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思维的火花
【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和《跳水》,《田忌赛马》是第二篇精读课文,本课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内容改写,展现了思辨与智慧。本文所在单元对应的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智慧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孙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田忌赛马》中的孙膑通过观察,发现众人的马脚力相当,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从而推演出获胜把握较高的布阵方式,并向田忌献策。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竭尽全力奔跑的马,有利于学生想象比赛的场景,更好地理解孙膑的思维过程。“交流平台”进一步强调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性,梳理了课文中的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要先分析具体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指导书写“赢”。
2.能理解课文内容,完成对阵图,推演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3.能通过读智慧故事,提升分析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对阵图,推演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猜故事: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纸上谈兵。
2.了解《史记》。(《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设计意图:从猜故事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史记》及作者司马迁,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单元介绍:
第六单元围绕“思维的火花”展开,编排了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在《自相矛盾》中,当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得意洋洋的夸耀自己的盾坚硬无比,矛锋利无比时,围观者一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这位楚国人“弗能应也”,无法自圆其说。
今天我们学习的《田忌赛马》中又藏着怎样的思维火花呢,让我们继续开启智慧之门,跨越时空,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去观看一场别开生面的充满智慧的赛马比赛。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单元介绍,定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活动一、理人物关系,讲故事。
1.理清人物关系:田忌、齐威王、孙膑简介,了解三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什么是门客?
2.联系人物关系和课题简单讲讲这个故事。
(预设:田忌同齐威王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帮助田忌顺利赢得赛马比赛。)
3.指导书写“赢”字。
【设计意图:理清人物关系,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此设计是为完成课后题第一题而设计。指导书写“赢”字,规范学生握笔姿势及坐姿。】
活动二、标画对阵图,说过程。
1.关注赛马过程的句子,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
2.借助对阵图,说一说比赛的过程。(预设:田忌同齐威王赛马,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了;接着,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三局两胜,赢得了赛马比赛的胜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标画出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对阵图,并能说一说比赛的过程,此设计是为完成课后题第二题设计。】
活动三、探孙膑思维,学推理
1.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孙膑制定计策的依据(第 2自然段),分析孙膑的性格特点。
2.借助对阵图,推演孙膑的思维过程。
(学生利用学习单和学具,借助对阵图,自己推演当时孙膑的思维过程,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3.课件出示第 3-8自然段孙膑和田忌的对话。关注孙膑的胸有成竹和田忌的态度变化。分角色读好对话。
4.再现赛前对话。(请一组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性格特点,理解孙膑所献计策的精妙之处。现场演示当时孙膑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孙膑敢于打破常规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活动四:观身份转变,论输赢
1.分析田忌赢得比赛。
2.分析齐威王赢得军师。
3.分析孙膑的身份转变,从田忌门客转变为齐国军师。
4.观看视频《桂陵之战》,感受孙膑充满智慧的作战指挥才能。
【设计意图:围绕“赢”字对结果进行分析;观看视频《桂陵之战》,感受孙膑充满智慧的作战指挥才能。】
延学:读智慧故事,品人物思维
1.读智慧故事(草船借箭、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品人物思维。
2.动画展示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赤壁之战、巨鹿之战、淝水之战等)。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智慧故事中,再次感悟人物的思维。动画展示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提升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应对问题。】
阅读推介:
《史记》:启智慧之门,读史明智。《孙子兵法》:研孙子兵法,思维打开。《三十六计》:用三十六计,运筹帷幄。
【设计意图:以《田忌赛马》为背景材料,激发学生读《史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继续为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创设条件和情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结构清晰,人物关系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吸引人,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素材。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一、理清关系,善于表达。引导学生理清故事人物关系,结合课题,自己简单讲讲故事。对于这一个小任务,学生没有难度,基本都能用简练的语言讲清故事内容。
二、动手实操,条理清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赛马的句子标画对阵图,并自己说说比赛的过程。学生能准确标画对阵图,并说出比赛过程: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输一场;第二场,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一场;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一场。适时鼓励,把文字转化成对阵图,再用嘴巴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三、推演过程,思维打开。借助对阵图,推演孙膑的思维过程及孙膑和田忌的对话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根据比赛结果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孙膑制定计策的依据“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为上、中、下三等。”进而借助对阵图,推演孙膑的思维过程。在这一环节,为学生准备好学习单以及每人三匹小马,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推演当时的孙膑思维,并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学生缜密的思维和精彩的推演过程让人赞赏。
(二)对于对话环节,引导学生读好孙膑的胸有成竹以及田忌的前后态度变化(有些不明白--决定全听他的),同桌互读、师生合作读。在教学中,我改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对于再现赛前对话环节,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赢”字展开,收获累累。
围绕“赢”字展开,引导学生对比赛结果进行讨论。学生分别对田忌、齐威王、孙膑进行分析,学生的分析过程也激发了思维动机,更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智慧故事,品读思维。
读智慧故事,品人物思维环节,让学生再次通过读智慧故事,品味人物超乎常人的思维,比如《草船借箭》中,既然三天之内造不好箭,那就变“造”为“借”,让思维转个弯,说不定柳暗花明、事半功倍。
六、谋略取胜,兴趣阅读。
通过动画展示历史上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更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魅力所在,进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兴趣,继续为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创设条件和情境。对于这节课,我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比如没有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应该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表达,提升思维能力。常读智慧故事,打开智慧之门,开启思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