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2023.11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2年10月8日至12日,图1示意智神星与天狼星“结伴游”。天狼星距离地球约为8.6光年,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智神星则是小行星带中质量第二重的小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结伴游”的这两个天体( )
A. 质量相同 B. 都能自身发光 C. 距日远近相同 D. 都属于银河系
2. 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 )
A. 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 B. 与智神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C. 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 D. 由恒星、卫星等基本天体构成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培育出第一株棉花嫩芽,但相隔不久又枯萎凋零。“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罐子”里面有棉花种子、蚕卵、土壤、水、空气及科研设备等。着陆月面后,控制系统向土壤中放水,9天后进入月夜期。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月面微型生态圈”与地球生命存在条件相比()
A. 空气足、水分足 B. 重力大、辐射弱
C. 重力小、辐射强 D. 土层厚、肥力强
4. 棉花嫩芽最终未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是()
A. 夜间温度太低 B. 土壤条件不适宜 C. 水分条件不足 D. 紫外线辐射较弱
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 第四纪 B. 白垩纪 C. 石炭纪 D. 寒武纪
6. 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下图为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上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负相关 B. 正相关 C. 成反比 D. 无相关性
8. 上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 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影响树木生长
B.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 太阳活动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影响树木生长
D.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影响树木生长
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可升降棚面日光温室侧视结构。厚实墙体由土体夯筑而成,在冬半年的使用期间,白天升高棚面、夜晚降低棚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温室墙体的主要作用是( )
A. 阻止棚内热量散失 B. 支撑棚面,加固温室
C. 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D. 阻止冷空气进入温室
10. 白天升高棚面可以直接( )
A. 增加入射强度 B. 减少热量散失 C. 增加地面辐射 D. 增加大气辐射
下图示意南半球热力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特征描述合理的是( )
A. 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 甲地气温低于乙地
C. 乙地降水高于甲地 D. 甲地日较差小于乙地
12. 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山区河流受到河谷基岩河岸的约束,常发育为深切曲流。若深切河曲在下切过程中进行较强的侧蚀,使河的弯曲不断增加,河曲颈部的宽度逐渐变窄,会发生自然裁弯,被废弃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读嘉陵江中游某河段河流两侧离堆山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形成离堆山附近牛轭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嘉陵江水的()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
14. 图中未来最可能形成新的离堆山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落脚河峡谷住于贵州省毕节市区东侧,这里发育有较多的垂直节理即多断裂、裂隙发育。在60km2范围内发育了61.33km的峡谷,峡谷蜿蜒曲折,孕育了76个河曲,其规模和形态较为稀有和独特。河曲型深切峡谷形成主要经历湖盆期(孕育期)、自由河曲形成期和深切期。结合下面落脚河峡谷深切期纵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落脚河峡谷属于( )
A. 喀斯特地貌 B. 风成地貌 C. 冰川侵蚀地貌 D. 冻融风化地貌
16. 对深切期峡谷的形成影响最弱的是( )
A. 碳酸岩易被溶 B. 地壳间歇性抬升
C. 岩层较多的裂隙 D. 谷坡崩塌现象频发
下左图为“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右图为“某海域表层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左图所示海区、对应可能是右图中的点(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右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由图可知该洋流是( )
A. 北半球的寒流 B. 北半球的暖流
C. 南半球的寒流 D. 南半球的暖流
19. 若右图中点①与②,③与④分别处于同一纬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与②的盐度大小相同 B. ②的密度大于④的密度
C. ③密度大于②的密度 D. ①的盐度小于④的盐度
位于西亚的约旦河流域降水稀少。当地人修建地下水坝,借助由砾卵层组成的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存蓄地下水,形成地下水库。下图示意约旦河东侧沿32°N纬线地质剖面(局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 修建地下水坝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下渗 C. 地下径流 D. 地表径流
21. 该地区修建地下水库可以( )
①调节地表水的空间分布②减少水分的蒸发③加快地下水的更新速度④存储利用地下水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图),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我国东部城市建设中大量布置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以改善城市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城市建设中不透水地面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 地表径流量增多 B. 水汽输送量增加
C.蒸发量增加 D. 地下径流量增加
23. 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对改善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是( )
①缓解城市用水紧张②提高城市空气质量③缓解城市内涝灾害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 茎上开花 B. 根系较深 C. 叶面宽大 D. 植株矮小
25. 短生命植物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 )
A. 动物践踏 B. 气温过高 C. 水分缺乏 D. 盐渍侵害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4个小题,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陆风包括湖风和陆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其影响范围小,易受背景风(如当地盛行风)的干扰。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东北部,受湖陆风影响较明显。据多年观测发现,该地冬季湖陆风较弱。近些年,岳阳市城市建成面积扩张,当前建成面积比40年扩大了10多倍。下列两幅图中,上图示意洞庭潮与岳阳市的位置,下图示意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1)据图判断岳阳市该日由陆风变为湖风转换时间段,并说明判断依据。
(2)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岳阳市冬季湖陆风较弱的原因。
(3)说明岳阳市大规模城市建设对该地湖风和陆风强弱产生的影响。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图示意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
(1)分析⑤处海域海水盐度较高的原因。
(2)春季船舶航行到④处海域可能会遇到冰山,简述其原因。
(3)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渔场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六盘水市通过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以缓解城市的相关问题,具体工程包括:①拆除混凝土河堤,恢复滨河河道,恢复河道内的植被,为各类植物提供生长条件,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的物质被生物吸收(图左)。②建造梯田式湿地,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种植乡土植被(图右)。
(1)说明该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推测河道生态改造工程所缓解的主要城市问题。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态湿地公园对缓解该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2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研学旅行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某中学学生到重庆市南部花溪河中游河段(如图所示)进行研学旅行。同学们发现①②③处有非常典型的流水地貌。
(1)说出由①一③研学的大致方向,并说出图中公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学生们在①处见到如图下图的地貌景观图,它是一种地表喀斯特地貌。描述其景观特点,并结合当地环境分析其成因。
(3)同学们发现在②处两岸阶地(如下图)存在较大差异,试说出②处应位于图中的A地还是B地,并说出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1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答案2023.11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2年10月8日至12日,图1示意智神星与天狼星“结伴游”。天狼星距离地球约为8.6光年,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智神星则是小行星带中质量第二重的小行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结伴游”的这两个天体( )
A. 质量相同 B. 都能自身发光 C. 距日远近相同 D. 都属于银河系
2. 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 )
A. 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 B. 与智神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C. 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 D. 由恒星、卫星等基本天体构成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智神星是行星,天狼星是恒星,行星不会发光,恒星会发光,B错;智神星是小行星,所以质量小,天狼星质量大,A错;天狼星距地球8.6光年,天狼星距太阳的距离更远,C错;银河系直径十万光年,天狼星和智神星都在银河系,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天狼星是一颗恒星,以天狼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层级相同,A正确;智神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会与太阳相互吸引,相互绕转,B错误;天狼星的恒星系统主要由恒星和行星天体构成,D错误;规模最大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C错误;故选A。
【点睛】运动性表现为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卫星围绕行星运转、行星围绕恒星运转。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培育出第一株棉花嫩芽,但相隔不久又枯萎凋零。“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由特殊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圆柱形“罐子”,“罐子”里面有棉花种子、蚕卵、土壤、水、空气及科研设备等。着陆月面后,控制系统向土壤中放水,9天后进入月夜期。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月面微型生态圈”与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相比()
A. 空气足、水分足 B. 重力大、辐射弱
C. 重力小、辐射强 D. 土层厚、肥力强
4. 棉花嫩芽最终未能存活,其原因最可能是()
A. 夜间温度太低 B. 土壤条件不适宜 C. 水分条件不足 D. 紫外线辐射较弱
【答案】3. C 4. A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我们知道月球上是没有大气的。此微型生态圈在月球表面进行,其所携带的空气、水、土壤与地球上这些物质相比,无疑是不足的,由此排除A、D选项;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其质量和体积都小于地球,因此其重力也小于地球,再加上没有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得受到辐射较强,因此B错误。因此C正确。故选C。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利用微型生态圈曾培育出第一株棉花嫩芽,说明从地球上带来的土壤和水能够满足其生长,因此B、C错误。但相隔不久又枯萎凋零,推断可能是受到月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月球上因为没有大气,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是没有的,因此月球上紫外线辐射会很强,影响其生长,因此D项错误;另外由于没有大气层,大气的保温作用就没有,使得夜间温度太低,使棉花嫩芽受低温影响而死亡,因此A正确。故选A。
【点睛】解题要注意知识点的迁移和能力培养,此题用一个没有大气存在的月球来设置问题情境,探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使人耳目一新,利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年8月,我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地质年代简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 第四纪 B. 白垩纪 C. 石炭纪 D. 寒武纪
6. 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5. C 6. D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结合材料“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并结合地质年代简表可知,瓣齿鲨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石炭纪,C正确;第四纪和白垩纪在距今1.45亿年之后,时代相距久远,可能已经出现灭绝或者进化了。寒武纪在距今4.854亿年前,与瓣齿鲨的生存年代相距久远,还没有瓣齿鲨大量生存。因此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化石层定律:地层形成的时代越早,其中含有的化石构造越简单,形成时代越晚的地层其中含有的化石越高等、构造越复杂。同一时代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基本相同;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其中所含的化石也不同。
下图为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上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负相关 B. 正相关 C. 成反比 D. 无相关性
8. 上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 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影响树木生长
B.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 太阳活动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影响树木生长
D.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影响树木生长
【答案】7. B 8. D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图中太阳黑子相对数量多的年份,年轮宽度较大,太阳黑子数量少的年份,年轮宽度较小,两者变化周期相似,因此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呈正相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树木年轮的宽度与树的生长速度有关,当地气候暖湿,树木生长速度较快,年轮宽度较大,因此此图能反映太阳活动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树木生长,D符合题意;树木的生长与电离层的扰动、磁暴、极光等现象无关,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研究发现,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和极地地区永久冰层研究,证明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11年的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同,因此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发射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粒子,到达地球后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产生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宇航器安全;太阳活动发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
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可升降棚面日光温室侧视结构。厚实墙体由土体夯筑而成,在冬半年的使用期间,白天升高棚面、夜晚降低棚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温室墙体的主要作用是( )
A. 阻止棚内热量散失 B. 支撑棚面,加固温室
C. 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D. 阻止冷空气进入温室
10. 白天升高棚面可以直接( )
A. 增加入射强度 B. 减少热量散失 C. 增加地面辐射 D. 增加大气辐射
【答案】9. C 10. A
【解析】
【9题详解】
虽然墙体也能减少室内热量外逸,但是透明棚面是减少室内热量外逸的主体, A 错;南方日光温室无墙体亦不崩塌,说明墙体在日光温室中的主要作用不是支撑, B 错;与南方相比,北方纬度更高,冬季气温更低,需借助墙体白天吸收热量、蓄积热量,然后夜晚释放热量以保持温室的气温,气温日较差减小, C 对;北墙虽能够阻挡冬季风,但是墙体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辐射,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使棚内增温, D 错。故选 C 。
【10题详解】
白昼升高棚面,在东北太阳高度角小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升进入日光温室的太阳辐射数量、强度,即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增加,使进入日光温室的太阳辐射数量增加,增加室内热量, A 正确;夜晚降低棚面能缩小日光温室内的空间,减少热量散失,利于保持室内气温, B 错;白天升高棚面,增加了太阳辐射进入棚内,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辐射随之增强,但不是直接作用,排除CD。故选A。
【点睛】温室大棚主要通过增强大气逆辐射增温,地膜主要通过减少地面辐射增温。
下图示意南半球热力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特征描述合理的是( )
A. 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 甲地气温低于乙地
C. 乙地降水高于甲地 D. 甲地日较差小于乙地
12. 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11. D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的高空是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空气为上升气流,推测甲地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多阴雨天气,云层厚,气温日较差小,而乙的高空是低压,则近地面为高压,空气为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乙高空为低压,则地面是高压,则气流由乙流向甲,此处为南半球,风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同时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变成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等压面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
山区河流受到河谷基岩河岸的约束,常发育为深切曲流。若深切河曲在下切过程中进行较强的侧蚀,使河的弯曲不断增加,河曲颈部的宽度逐渐变窄,会发生自然裁弯,被废弃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读嘉陵江中游某河段河流两侧离堆山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形成离堆山附近牛轭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嘉陵江水的()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
14. 图中未来最可能形成新的离堆山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河曲在下切过程中进行较强的侧蚀,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所以牛轭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侵蚀作用,B正确。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当中,风化,搬运与堆积作用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由图文信息可知,离堆山形成于河流的凸岸,在甲乙丙丁四地中,只有丁地明显位于河流的凸岸,因此未来最可能会形成新的离堆山,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落脚河峡谷住于贵州省毕节市区东侧,这里发育有较多的垂直节理即多断裂、裂隙发育。在60km2范围内发育了61.33km的峡谷,峡谷蜿蜒曲折,孕育了76个河曲,其规模和形态较为稀有和独特。河曲型深切峡谷形成主要经历湖盆期(孕育期)、自由河曲形成期和深切期。结合下面落脚河峡谷深切期纵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落脚河峡谷属于( )
A. 喀斯特地貌 B. 风成地貌 C. 冰川侵蚀地貌 D. 冻融风化地貌
16. 对深切期峡谷的形成影响最弱的是( )
A. 碳酸岩易被溶 B. 地壳间歇性抬升
C. 岩层较多的裂隙 D. 谷坡崩塌现象频发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显示,落脚河峡谷有碳酸岩,降水丰富,发育了垂直节理和洞穴,有地下暗河发育,碳酸盐岩受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A正确。风成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地区,该地降水丰富,B错误。冰川侵蚀地貌发生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贵州纬度较低,海拔较低,缺少冰川地貌,C错误。贵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冻融现象少,缺少冻融风化地貌,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碳酸盐是可溶性岩石,遇上流水容易被溶蚀;地壳间歇性抬升,落差增大,使流水不断下切侵蚀;岩石的垂直节理加剧了流水的下切侵蚀;边坡崩塌导致两岸地形更平缓,不会出现深切的峡谷,因此,对深切期峡谷的形成影响最弱的是边坡的崩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下左图为“某测站水温垂直分布图”,右图为“某海域表层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左图所示海区、对应可能是右图中的点(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右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由图可知该洋流是( )
A. 北半球的寒流 B. 北半球的暖流
C. 南半球的寒流 D. 南半球的暖流
19. 若右图中点①与②,③与④分别处于同一纬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与②的盐度大小相同 B. ②的密度大于④的密度
C. ③的密度大于②的密度 D. ①的盐度小于④的盐度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左图所示海区表层水温为10~20℃;右图中①的水温为10~20℃,A正确;②的温度为20~30℃,B错误;③的水温为0~10℃,C错误;④的水温为0℃,D错误。故选A。
【18题详解】
图中等温线向北温度降低,说明向北纬度高,为北半球,CD错误;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流向,图中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为暖流,B正确,A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暖流可增温、增湿、增盐度,读图可知,②地附近有暖流经过,盐度大于①地,A错误;一般来说,海水表层温度越高,密度越低,②地温度大于④地,②地密度比④地小,B错误;②地温度比③地高,③地密度大于②地,C正确;一般来说,温度与盐度呈正相关,①地温度比④地高,①的盐度大于④地,D错误。故选C。
【点睛】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位于西亚的约旦河流域降水稀少。当地人修建地下水坝,借助由砾卵层组成的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存蓄地下水,形成地下水库。下图示意约旦河东侧沿32°N纬线地质剖面(局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 修建地下水坝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下渗 C. 地下径流 D. 地表径流
21. 该地区修建地下水库可以( )
①调节地表水的空间分布②减少水分的蒸发③加快地下水的更新速度④存储利用地下水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20. C 21. B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根据图中地下水坝与地下水流向的关系可知,地下水坝能阻止地下水库中的地下水流失,直接影响了地下径流,C正确。地下水坝建在地下,对地表径流和蒸发的影响很小,A、D错误。地下水坝是垂直分布的,与地表水下渗方向平行,因而地下水坝几乎不会影响下渗,B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修建地下水库对调节地表水的空间分布作用较小,①错误,A、C错误。修建地下水库,可以存储利用地下水,减少水分蒸发造成的损失,②、④正确。读图可知,修建地下水库需要修地下水坝,地下水坝会阻挡地下径流,延缓了地下水的更新速度,③错误,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下水库的功能和综合判断能力。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图),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我国东部城市建设中大量布置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以改善城市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城市建设中不透水地面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是( )
A. 地表径流量增多 B. 水汽输送量增加
C. 蒸发量增加 D. 地下径流量增加
23. 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对改善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是( )
①缓解城市用水紧张②提高城市空气质量③缓解城市内涝灾害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2. A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城市建设中不透水地面的使用会使得地表径流量增多、蒸发量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A正确、CD错误;不透水地面的使用对水汽输送量影响不大,B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相对于不透水地面,植被浅沟利于地表径流的汇集,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可以减少城市道路的地表径流,缓解了城市内涝的发生,③正确;大量布置的植被浅沟会截留雨水,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缓解城市用水紧张,①正确,B正确。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可以使河流流量更加稳定,也增大蒸发量,使城市空气更加湿润清新,但并不能提高城市空气质量,②错误,A、C排除;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不能增加城市用地面积,④错误,D排除。故选B。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有利影响: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 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短生命植物形态特征是( )
A. 茎上开花 B. 根系较深 C. 叶面宽大 D. 植株矮小
25. 短生命植物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 )
A.动物践踏 B. 气温过高 C. 水分缺乏 D. 盐渍侵害
【答案】24. D 25. C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短生命植物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类型,影响植被的因素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短命植物是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活周期的一类植物"可知,短命植物生长期内,土壤嫡情较好,为短命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条件,无需像旱生植物那样将根系扎向更深的土层内,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水分,所以短命植物根系较浅,B错误;环境为短命植物提供的水分和养分有限,生产期短,因此植株矮小。该类植物生长期短,不会茎上开花、叶面宽大的特点,A、C错误;D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短命植物的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很大,尤其是夏季,气温最高,蒸发量最大,短命植物夏季迅速枯萎是其逃避夏季高温,蒸发旺盛,水分更加缺乏,主要原因,B错误;C正确;导致短命植物枯萎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自然原因,而不是动物践踏,或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土地出现盐碱化,A,D错误;故选C。
【点睛】早春短命植物是在温带气候区,植物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生长发育,夏季来临之前枯萎,以种子或地下器官进入休眠的植物种群。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4个小题,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陆风包括湖风和陆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其影响范围小,易受背景风(如当地盛行风)的干扰。岳阳市位于洞庭湖东北部,受湖陆风影响较明显。据多年观测发现,该地冬季湖陆风较弱。近些年,岳阳市城市建成面积扩张,当前建成面积比40年扩大了10多倍。下列两幅图中,上图示意洞庭潮与岳阳市的位置,下图示意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1)据图判断岳阳市该日由陆风变为湖风转换的时间段,并说明判断依据。
(2)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岳阳市冬季湖陆风较弱的原因。
(3)说明岳阳市大规模城市建设对该地湖风和陆风强弱产生的影响。
【答案】(1)10时-11时此时湿度存在一个明显的由小到大的变化。
(2)冬季风(背景风)强,干扰了湖陆风,湖陆风弱;冬季洞庭湖面积小,湖陆温差小。
(3)在湖边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湖陆风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成因、原理、热力环流的应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分布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由于湖水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湖陆受热不均。依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白天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则陆地为低压区、湖泊为高压区,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即湖风。夜天陆地气温低、湖泊气温高,则陆地为高压区、湖泊为低压区,风由陆地吹向湖泊,即陆风。读图可知,图中6时到10时30左右,该地湿度不断下降,风由陆地吹向湖泊;大约10时30后至11时湿度突然上升,风应该由湖泊吹向陆地,岳阳市空气湿度变大,图中10—11时是湿度明显变化的时间段说明10时-11时是湖陆风转化时刻。
【小问2详解】
冬季南北温差大,南北气压差大,风力大,冬季风(背景风)强,湖陆风响范围小,易受背景风(如当地盛行风)的干扰;冬季洞庭湖面积小,湖陆热力差异小,温差小;所以冬季湖陆风弱。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使陆地气温发生变化。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受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形成高温中心,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图示意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
(1)分析⑤处海域海水盐度较高的原因。
(2)春季船舶航行到④处海域可能会遇到冰山,简述其原因。
(3)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渔场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周边少大河注入,海域较封闭,盐度较高。
(2)春季北极地区气温逐渐回升,格陵兰岛的冰山崩解,掉入海水中的浮冰顺着南下的寒流漂移到④附近,可与运行到此处的船舶相遇。
(3)② 理由: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丰富。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盐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中海是陆间海,被欧亚非三大洲所包围,海域较封闭。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少,蒸发旺盛,且周边少大河注入,所以盐度较高。
【小问2详解】
读图并结合题干可知,春季时气温逐渐回升,北极地区格陵兰岛的冰山崩解融化,掉入海水中,这些浮冰顺着南下的东格陵兰寒流漂移到④附近,使得船只在此处遇到冰山。
【小问3详解】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处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的海区,寒暖流交汇使得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同时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型渔场。
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六盘水市通过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以缓解城市的相关问题,具体工程包括:①拆除混凝土河堤,恢复滨河河道,恢复河道内的植被,为各类植物提供生长条件,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的物质被生物吸收(图左)。②建造梯田式湿地,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种植乡土植被(图右)。
(1)说明该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推测河道生态改造工程所缓解的主要城市问题。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态湿地公园对缓解该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答案】(1)下渗增强;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蒸发、蒸腾增强。
(2)洪涝灾害;水污染问题;休闲和绿色空间不足等。
(3)植被、水体增加,导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幅度减小,从而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城市气温较之前降低,缓解了热岛效应。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贵州省六盘水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建设生态湿地公园方面的介绍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影响、城市环境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水循环主要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六盘水河道生态改造工程拆除混凝土河堤,硬化地面变为可透水地面,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恢复滨河河道,恢复河道内的植被,水域面积和植被面积增加,主要引起蒸发量、蒸腾量增加。
【小问2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建设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是为了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的物质被生物吸收",说明城市水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城市地面硬化,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容易形成城市洪涝。"拆除混凝土河堤,恢复滨河河道,为各类植物提供生长条件”,增加湿地和绿地的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所以城市河道生态改造工程主要针对的是城市水污染、城市内涝、休闲空间和绿地不足等问题。
【小问3详解】
建设生态湿地公园,增加了湿地和植被的面积。水域面积增加,可使近地面增温速度减慢;植被的面积增加,可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从而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缩小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异,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
2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研学旅行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某中学学生到重庆市南部花溪河中游河段(如图所示)进行研学旅行。同学们发现①②③处有非常典型的流水地貌。
(1)说出由①一③研学的大致方向,并说出图中公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学生们在①处见到如图下图的地貌景观图,它是一种地表喀斯特地貌。描述其景观特点,并结合当地环境分析其成因。
(3)同学们发现在②处两岸阶地(如下图)存在较大差异,试说出②处应位于图中的A地还是B地,并说出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沿河谷分布
(2)特点:浑圆山峰,基座相连,崎岖不平。成因:地表分布的可溶性岩石,多裂隙发育;该地夏季炎热多雨水;沿裂隙侵蚀、溶蚀,长时间作用形成峰丛地貌。
(3)B地;流水侧蚀、流水下蚀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花溪河研学旅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方位的判断,交通运输线布局和流水地貌等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中指北针可知,图示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①一③的研学方向主要是西北向东南。根据图例,可得出公路的旁边有河流,所以主要是沿河谷分布。
【小问2详解】
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山峰基座相连为峰丛。峰丛为喀斯特地貌,峰丛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由材料可知重庆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植被茂盛,降水比较丰富,流水中有机酸多,侵蚀作用强;地表多可溶性的岩石,裂隙发育,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侵蚀作用强,常在长期侵蚀的作用下形成峰丛。
【小问3详解】
由图中可知,②位于河流的凸岸,凸岸主要是受流水堆积,河岸平缓坡度小,故为B地。阶地是在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漫滩或河床);构造运动或气候剧变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