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25 古人谈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 )。
书读百遍,( )。
读万卷书,( )。
发奋识遍天下字,( )。
学海无涯苦作舟
而义自见
行万里路
立志读尽人间书
诵读经典
这些名言都和读书有关。我国古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对读书也有自己的感受。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古人喜欢读书,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人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读书、学习的。
课题导入
这一课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今天,我们就去学习第一部分,从中获取读书和学习的营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初读课文
听老师朗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zhì
一
chǐ
我会读
zhì
书写指导:
“耳”要窄,第二个竖要长;“止”右竖要长,注意中间有一短横。
我会写
书写指导:
“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我会写
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品读释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
知
知
知
知
知
不一样,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
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
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智慧。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明白。
可我还是有几个步骤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蒙混过去。当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地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白了解答这道题的全过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默。
识:读“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面。它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这一教育学说。
回顾刚才所学知识,说说理解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后三句话。
主要通过注释、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提示:
注意文言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读音和常用义不太一样,这就需要读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没有天生就知晓所有知识的圣人,像孔子之所以能达到多知多智的境界,也是因为他多听多记、勤奋好学。孔子之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推测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知之,是从天而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应。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在本句中,孔子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实践的重要性。
再读读后三句话,说说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古人读书、学习的?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过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的方法,并不断进步。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