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1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计33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橘子州 禊(xiē)入 道劲(jìn) 蛛丝蚂迹
B.笑咪咪 百舸(kě) 慰藉(jiè) 层林浸染
C.黑黝黝 憎(zēng)恶 执拗(niù) 书生意气
D.竟自由 追溯(sù) 炽(zhì)热 梳装打扮
2.阅读下面文段,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_______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_______、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他_______,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_______,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
A.贯穿 迷惑 责无旁贷 博学多才 B.贯穿 迷茫 义无反顾 博学多才
C.纵贯 迷茫 责无旁贷 博闻强识 D.纵贯 迷惑 义无反顾 博闻强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快递小哥夺冠的例子,我们明白了热爱诗词和身份职业无关。
B.“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C.《红海行动》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海军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获得高达5亿美元的票房。
D.火车尽管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
4.下列各项文学常识对应无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沁园春”词牌名——古典诗歌——粪土当年万户侯
B.《诗经》——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浪漫主义——“四书”之一
C.《梦游天姥吟留别》——乐府诗——李白——浪漫主义——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D.《劝学》——《荀子》——荀况——春秋后期——贵在积累,持之以恒
二、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完成相关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格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是绝不可信的,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C.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
D.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叶嘉莹引用《碱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说明了五代词与唐诗不一样。
C.“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D.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
7.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3分)()
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B.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①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鲁:愚钝,不聪明,这里指曾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驽马十驾 十驾:(马)拉车走十天。
B.故不积跬步 跬:大步快走。
C.蜀之鄙有二僧 鄙:边远的地方。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表反问,反而,难道。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旦旦而学之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吾欲之南海 蚓无爪牙之利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B.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C.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D.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充分说明荀子善于通过比喻来证明观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也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B.从“锲而不舍”到“蜀鄙之僧”,两则古文内容都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C.《为学》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富和尚是在困难面前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从而证明了“不为则难”。穷和尚是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从而证明“为之则易”。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绝对关系,更加突出坚持与努力的作用。
第Ⅱ卷(共计117分)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②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3分)
四、阅读《涉江采芙蓉》,按要求作答。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①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②望旧乡③,长路漫浩浩④。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①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②还顾:回头看。③旧乡:故乡。④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花(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赠远人之念。
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赠送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相爱之人的习俗。
C.“同心而离居”五个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
D.“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方,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忧伤之情。
14.简要概括本诗的主旨。(4分)
15.“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请分析“还顾”二字表达出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 ,人生几何”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 ”写诗人年事已高,处境困窘,不得不戒酒。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千岩万转路不定, 。
(4)故木受绳则直, 。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6)荀子《劝学》中“ , ”两句将“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贺兰石(节选)
申平
整整追赶了一天一夜,眼看车辙又拐进一片沙漠,我看了一眼油表,慌忙踩下了刹车。
“大明,怎么停下了?”坐在副驾座位上的吴伟,马上喊叫起来。
“马上就没油了,难道我们要进沙漠找死吗!”我瞪着他说。
“追到哪儿算哪儿呀!大明,我求求你,不要放弃!”
“为一块石头,你这样不顾生死,值得吗?”
“大明,我的好战友,好哥们啊,这块石头我真的不能丢啊。你一定要帮我啊!”
“不是我不帮你,如果车子开进沙漠,就有可能开不出来了……”
“大明,关键时刻,我算看出你是啥人了。你不追,我自己去追!”说着话,吴伟猛地拉开车门下了车,顺着那道新鲜的车辙,撒腿向前跑去。
唉!望着他的背影我叹息不止。我的肠子都悔青了,真不该跑到这贺兰山上来找什么奇石。找不到吧,焦躁不堪,找到了吧,也是一连串的麻烦事。
当年,我和吴伟曾经在这贺兰山下当兵。贺兰山,那是怎样雄伟的一座山啊,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连绵不绝,直达天际,贺兰山犹如一位胸怀宽广的父亲守护着这广袤无边的沙漠……更奇的是,贺兰山物产丰富,单是山上的奇珍异宝就数不胜数。
记得我们营房后面的山沟里,就有许多奇石。战友们有时候去巡逻或者是散步,就能捡到一块或者几块奇特的石头。只是那时候根本就不懂得欣赏,许多石头随手扔掉了。多年以后,我和吴伟故地重游,一是想看看我们当年挥洒青春的营房,另一个就是想上山找几块石头发点小财。没想到吴伟这家伙运气好,上山不久就找到了珍品。
也怪他自己,不该拿着那块石头到处显摆,结果就被那个年轻的印度人给盯上了。人家先说要买,后来又让他的美女朋友来跟他套磁。吴伟却将石头视若珍宝,说啥也不出手。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反正他的石头那天早晨不见了,印度人和那个美女也不见了。于是我们就开始拼命追赶……
不是我不够朋友,是开着辆快没油的车进沙漠实在太危险了。吴伟发疯,我不能发疯。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里等待过往车辆,搞点汽油,然后再去沙漠里找他。
大漠之上,过往车辆极少,即使有车经过,人家也根本不停。有的虽然停下,一听说要汽油马上摇头走人。大半天过去,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心眼儿好的司机给我加了大半箱油。我千恩万谢,急忙驱车进了沙漠。
我是在太阳压山时追上吴伟的。他步履蹒跚,脸色焦黑,满嘴是泡,好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个人在夕阳下前进,身影拉得好长,都这样了,他还赌气不上车呢,气得我一拳把他打倒,然后硬是把他拖上了车。
“你不是不来吗,咋又来了?”
“我是不忍心看着你死!”
“那快追吧。我估计,他们以为没事,今晚肯定宿营。”
还真被他说着了。天快黑的时候,我们终于发现了印度人开的那辆路虎,还有一顶蓝色的帐篷。那个家伙正在跟他的美女朋友说笑着吃饭呢。
吴伟瞅见印度人那得意的脸庞,就像一只狂怒的豹子,冲过去一把揪住他,左右开弓,耳光打得啪啪响。不知道是惊呆了还是被打蒙了,那家伙大张着嘴,半天没反应过来。那个美女则在一旁尖叫。
“把石头给我拿出来!”吴伟声若巨雷,眼中喷射着怒火。
随后,我也下了车,那印度人一下子跪到了地上,连续作揖,用不大熟练的中国话说:“两位大哥饶……饶命,石头是我拿的,我错了。”
“少啰嗦,赶快拿出来!”吴伟又踢了他一脚。
印度人哆哆嗦嗦爬起来,进了帐篷,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手提箱,他把手提箱打开,里面竟然是一捆捆的人民币。
“石头呢,我要石头!”吴伟大叫。
印度人满脸都是讨好的笑容:“大哥,我们商量一下,你的石头,我太喜欢了,我再加钱,这些钱都给你,我买……行不行?”
“不行!”吴伟把手提箱拨到了一边,几捆钱掉到了地上。
我的心却动了,我对印度人摆了摆手,就把吴伟拉到了一边,我说:“我看那钱至少有一百万,不行就卖给他吧,你要办厂创业,不是正缺钱吗?”
“缺钱也不能卖!”没想到这家伙也对我喊了起来。
“为啥,为什么不能卖?那块石头是你老婆呀?你打肿脸充什么胖子,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啊!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别的石头可以,这块石头不行,卖了它,就等于是卖国!”
“你说什么呢!一块石头,有那么夸张吗!”
“反正我不卖。石头是我的,我说了算。”
吴伟随后跑到印度人跟前大喊:“石头不卖,给我拿出来!”
印度人看看他,又看看我,忽然一把扯过那个美女说:“如果嫌钱少,我的朋友介绍给你,我们印度的美女,有……魅力。”
“你少来这一套!金钱美女,老子都不稀罕,快把石头还给我。”
印度人百般无奈,只好抖着手把那块石头拿了出来。
薄暮之中,那块石头散发着莹莹微光。吴伟把那块石头捧在手里,翻过来倒过去仔细看着,还放在嘴边吻了一下,眼睛里竟然有了亮晶晶的东西。
我立刻明白了,我这个凡事喜欢较真的兄弟,现在是把这块石头跟伟大祖国联系在一起了。这块石头上,有一幅浑然天成的中国地图。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为了避免叙述单调,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补充交代“我”和吴伟在贺兰山下当兵以及现在故地重游捡到石头的事。
B.“他步履蹒跚,脸色焦黑,满嘴是泡,好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句话抓住了吴伟行走的特点和肖像的特点,突出了他的疲惫。
C.小说通过“我”的话语交代吴伟创业需要钱的事情,这处情节虽细微,却推动了情节的转折,在塑造吴伟形象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小说在最后一段揭露了石头的神秘之处,让读者了解吴伟一定要追回石头的原因,使小说更具感染力,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E.小说主要塑造了吴伟和大明两个主人公的优秀形象,小说的主旨在于赞颂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兄弟情谊。
18.大明是吴伟的好朋友,小说设置大明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19.小说在谋篇布局时设置了悬念,请简要列举并分析其在文中的艺术效果。(8分)
六、语言运用
20.小说《贺兰石》中吴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班级活动“感动生活”需要推选一位令你感动的人物,请你为吴伟写一段推荐材料,说明你推荐他的理由。要求不少于50字,并恰当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10分)
21.请为下面的语句合理排列顺序。(4分)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经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化社会和读者的审美要求。
七、作文(60分)
22.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请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出你对英雄的认识,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1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C 解析:A“橘子州”应为“橘子洲”、“道劲(jìn)”应为“道劲(fìng)”、“蛛丝蚂迹”应为“蛛丝马迹”;B“笑咪咪”应为“笑眯眯”、“百舸(kě)”应为“百舸(gě)”、“层林浸染”应为“层林尽染”;D“竟自由”应为“竞自由”、“炽(zhì)热”应为“炽(chì)热”、“梳装打扮”应为“梳妆打扮”
2.B 解析:“贯穿”与“纵贯”都包含穿过之意,但前者侧重表达,后者侧重具象表达。“迷惑”与“迷茫”都包含分辨不清之意,但前者强调无法理解,后者强调没有方向,根据语境,“迷茫”更恰当。“责无旁贷”与“义无反顾”都有不推脱之意,但前者侧重担当应有的责任而不推卸,后者侧重按照道义而勇于承担。“博学多才”与“博闻强识”都包含学识、见闻广博之意,但前者还强调了才能多样,后者则强调记忆力强。
3.C 解析:A成分残缺,应在“我们”前加“使”;B“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D“尽管”应放在“火车”前面。
4.C 解析:A“古代诗歌”应为“新诗”,B“浪漫主义”应为“现实主义”、“四书之一”应为“五经之一”,D“春秋”应为“战国”
5.B 解析:“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绝对。
6.B 解析:A项,“因为……所以……”错误,因果关系颠倒。C项,“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错误,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D项,“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词并没有超越唐诗。
7.D 解析:A、B、C三项都是由物及心,都是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种感发。D借助于“石”“席”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是由心及物。
8.B 解析:B“顾”意为半步。
9.C 解析:A“于”由,依靠/比;B“而”,表修饰/表递进;C“焉”语气助词,无实义:D“之”动词,去/定语后置的标志
10.D 解析: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11.B 解析:“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过于绝对。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崖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已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12.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后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下”名词做状语,“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
②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不自限”宾语前置,“力学不倦”的“力”,“自力者也”的句式)
13.D 解析:“所思在远道”之所思念的人在“旧乡”,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4.诗人借江上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游子对爱人、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与惆怅。(答出思念情感2分,答出哀伤惆怅情感2分)
15.“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思乡怀人的痛苦心情。(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可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而是通过“还顾”这个动作描写,留给读着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2分)
16.对酒当歌,潦倒新停浊酒杯,怅寥廓,迷花倚石忽已暝;金就砺则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7.CE 解析:C“却推动了情节的转折”不对,此处情节没有出现扭转,吴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E.小说的主人公只有吴伟,大明是文章的线索人物,大明的形象是用来衬托吴伟的:小说的主旨也没有赞颂他们的兄弟情谊。
18.(1)大明是吴伟追要石头的见证者,也是小说故事的讲述者,他的存在使故事显得更加客观真实。(2)大明找到汽油,带吴伟追上印度人等内容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大明的形象衬托了吴伟,大明阻止吴伟进沙漠并劝告吴伟卖掉石头,他关注个人的小境界更加彰显出吴伟含弃一切也要爱国的大境界。(意思正确即可得分)
19.(1)这篇小说设置了许多悬念,比如吴伟要追谁?他为什么非得要回一块石头?他追上了吗?石头要回来了吗?石头为什么不能卖?(列出两点即可得2分)(2)这些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3)这些悬念的设置使吴伟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当悬念揭开时,一个为了国家尊严不怕危险、不贪恋钱财的爱国青年形象跃然纸上。
20.(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保证字数和修辞手法即可得分)
21.②③⑤①④ 解析:解题整体思路为:从旧诗到新诗,而②、③、⑤句是写旧诗内容,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所以应为首句,⑤句是③句内容的延续,所以顺序为②③⑤;①、④句是新诗内容,且④句前有“同时”,故应在①句“新诗”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