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7 23: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会让我们想到同心同创、同力共赢、同向未来等词。
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全篇用一个“同”字贯穿。歌中有句词“同呼吸,同感受,同梦想;同爱,同在,同分享”最令人深思,词作者韩冰曾解释说:“同呼吸”是生命不朽的光彩,“同感受”是顺逆不离的相守,“同梦想”是拼搏不息的力量。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一片大海和天空/同迎着黎明和繁星/同样的向往和憧憬/同圆我们一个梦/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亿万个骄傲的声音/汇聚成一句话/你和我同住亚细亚……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绽放。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歌词
“同爱”“同在”互为基础,相融相生。同爱同在,同在同爱,共向美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中国高原湿地》告诉我们,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湿地,不仅有鸟禽、水草,更寄托着中国人“在水一方”的情怀与理想。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昭公二十年》记载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齐侯打猎回来,梁丘据驱车赶到。齐侯说:“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处和谐!”晏子说:“梁丘据只不过是和你相同而已,哪里能够称得上是和谐呢?”齐侯问:“‘和’与‘同’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子回答说:“不一样。‘和’就好像做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味道太淡了就加调料,味道太浓了,就加水冲淡,这样的羹汤才好喝。弹琴也是这样,只有不同的音组合起来,才好听。君臣之间也是这样,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国家的政治才能平和。现在,您和梁丘据的关系就不是这样。您认为行的,梁丘据也认为行,您认为不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行,就好像用清水调剂清水,谁能喜欢呢? 如同弹琴一样,老弹一个音调,有谁爱听呢?应该讲‘和’而不讲‘同’的道理就在这里。”
以上材料中,晏子用做羹、弹琴类比君臣相处之道,阐述“和”“同”之异,这个道理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
杭州亚运,世界瞩目。肆虐三年的疫情未能阻挡住亚细亚人的热情和健步,2022替换为2023,第19届亚运会在杭城胜利举行。一曲钱塘,八方来客,45个国家和地区,12500多名运动员,在角逐481个小项奖牌时,用目光温暖目光,力量激发力量,向全球几十亿观众诠释了“心心相融,@(爱达)未来”。
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同在这方土,同爱这片天。体育如此,政治、经济、文化亦如此,我们用爱结成的,是亚洲命运共同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发展、进步,共同呼吸着新鲜的 空气,共享着同一个命运。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如同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我们要用行动和爱去演绎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片天空依旧湛蓝。曾经的硝烟弥漫已演变为烟花璀璨,曾经的炮火连天已演变为灯火浪漫。是什么力量带来改变?一切只因为共同发展的理念。大同理念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的大同理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讲信修睦,友好往来,费孝通将之总结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从来就是礼仪之邦、和平之邦,有成仁之美,有大同之德。
这方土地依然美丽。曾经的千疮百孔已凝结为江山一统,曾经的农奴苦工已翻身为人民群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声音飞越珠穆朗玛,流出长江黄河,流经湄公河,流入太平洋,也流向印度洋和北冰洋。贝加尔湖畔绿草如茵,清澈又神秘,亚细亚的孤儿不再在风中哭泣。
然而,这片天空仍有阴霾,这方土地仍有苦难。日本排污并未停止,巴以冲突还在继续,“战疫”方歇,“战役”又起。亚细亚,同是一个家;亚平宁,笑吾不平宁。细究其理,无非是苟且短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不虑及河清海晏和子孙后代。其实,我们大可以坐下来共商国是,大可以低下头握手言和,心相融,爱相加,相爱相生,而非相爱相杀。
所以,来吧,同爱则一片天蓝,同在则一方土热。同爱始于同在,同在终于同爱。同爱为木,林木森森;同在为土,息壤之土。土木工程,土木亚洲,一衣带水,大同为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由“同”字引出话题并加以拓展,介绍由“同”字所组的一系列词语。第二段文字则介绍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主题曲《同爱同在》,并适当引用,说明我们拥有同样的世界和同样的梦想,我们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也进一步介绍了“同”的丰富内涵。而词作者韩冰的解释,则除了守望相助、相亲相爱这一层意义外,更为“同”字增添了奋斗、拼搏等的热血精神。
“同”有相同、同样、一起、共同之意。而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同爱”是彼此之爱,也是共通之爱,“同在”是彼此生活的相同相通之世界,是背景之“共在”,也是彼此看到和证明对方之“在”,携手共前之“在”,是主体之间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其中蕴含的关怀与奋进,就包含了材料中的丰富内涵。一个“同”字,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只有我们共同去爱,才能共同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只有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更加懂得去爱。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启示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共同的家园,共同努力追求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力量。同时也应该激发他人的力量和潜能,共同关注和爱护身边的人和事物,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关爱和互助中获得成长和进步。通过关爱和互助,共同实现梦想和愿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共创辉煌的未来。
写作时,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要紧紧扣住“同”字,或“同爱”“同在”等词语展开,可以运用场面描写、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来突出共同努力、共赴愿景的主题。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可采用组词法,从多角度分析“同”的内涵,展现其中团结、奋进的可贵品质,然后阐述践行“同爱同在”或“共同奋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共同努力,共赴美好。
立意:
1.同爱同在,构建和谐社会。
2.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
3.共向美好,绽放青春光芒。
4.互相关爱,同圆梦想;团结合作,共创辉煌。
2.例文:
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
杭州亚运,世界瞩目。肆虐三年的疫情未能阻挡住亚细亚人的热情和健步,2022替换为2023,第19届亚运会在杭城胜利举行。一曲钱塘,八方来客,45个国家和地区,12500多名运动员,在角逐481个小项奖牌时,用目光温暖目光,力量激发力量,向全球几十亿观众诠释了“心心相融,@(爱达)未来”。
同爱一片天,同在一方土。同在这方土,同爱这片天。体育如此,政治、经济、文化亦如此,我们用爱结成的,是亚洲命运共同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发展、进步,共同呼吸着新鲜的 空气,共享着同一个命运。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如同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我们要用行动和爱去演绎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片天空依旧湛蓝。曾经的硝烟弥漫已演变为烟花璀璨,曾经的炮火连天已演变为灯火浪漫。是什么力量带来改变?一切只因为共同发展的理念。大同理念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的大同理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讲信修睦,友好往来,费孝通将之总结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从来就是礼仪之邦、和平之邦,有成仁之美,有大同之德。
这方土地依然美丽。曾经的千疮百孔已凝结为江山一统,曾经的农奴苦工已翻身为人民群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声音飞越珠穆朗玛,流出长江黄河,流经湄公河,流入太平洋,也流向印度洋和北冰洋。贝加尔湖畔绿草如茵,清澈又神秘,亚细亚的孤儿不再在风中哭泣。
然而,这片天空仍有阴霾,这方土地仍有苦难。日本排污并未停止,巴以冲突还在继续,“战疫”方歇,“战役”又起。亚细亚,同是一个家;亚平宁,笑吾不平宁。细究其理,无非是苟且短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不虑及河清海晏和子孙后代。其实,我们大可以坐下来共商国是,大可以低下头握手言和,心相融,爱相加,相爱相生,而非相爱相杀。
所以,来吧,同爱则一片天蓝,同在则一方土热。同爱始于同在,同在终于同爱。同爱为木,林木森森;同在为土,息壤之土。土木工程,土木亚洲,一衣带水,大同为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引用了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主题曲《同爱同在》,意思是我们拥有同样的世界和同样的梦想,我们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第二段话是对第一段话的解读,指出同爱同在的辩证关系:互为基础,相融相生。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同爱”“同在”。“同爱”“同在”的核心是“同”,“同”有相同、同样、一起、共同之意,所以“同爱”是彼此之爱,也是共通之爱,“同在”是彼此生活的相同相通之世界,是背景之“共在”,也是彼此看到和证明对方之“在”,携手共前之“在”,是主体之间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共通之爱本就蕴含着“同在”,而主体之间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又蕴含着“同爱”。在这里,“同爱”与“同在”互为基础,相融相生。歌词中的“同爱同在”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只有我们共同去爱,才能共同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只有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才能更加懂得去爱。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启示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共同的家园,共同努力追求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在追求美好的道路上学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力量。同时也应该激发他人的力量和潜能,共同关注和爱护身边的人和事物,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关爱和互助中获得成长和进步。通过关爱和互助,共同实现梦想和愿望,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共创辉煌的未来。总之,这篇作文应该以“同爱同在”为主题,通过分析“同带同在”的内涵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引导读者在生活中珍惜“同爱同在”的时刻,从而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的美好愿景。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要紧紧扣住“同爱”“同在”两个词语展开,可以运用场面描写、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来突出共同努力、共赴愿景的主题。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分析“同爱同在”的内涵,然后阐述“同爱同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共同努力,共赴美好。
立意:
1.同爱同在,构建和谐社会。
2.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
3.共向美好,绽放青春光芒。
4.互相关爱,同圆梦想;团结合作,共创辉煌。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总共三句话,篇幅简短,但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指向明确。第一句话概括现代文阅读I《中国高原湿地》的主要内容,指出了湿地的重要功用。第二句话介绍了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关键词“同生命,互相依”,引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第三句话则关注中国的经典著作《诗经》,用一组递进词语,指向中国人“在水一方”的情怀与理想。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情怀与理想”是指向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在追求和践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材料通过“湿地”引导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政府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积极履行公约义务。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秉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充分展现负责任生态大国形象。除此之外,我们的政府一直在积极履行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考生可以由材料展开联想,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塞罕坝植树造林到库布齐沙漠4.22万平方公里的绿洲,中国在保护自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依据材料特点,此次写作开放性极强,在文体选择上灵活性较强,既可以写成散文,或描写中国的人与自然“同生命,互相依”的情怀和理想;也可以写成议论性文章,联系当前我们对绿色发展等现实理论,阐发对这种和谐关系的认识;还可以写成说明文,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学知识,说明我国整体或某一区域地貌景观的景物特点。
立意:
1.同生命,共相依。
2.大美在自然中。
3.学会欣赏诗意的自然。
4.合理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例文: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晏婴把反对声作为“和”的重要体现,我认为这里的“和”与我们今日提倡的“和谐社会”之“和”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思想的探索上,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时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所以当时的北大成为了中国前沿思想的集中地。那里有辜鸿铭这样的保皇派;有陈延年、陈乔年这样的无政府主义者;更有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各种思想齐聚一堂,那些大家们虽百家争鸣,相互论辩,却又能惺惺相惜,求同存异。这正是“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体现。正因为蔡元培先生对自己治学理念的坚持,当时的中国才能在思想上进行各种实验探索,最终优中择优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北大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才有了今日。故思想探索需要和而不同。
在国家的发展上,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很快为亚非各国所认可,最终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强调世界各国命运的统一性,但同时我们本着和平、独立的精神,支持各国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理、发展自己的国家。无论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还是新时代的理念,我国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上都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彰显着我们的大国形象。故国家发展需要和而不同。
思想探索和国家发展属宏观的层面,而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青年也需要从微观的层面细细领会和而不同的精神。和而不同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尽管有时候他人的意见并不好听,与我们“不和”;要求我们能够包容不同的观念,尽管有时候这些观念与我们的三观“不和”;要求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这个多元的世界,尽管有时候我们与这个世界“不和”。一个事实是:那些学识越好、眼界越高的人,他们的宽容度也就越大。
哲学上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不同是世界的常态。正因为不同是种常态,那不同中的“和”才显得弥足珍贵。而这几十年来,正因为人类对那点弥足珍贵的“和”小心呵护,才有了我们所说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了这种主题的延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要坚持“和”,允许“不同”,和而不同,才能天下大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的材料作文题。
本题取材于历史故事,晏子用做羹、弹琴类比君臣相处之道,进而阐述“和”“同”之异。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述梁丘迎合景公,这是“同而不和”,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排斥不同意见。晏婴认为应当“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味的迎合,而是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这种不同对国家治理很有利。君子尚“和”,小人尚“同”,国家的治理,应当努力实现和谐而不是苟同,也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显然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
第二个层次,引导我们思考,“和而不同”的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化上,“和而不同”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可以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意义。可以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来审视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对人类生存与国家发展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也可以通过分析“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来肯定世界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存在价值。
考生完成立意,行文写作时要注意从材料出发,引发自主思考;“和”“同”兼顾,分析其不同,阐释其道理,辩证看待二者的二元对立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展开合理而充分的论证,表达自己的思考及思想。这个作文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层次,首段可以先引出观点:和而不同,成就大美。主体安排成分论点的形式:分论点一,朋友相处和而不同才能长久;分论点二,思想文化发展和而不同才能百花齐放;分论点三,国与国相处也要注意和而不同,这样社会才会稳定发展。最后,重申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和羹之美,在于和异。
2.五音协和,成就大美。
3.调和不同,方有所成。
4.君子相处,和而不同。
5.和同之异,在于能否互补。
6.国际关系,重求和轻求同。
7.善于调和异质,成就世间大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