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 老山界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0:1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老山界
陆定
一印
了解作者



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陆定一(1906-1996)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江苏省无锡人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背景资料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老山界
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一带,是越城岭的东南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是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的五座绵延而险峻的山岭,其中就包括越城岭。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高、险、陡的特点给红军带来了很多困难。
了解长征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惊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词语解释
攀谈:闲谈。
峭壁:陡峭的山崖。
酣然入梦:形容甜美,畅快地入睡。
呜咽: 伤心哽泣的声音/形容水、风等的声音凄切。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不可捉摸:揣测,预料。 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骨碌:指滚动、旋转。
生字词
走进文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走路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
乐观的精神。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
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奇观”奇在哪里?“奇观”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可以划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段)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
教师总结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老山界那样的陡山,还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难,我们该向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退缩,昂首挺胸地对自己说我可以。同学们,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节
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