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栖、鸦”2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中秋佳节是哪一天?这一天都有哪些民风民俗呢?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1.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板书:十五夜望月)
2.简介作者:王建(约767—831后) ,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他出身贫寒,一生潦倒,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的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中秋之夜,王建闻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托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十五夜望月》。(板书:王建)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读古诗,按照老师划出的节奏线,读出古诗的节奏。
4.听老师示范,读出古诗的韵律。
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指名汇报。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那样白,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无声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的家?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品读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说明乌鸦已经栖息在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这三个字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体会“无声”二字的特点。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
(3)从“冷”这个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4)这两句写景,你能想象出当时诗人心境是怎样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指导朗读。
2.品读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出示课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人尽望”三个字,诗人推己及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
(3)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 为什么
不可以。“落”字,给人以动态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4)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板书: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3.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怀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怀远、想念好友)
(2)在体会诗人的情感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美,用心朗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
四、拓展延伸。
1.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板书: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2.交流搜集的有关中秋节或是赏月咏怀的诗句。【出示课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2)搜集有关中秋节或是赏月咏怀的诗句并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意象:中庭 地白 树 鸦 露 桂花(月)
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