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节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价值观: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理解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 —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资料一
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氮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氮气所占的容积比例虽很大,但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又无害,所以我们在讨论人体气体交换时可以不作考虑。附表如下: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肺泡气体
氧气 20.96% 16.4% 14.3%
二氧化碳等 0.04% 4.1% 5.6%
氮气 79% 79.5% 80.1%
教师:请同学们进行资料分析,空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
教师: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
学生: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着碳 ( http: / / www.21cnjy.com )-氧平衡的问题。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所以我们要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2.演示实验,观察思考
教师的演示实验:观察实验装置里的金鱼 ( http: / / www.21cnjy.com )藻在太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然后等气体充满试管容积的1/2左右时,教师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试管内,让学生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注意:为了保证观察演示实验的成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注意如下五点。①如果教室内光线不够充足,可以用事前准备好的100w或200w白炽灯来照射金鱼藻。②选用500ml 大号烧杯和柄长10.5cm漏斗。③要选新鲜的金鱼藻。④在烧杯的清水中可加适量碳酸氢钠,具体做法是每100ml 清水加0.1g碳酸氢钠。⑤烧杯中的清水不要太冷,可用20℃~25℃的温水,以提高光合作用的速度,促进放氧。
3.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师:设置一组对照组来检验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具体做法如下,准备a、b、c三支试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别是贮存有用化学方法制备的氧、空气中氧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获取的气体,然后用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逐个插入,让学生观察其燃烧的情况)
学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4.学生探究,教师引路
17世纪有一位荷兰的科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尔蒙特,他尝试找出植物是怎样生长的。他把一棵重2.5kg的柳树栽在一个装有90kg泥土的木桶中,只浇雨水。5年后,他的柳树长到了85kg,而称一称桶内的泥土却只少了大约60g。由于加到桶内的除泥土之外水是唯一的物质,所以,他认为使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水。同学们,你们认为海尔蒙特的结论有道理吗?
5.联系生活,归纳概念
教师: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师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学生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
教师: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绿色植物的光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理解了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重要性。掌握了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2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气
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光能
叶绿体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第2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回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说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过程。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衡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通过参加绿化校园或社区活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运用实验设计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教学难点: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三、课前准备
1.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学生实验。课前布置学生设计“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的实验方法,准备课上交流。
2.教师准备有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
请学生看图说话,由此引出“温室效应”,并提出下列思考题: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哪一种?它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减少这种气体?
新课讲授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其中1、2两步,课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第3步课上学生分组完成。)
1)取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在甲、乙内装入新鲜菠菜,丙内不放。通过导管向各个袋内深吐气,使袋内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扎紧袋口。
2)将甲袋放在黑暗处,乙、丙放在光照下。
3)将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内气体分别通入三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内,观察、记录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步骤1)、2)思考:
本实验中有几个变量?在各组中分别是什么情况?
有无光照 有无植物
甲 无光照 有植物
乙 有光照 有植物
丙 有光照 无植物
复习对照实验的概念,帮助学生弄清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说明光照的作用;乙、丙是另一组对照实验,说明植物的作用。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步骤3),记录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现象 原因
甲 石灰水很浑浊 原有二氧化碳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乙 石灰水仍澄清 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
丙 石灰水浑浊 原有二氧化碳
由此得出结论: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
进一步提出问题: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是什么气体?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布置学生课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课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提示:
1)氧气能够助燃,可以用带余烬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实验。
2)小动物离开氧气就会窒息死亡。
要求: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实验记录」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介绍该探究实验的一种方法:
「材料器具」
金鱼藻、大烧杯、短颈漏斗、试管、卫生香、火柴、清水。
「方法步骤」(如下图示)
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套一根灌满清水的玻璃管,玻璃管的另一端用橡皮塞塞住。把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金鱼藻表面有小气泡放出。待玻璃管内的液面降低到烧杯液面以下时打开玻璃管的塞子,迅速把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插进管内,观察现象,发现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气体的是氧气。
总结光合作用反应式:
思考:
1)在室内,特别是在卧室里摆放植物好不好?为什么?
2)在水族箱中常常可以看到除了有鱼还有水草、电灯等,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出示图片请学生补充完整。
总结: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简单的逆反映。”是否正确?为什么?
【DIY:参与绿化校园或社区活动】
建议同学们组织起来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学校绿化或社区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可以参加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活动。还可以尝试绿化设计,如利用软件进行绿化设计。
五、教后反思
1.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生命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的特征,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反思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本课的重难点就落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关系上,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珍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生命的目的。
2.探究活动则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来达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了解生命现象的过程,但是了解生命现象只是表象,教师更应该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探讨、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以达到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这也更能符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