经历,从劳动成果、劳动体验、劳动感受几个方面写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及思想上的收获,写出劳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劳动的意义或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主题要深刻有深度,发人深思。所写事件和“劳动”关联,应是侧重 “印象深刻”的事、人或物,可以让考生想到劳动过程中情怀激荡的瞬间和兴奋激动的时刻,或是劳动过程中印象深刻的老师、同学,或难忘的语言交流或打动内心的关爱,从中选择出印象深刻的事、物、人。
行文构思上,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应该有一个和劳动有关的相对完整的事件,有一个或几个具体鲜明的人物形象、物象,主次分明,突出主体形象。如写“我”对劳动的认识不到位,通过其他人物的引导启发让“我”的思想有了转变。此处要设置引发劳动感悟的契机,让这种转变更自然。还应该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描写劳动的过程,自己的感受等,为后文真挚深刻的情理表达作铺垫。表达方式上,以记叙、描写为主,后文可以议论抒情升华文章的内涵。
立意:
1.劳动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2.辛勤的劳动才有充实的生活。
3.劳动伴我成长。
4.幸福生活靠劳动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