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课件+教案+训练(打包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赵氏孤儿》课件+教案+训练(打包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6 07:40:38

文档简介

《赵氏孤儿》 教案

学习目标
1. 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 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4. 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5. 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
6. 挖掘文本潜在信息,大胆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学习重点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诛 兆 咎 贼 致 族 出 矫
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于 而 乃 以 且 为 若 与
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主谓倒装、省略句 状语后置
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 筛选文中的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 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7. 认识“义”的丰富内涵,体会人物的高尚精神
8. 大胆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学习难点
1. 难翻译的句子
2. 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对“义”的认识

解读文本
一. 关于《赵世家》
《赵世家》以赵氏的兴起,展示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的史实及战国时赵氏由盛而衰、最终被秦国灭亡的历史变化。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卿的权利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权谋与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其二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二. 《赵氏孤儿》故事梗概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杀身亡。

三. 重点透视
(一)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同“腰”
韩厥告赵朔趣亡 通“促”,赶紧
而朔妇免身 通“娩”,分娩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同“现”,显现
2. 古今异义
至于成公,世有立功 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 一词多义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表修饰关系(连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表顺承关系(连词)
而贾为司寇 (承接关系连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并列关系)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 (转折连词)
若幸而男 (修饰关系连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的,结构助词
召而匿之宫中 他(代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是,表判断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就(副词)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却(副词)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在(介词)
及至于景公 到(介词)

以致赵盾 用(介词)
以臣弑君 凭借……身份(介词)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依照(介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韩厥具以实告 把(动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来(目的连词)

然亦君之咎 但是(转折关系连词)
非然,孰敢作难 这样(代词)

请诛之 请求(动词)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请命(动词)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请允许自己做……(表敬副词)

今诸君将诛其後 他的(代词)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这(代词)
其赵氏乎 恐怕(表推测语气副词)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确实(副词)
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 一定(副词)

若幸而男,吾奉之 如果(连词)
即不灭若无声 你(代词)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出门(动词)
程婴出 告发(动词)

立孤与死孰难 跟(介词)
谁能与我千金 给(动词)
遂杀杵臼与孤儿 和(连词)

及索,儿竟无声 等到(介词)
及周天子,皆有明德 到(动词)

子强为其难者 做(动词)
为之祭邑 给(介词)
及赵武冠,为成人 成为(动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 认为(动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本来(副词)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 坚决(形容词)

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 所以(连词)
复故位 旧的(形容词)

拊手且歌 并且(并列关系连词)
后必且复索之 将要(副词)

4. 常见实词
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铲除(动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用龟甲占卜时的裂纹(名词)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断绝
然亦君之咎 过错(名词)
乃治灵公之贼 凶手(名词)
以致赵盾 罗织罪名(动词)
妄诛谓之乱 随意(形容词)
妄诛谓之乱 混乱(形容词)
朔死不恨 遗憾(动词)
皆灭其族 家族(名词)
走公宫匿 跑(动词)
若幸而男 幸运(形容词)
赵氏先君遇子厚 对待(动词)
赵氏先君遇子厚 优厚(形容词)
子强为其难者 尽力(形容词)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背着(动词)
谬谓诸将军曰 哄骗(动词)
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军队(名词)
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延续(动词)
而叔带去周适晋 离开
而叔带去周适晋 到……去
矫以君命 假托(动词)
事先君文侯 侍奉(动词)
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 拜见(动词)
及赵武冠,为成人 行加冠礼(动词)
程婴乃辞诸大夫 告别(动词)

5. 常见虚词
赵将世益衰 更加(副词)
将作难 将要(副词)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虽然(转折连词)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仍然(副词)
胡不死 为什么(代词)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 这(代词)
即女也,吾徐死耳 假如(连词)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不久
及索,儿竟无声 竟然(副词)
後必且复索之 将要(副词)
後必且复索之 再(副词)
纵不能立 纵使(假设连词)
独杀杵臼可也 只(副词)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确实(副词)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依靠(介词)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 没有(副词)

6. 词类活用
盾卜之,兆绝而後好 为……占卜(为动用法)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为……哀伤(为动用法)
赵史援占之 为……占卜(为动用法)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使……立 (使动用法)
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使……活(使动用法)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使……活(使动用法)
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使……受苦(使动用法)
若幸而男,吾奉之 生男(名词活用作动词)
衣以文葆 穿上,裹上(名动)
兆绝而後好 显示吉利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7. 特殊句式
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 (状语后置)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状语后置)
衣以文葆 (状语后置)
夫人置儿绔中 (省略句)
匿山中 (省略句)
纵不能立 (省略句)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省略句)
召而匿之宫中 (省略句)
赵朔妻,成公姊 (判断句)
小人哉程婴 (主谓倒装)

(二)研讨探究
1. 筛选整合信息,列出结构提纲
提示: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
屠岸作难,灭赵九族
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
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2. 公孙、程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
忍辱负重,舍身报恩
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3. 《赵氏孤儿》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提示:
作者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挞了邪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
4. 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是《史记》惯用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提示:
①与屠岸贾正义和邪恶的冲突
②公孙成仁和程婴立孤的冲突
③程婴成仁的内心冲突

(三)拓展延伸
1. 《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德国作家歌德、法国文豪伏尔泰都对此进行过改编。为什么它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提示:
《赵氏孤儿》中的忠奸斗争、家庭仇恨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程婴救孤不仅仅是一个复仇的种子而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善与恶面前的整体态度。在程婴这个弱小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生死观及生命意识的张扬,是民族精神、人格力量、理性光辉的统一与弘扬。程婴的作为又类似于西方的骑士。他充满了悲剧与戏剧色彩的传奇人生,既淋漓尽致的演绎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君臣、忠义的理念,又与西方社会追求的骑士精神契合,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认可和追求。

2. 结合文本发挥想象,以《深山藏孤》为题,写一篇短文

方法指导
1. 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
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
4. 了解传主经历性格
5. 表达方式把握语言
6. 找出通假古今异义
7.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8. 常见虚词特殊句式
9. 做成卡片及时翻看
10. 适当练习延伸拓展
11. 背诵鉴赏经典片断
《赵氏孤儿》同步测试 鲁人版
D.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下列句中有关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及索,儿竟无声。 竟:竟然
B.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不肖:不孝
C.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纵:即使
D.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良:确实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幸而男,吾奉之
赵宗灭乎,若号
B.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若幸而男,吾奉之
C.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D. 独杀杵臼可也
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4.与“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中“微”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名微而众寡。
B、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B. 衣以文葆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籍吏民,封府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景公生病找巫师占卜,结果是由于功臣后代子孙不顺利在作怪。
B、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景公依靠韩厥众多侍卫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
C、将军们不得已,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
D、程婴在诛灭了屠岸贾家族,报仇雪恨之后,决定自杀成仁。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周昌者,沛人也。秦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昌为中尉。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入奏事,高祖方拥戚姬,昌还走。高祖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徙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昌。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君,太子几废???? 微:软弱的??
B.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 郤:不和睦
C.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全:保全
D.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 置:安排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 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 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D. 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昌为人耿直,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B.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以社稷为重、处处为国着想的君王。
C.周昌坚决反对立赵王为太子,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赵王安全。
D.赵王如意被吕后执意召至长安,饮药而死,吕后消除了心头之患。
10.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
??译文:
(2)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译文:
(3)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译文:
三.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
课件27张PPT。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史记》中,仅仅是寥寥数句,故事真正发扬光大到了元末,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了《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杂剧剧本,后在此基础上,明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了剧本《八义记》,清代被改为棒子剧目《八义图》。直到今天仍以各种剧种上演。
《赵氏孤儿》是十八世纪唯一被欧洲人所接受的中国戏剧。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呢?
读了,赏析了,
之后,同学可能找到答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训练翻译。
3、赏析程婴、公孙杵臼这两个人物形象。
4、认识义的丰富内涵。
5、学习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赵氏
孤儿赵盾
赵朔
朔妻程婴
公孙杵臼屠岸贾韩厥诸将晋景公托梦,占卜
灭族
搜孤 ,藏孤
立孤
辞孤
第一段
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拊手且歌
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第二段
及至于景公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以臣弑君······何以惩罪
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第三段
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夫人置儿绔中
子强为其难也,吾为其易也,请先死
负之,衣以文葆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第四段
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其赵氏乎
而叔带去周适晋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
微君之疾
第五段
及赵武冠
程婴乃辞诸大夫
今赵武既立
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
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
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
春秋 祠之情节:
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矛盾冲突:
尖锐突出
人物:
在风口浪尖上,献祭灵魂和人性。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的情节 走、匿
(赵朔妻)索
(屠岸贾)脱
(赵孤)复索
(屠岸贾)矛盾缓和谋救
(程婴、公孙杵)公孙杵臼死众将喜程婴匿形势危急
又趋缓和再次危急
矛盾缓和矛盾冲突屠岸贾和赵氏
韩厥和屠岸贾
程婴公孙杵臼的生死择择
韩厥:
正直公正、仗义执言、
勇敢、忠人之事公孙杵臼:
舍身报恩 勇敢无畏 义字当先
程婴:
义字当先 敢于担当
忍辱负重
重承诺 以身殉义
以“义”为话题,选用文中的素材,运用因果、假设、正反等分析论据的方法,写一150字左右的话。为保全赵氏孤根,程婴、杵臼再次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为达到换婴救孤、匿山立孤的目的,程婴、杵臼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角色:杵臼慷慨赴死,程婴隐忍苟活。一生一死两种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归于一个“义”字。
作者行文紧紧围绕一个“义”字,写了杵臼争着“为其易者”慨然“先死”的英雄豪气,写了杵臼就义时抱儿高呼“独杀杵臼可也”的忠义壮举,同时作者还写了程婴明知生不如死却勇担重任的仁者情怀,写了程婴忍辱含垢甘做“小人”的气节。作者无论写二人的对话还是写二人的行动,虽然穿插在整个赵世家的故事当中并且着墨不算多,却始终以“义”贯之,使程婴、杵臼这两个义士形象凛凛然如在目前。
程婴忍辱负重深山隐匿十五年才得以重见天日,出人意料的是“及赵武冠,为成人”,完成使命的程婴为回复九泉下的知己兑现自己的诺言竟慨然自尽,从而结束了这曲“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悲歌。作者借用对话的形式,把程婴自杀的原因交代得简洁沉静,不动声色,然而恰恰就是这样的笔触,却起到了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程婴这一光辉形象也因此而悲壮而伟大。
总之,作者借赵氏孤儿的故事,塑造了程婴、杵臼两个“士为知己者死”忠义志士形象,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义薄云天、光照千古的义士悲歌。拓展延伸: 我们平时同学们谈到的哥们义气,同本文中的义有无区别?谈谈你对义的认识。
提示: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提出要削藩的政治家晁错。(国家之义) 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民族之义) 关羽同张飞、刘备桃园结义,赤壁之战释曹操。(兄弟之义、知遇之义)
哥们之义大多只是一种无知与盲从。 生与死 生存或死亡,这不仅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高贵的忧郁”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无法开释的情结?。
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凝重的“生死”情结:危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从容,生者自强不息、忍辱负重;赵氏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尽一代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
? ? 在清末的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即将举起的屠刀,谭嗣同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遂相与一抱而别。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生死”情结的完美解注——不仅为他们自己,也为几千年来在这种情结鼓舞下前仆后继的英雄们。几千年来,无数被这种情结鼓舞的英雄们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与死的荣光,用理想主义的完美书写着他们的墓志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取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置之死地而后生。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信守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