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黔江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08 13:26:19

文档简介

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2023-2024 年度高二上 1 月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1.(原创)11.5 日小南同学参加了在黔江区举办的山地马拉松比赛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很长一段时间后才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运动后,热敷有利于缓解肌肉酸痛
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酸痛是因为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积累导致。
2.(原创)研究表明,海马区的某些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的分泌活动)能激 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谷氨酸的释放及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海马区谷氨酸的分泌活动与人的长期记忆有关
谷氨酸经自由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后膜上受体结合 C.谷氨酸以过程③回到突触前神经元,不需要消耗能量
D.Ca2+进入细胞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该过程穿过 2 层磷脂分子
3.201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 3 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如图表示人体生物钟的部分机理,他们发现下丘脑 SCN 细胞中基因表达产物 per 蛋白的浓度呈周期性变化, 在夜晚不断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per 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惊人一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per 基因控制人体昼夜节律,其只存在于人体下丘脑 SCN 细胞中
①过程产物运出细胞核与 per 蛋白运入细胞核体现核孔可自由运输大分子
过程③中 per 蛋白抑制细胞核中 per 基因表达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研究成果表明 per 蛋白的浓度变化与基因调控有关而与环境无关
4.(2023 重庆高考改编)通常情况下,叶绿素含量与植物的光合速率成正相关。但有研究发现,叶绿素含量降低的某一突变体水稻,在强光照条件下,其光合速率反而明显高于野生型。为探究其原因,有研究者在相同光照强度的强光条件下,测定了两种水稻的相关生理指标(单位省略),结果如下表。
注: RuBP 羧化酶:催化 CO2 固定的酶; Vmax : RuBP 羧化酶催化的最大速率
判断以下论述不正确的是( )
强光条件下,类囊体薄膜电子传递的最终产物是 NADPH
突变体水稻光合速率高于野生型的原因是突变体光反应与暗反应速率均高于野生型C.同等光照强度下,若抑制 RuBP 羧化酶活性,短时间叶肉细胞内 ATP/ADP 比值升高。D.测定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时,可使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5.(纠错)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毛色由遗传因子 B 和 b 控制。正常情况下, 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一个配种季节里鉴别出其中一匹健壮栗色公马的显隐性及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育种工作者设计以下配种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A.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全为栗色马则其为显性 B.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出现白色马则其为显性 C.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出现白色马则其为纯合子D.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全为栗色马则其为纯合子
自然界新物种形成可通过渐变式、骤变式形成,据图分析自然界新物种形成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a 代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d 是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骤变式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因此一般不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 D.图中 a、c 均参与形成生物多样性
依据育种材料的不同,人们选择不同育种方法培育新 品种,根据右图判断正确选项( )
A.A、B、F 过程均能体现基因重组
B.C 过程可以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纯合子
C.对于不同种作物的杂交后代,通过方法 4 可能得到可育后代
D.E 过程不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8.(纠错)如图,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其中Ⅰ、Ⅱ、Ⅲ、Ⅳ代表人体器官,序号代表人体生命活动,请判定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Ⅰ代表肺,Ⅳ代表皮肤
人体通过①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也会通过Ⅱ分泌某些物质 C.组织液中的 O2,进入细胞被利用将跨过 3 层磷脂分子
D.Ⅲ是人体主要排泄器官,人体含 N 代谢废物主要通过Ⅲ排出体外
9.(原创题)针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它利用外源性刺激作用于身体特定部位(穴位),引发一系列生理调节作用。低强度电针通过刺激小鼠后肢“足三里”穴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其过程如图所示。已知细胞外 Ca2+对 Na+存在“膜屏障”作用,抑制 Na+内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低强度电针通过刺激小鼠后肢“足三里”穴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是条件反射C.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Na+内流减少。导致抗炎功能提高,导致针灸抗炎疗效好
D.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可能是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 Prokr2 神经元
10.(原创)神经冲动阈值是指单次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所需的最小强度刺激,低于此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在对枪乌贼粗大神经开展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研究过程发现,不同强度刺激可导致神经纤维产生不同反应,只有当膜电位变化超过阈电位时,才能产生一次神经冲动。通过在枪乌贼粗大神经上放置电极, 测得某次实验过程中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情况如下图。据此推断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实验过程中放置的电极应当放置在枪乌贼粗大神经膜外
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或超过阈值时,才能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动作电位 C.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内电位状态由正电位→负电位
D.若采用生理盐水浸泡粗大神经,测得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将比图中更大
11.(原创题)图一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 32P 标记的实验组,图二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与活的 R 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体内两种细菌可能的数量变化趋势。下列对于图示实验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一中保温时间越长,子代噬菌体带放射性的比例越高。B.图一中若省去搅拌操作,图示结果将发生明显变化
图二中②能正确表示上述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两种细菌数量变化 。
图一和图二中的实验均不可以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下列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神经细胞细胞核内进行
图甲表示 DNA 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点,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 DNA. D.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13.(原创题)研究发现,AGPAT2 基因表达的下调会延缓脂肪生成。湖羊尾部蓄脂量小,而广灵大尾羊尾部蓄脂量大。研究人员以若干只两种羊的尾部脂肪组织为材料,检测 AGPAT2 基因启动子区 7 个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AGPAT2 基因的甲基化可遗传给后代,并改变 DNA 分子中嘌呤与嘧啶的比值B.甲基化程度的差异会导致两种羊脂肪组织中 AGPAT2 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C.第 33 和 63 位点上的甲基化影响 AGPAT2 基因的翻译从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
两种羊中 AGPAT2 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与其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负相关
14.(教材改编)某科学家分析了多种生物 DNA 的碱基组成,一部分实验数据如以下两表所示。据表回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来源
A/G
T/C
A/T
G/C
嘌呤
/
嘧啶

1.56
1.75
1.00
1.00
1.0
鲱鱼
1.43
1.43
1.02
1.02
1.02
小麦
1.22
1.18
1.00
0.97
0.99
结核分
枝杆菌
0.4
0.4
1.03
1.01
1.02
) (
生物


器官







A+T

/

G+C

1.43
1.43
1.42
1.29
1.29
1.30
)
不同生物的 DNA 中 4 种碱基的比例不完全相同,可推出 DNA 分子具有多样性
同种生物不同器官细胞的 DNA 中碱基的比例基本相同,体现了 DNA 分子的特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 DNA 复制两次,需要的腺嘌呤与胞嘧啶的量大约为 2:5
若以 N15 标记结核分枝杆菌拟核 DNA 的 2 条链,结核分枝杆菌完成两次细胞分裂后有一半 DNA 被
N15 标记
15.(原创)在调查某地遗传病过程中发现某家系情况如下图 1,其中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万分之一。用电泳方法对该家系部分个体甲病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检测结果如图 2。据此推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 1
图 2
A.据图可知,调查甲病发病率,可以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B.甲病和乙病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推测可知,Ⅲ-1 甲病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
若Ⅲ-2 与一健康男子结婚,其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1/3
二、非选择题
16(10 分).“成人早老症”是一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该病患者在青春期后开始老化并逐渐加重,临床表现以短身材、老人外貌、白内障、关节挛缩及各种皮肤病变为特征。患者常在 20 岁开始发病、30 岁广泛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伴发肿瘤,40 多岁死亡。该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编码一种 DNA 解旋酶的WRN 基因发生突变后使 WRN 蛋白的羧基末端至少缺少 128 个氨基酸残基,在缺少的这些氨基酸中含有允许 DNA 解旋酶进入细胞核的定位信号。图甲和图乙为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示意图,a~d 为相关物质或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多个核糖体与同一个 mRNA 结合,核糖体上得到的产物 (填“相同”或“不相同”)。某同学认为图甲可以表示“成人早老症”病患者细胞中核基因的表达过程,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
理由: 。
在图乙所示的过程中读取密码子并移动的结构是 (填字母)。
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引起该种遗传病患者体内 WRN 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WRN 基因突变后转录得到的 mRNA 中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猜测,产生有缺陷的 DNA 解旋酶后,细胞的增殖能力 (填“提高”或“下降”),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17(12 分).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蜜蜂中工蜂和蜂王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 32 条染色体(2n
=32),雄蜂则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图 1 是蜜蜂某些细胞分裂示意图(示部分染色体):图 2 表示雄蜂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1 中 a 所示的细胞的名称是 ,图 b 中含有染色单体数为 条。
若 b 所示的细胞分裂是有丝分裂,则该细胞来自 (填“工蜂”、“蜂王”、“雄蜂”),原因是 。
图 2 中细胞乙进行减数分裂 II 时,细胞中含有的核 DNA 数目是 个。蜜蜂的 1 个精原细胞可产生 个精子。
如果要测定蜜蜂的核基因组信息,只需要测定 16 条染色体,原因是

18(12 分)(改编题).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症状是机体局部会出现不受控制的震颤,该病主要是脑部黑质中的细胞病变,引起多巴胺释放量的改变引起的。已知机体的运动与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的 中。
据图判断多巴胺是 (填“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从神经递质的角度分析,抗帕金森药物作用的原理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变与不可溶的α-突触核蛋白(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 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及核周表达的可溶性蛋白质)堆积有关。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规律的跑步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帕金森病理发展进展。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并且运用脑立体注射技术,在 2 月龄小鼠的内囊位置注射 PFFs(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得到 (“正常小鼠”或“帕金森小鼠”)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图中空白处操作是 ,实验结果是 。
19(10 分).金鱼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观赏鱼类之一,其形态优美、身姿奇异、色彩绚丽、品种繁多,有 250 多个品种。我国是最早养殖和培育金鱼的国家,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直到今天,金鱼与野生鲫鱼仍可在自然状态下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在一个较大的人工池塘里,生活着一群金鱼,这些金鱼有透明体色(TT),有普通体色(tt),还有通过自然繁育获得的半透明体色(Tt)。由于饲养需要,从中挑选出一些金鱼(A)放到小培育池中进行单独饲养,池塘里还剩下多数金鱼(B)。
出现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金鱼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 (填“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 的结果。
研究表明,金鱼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属于 XY 型。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该金鱼之所以珍贵,原因之一是“蓝剑”一般不能产生后代。在生物学上该变异类型
属于 ,出现该变异的原因是 。
据调查,群体 B 中透明体色、普通体色、半透明体色金鱼所占比例分别为 16%、36%、48%,T 在该群体中的基因频率是 。从池塘中挑选出的群体 A 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为什么?

(
翅型
眼色
毛型
翅长
野生型
完整翅
暗红色
直毛
长翅
突变型
残翅
棕色、朱红色、白色
分叉毛
短翅
)20(11 分).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其部分相对性状如表所示。果蝇的毛型由基因 D、d 控制;翅型由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 A_bb 表现为完整翅,其余基因型均为残翅;眼色的棕色和朱红色分别受基因 M、N 控制,暗红色是棕色与朱红色叠加的结果。品系甲为白眼隐性纯合突变体。
残翅由完整翅突变而来,但完整翅却不能突变成长翅或短翅,这是因为 。
在饲养果蝇过程中,偶尔出现一只残翅雄果蝇,让其与某只完整翅雌果蝇杂交,F1 中残翅∶完整翅
=1∶1,选取 F1 中完整翅雌雄果蝇交配,得到 F2 为完整翅:残翅膀=2:1。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 ,后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最可能是 。若推测成立,则 F1 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完整翅果蝇所占比例为 。
研究人员用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乙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 F1 均为暗红眼。将 F1 与品系甲进行杂交, 所得 F2 为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1∶9∶9∶41。根据杂交结果,推测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为 ;出现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1∶9∶9∶41 的原因可能是
。参考答案
1-5:ADCDD 6:10:DCCDD 11-15:DCDBD
1.答案:A。热敷使血管舒张,血流增加,带走代谢废物,A正确。乳酸在肝细胞内转化为葡萄糖,B错。肌细胞排出乳酸,进入组织液,转移入血浆,循环至肝脏部位,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肝细胞,C错。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D错。
2.答案:D。海马区与短期记忆有关,A错。谷氨酸释放后,通过扩散方式由突触前膜到达突触后膜,此过程不跨膜,而自由扩散是跨膜运输方式,B错。由图知,过程③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主动运输消耗能量,C错。Ca2+进细胞是跨膜运输,依赖选择透过性,跨1层膜,2层磷脂分子,D正确。
3.答案:C。人体所有细胞核基因都相同,A错。核孔运输物质具有选择性,物质不可自由通过,B错。据题意,per蛋白的浓度变化与昼夜节律一致,受环境影响,D错。
4.答案:D。色素提取一般采用无水乙醇,色素分离一般采用层析液。
5.答案:D。A错,栗色可能为隐性。B错,可能为测交,显隐性不确定。C错,一定是杂合子。
6.答案:D。a代表可遗传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原材料,不定向,A错误。d表示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自然界物种形成均需与其他生物、无机环境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错。a可构成遗传多样性,c构成物种多样性,D正确。
7.答案:C。F过程为有丝分裂异常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不体现基因重组,A错。C的处理对象是单倍体植株,不是种子,B错误。方法4可克服远缘亲本杂交不亲合现象,C正确。E过程为诱变过程,可诱导发生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8.答案:C。消化道分泌消化液,B正确。组织液中的O2,进入细胞被利用共跨过1层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共6层磷脂分子,C错。肾脏排出尿素尿酸,D正确。
9.答案:D。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中枢是脊髓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B错。Na+内流减少,突触后膜难以形成动作电位,就难以传导兴奋,此反射过程难以实现,即此抗炎通路难以连通,C错误。D中不经过Prokr2神经元就不能形成此反射的效果,正确。
10.答案:D。A中电极应该膜内外各放置一个。由图知,连续阈下刺激也可以产生动作电位,B错。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正电位,C错。D中生理盐水不含K+,即增加膜内外K+浓度差,使K+外流更多,增加静息电位绝对值。
11.答案:D。保温时间延长,带有放射性DNA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释放入上清液,放射性有所上升,但不会一直升高,A错误。B中被标记的DNA应当已注入细菌中,是否搅拌不影响上清液放射性,B错。C错,由于机体免疫系统消灭入侵病原体,R型菌数量会下降,但随着R型菌转化成S型菌,使机体患病,免疫功能下降,两种菌数量均上升,故①更符合。D正确,因为没有体现少数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12.答案:C。断开双链状态即破坏氢键,形成双链即形成氢键,图甲丙符合,而图乙中存在mRNA与rRNA的配对与脱离,也符合,A正确。神经细胞不能分裂,即不能复制,细胞核只能完成转录,B正确。DNA多起点复制,可以增加效率节约时间,但一个DNA复制只形成2个DNA,C错误。
13.答案:D。甲基化可遗传,但不影响碱基组成,即不影响嘌呤与嘧啶比值和碱基序列,AB错。甲基化影响基因的转录,C错。据题意,AGPAT2基因表达下调→抑制脂肪生成,而湖羊组脂肪生成受抑制更明显,且甲基化程度高,可推知:甲基化程度高→AGPAT2基因表达下调(即负相关)→抑制脂肪生成。
14.答案:B。DNA碱基比例不同可推知数量不同,进一步推出排列顺序不同,可体现多样性,A正确。DNA分子特异性指每个DNA分子的碱基都有其特定的排列顺序,B中体现的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遗传物质相同,B错。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T,结合表格可知,A:C=T:C=0.4,即2:5,C正确。D中细菌只有一个环状DNA分子,2次复制后得到2个含标记DNA和2个不含标记DNA。
15.答案:D。A为教材内容。据Ⅲ-1推断,甲乙两病为隐性遗传;据Ⅱ-5推断乙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假设用符号b表示其致病基因;根据点样杂交结果可知实心为具有相关基因,空心为无此基因,可得Ⅱ-4不含致病基因,所以甲病为伴性遗传,假设用符号a表示其致病基因。故B对。Ⅲ-1甲病基因型为XaY,其致病基因来自于Ⅱ-3,可推知Ⅱ-3甲病基因型为XAXa,其中Xa一定由Ⅰ-1提供,C对。Ⅲ-2基因组成为1/3XAXaBB或2/3XAXaBb,健康男子XAY_ _,由遗传平衡公式推知其为乙病携带者概率为2/101,所以子代正常概率为(不患甲:3/4)*(不患乙:1- 2/3 * 2/101 * 1/4 )=151/202,所以子代患病概率为1-正常=51/202,D错。
16(10分)答案:
(1)相同(1分)否,图示过程是边转录边翻译,核基因表达先转录后翻译(2分)
(2)b (1分)
(3)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2分) 下降(2分) 有缺陷的DNA解旋酶不能进入细胞核会使核DNA因不能解旋而导致无法复制,进而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2分)
【分析】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里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1)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mRNA相同,所以产物也相同。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过程是先在细胞核中进行转录,然后mRNA从核孔出来,在核糖体上进行翻译;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是边转录边翻译,都在一个场所中进行。患者细胞是真核细胞,而图甲是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过程,所以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原因就是图甲所示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边转录边翻译),而真核生物细胞中核基因的表达应先进行转录再进行翻译,二者不同时也不在相同场所进行。
(2)图乙所示过程中,a是氨基酸、 b是核糖体、 c是mRNA、 d是转运RNA(tRNA),翻译过程和核糖体读取密码子并移动。
(3)引起该种遗传病患者体内WRN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减少的直接原因是由突变后的WRN基因转录而来的mRNA中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就使翻译提前结束,从而合成了有缺陷的DNA解旋酶,使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细胞分裂前需先进行核DNA的复制,DNA解旋酶催化DNA复制时的解旋过程,有缺陷的DNA解旋酶不能进入细胞核会使核DNA因不能解旋而导致无法复制,进而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
17(12分)答案:
(1)初级卵母细胞(1分) 0(1分)
(2)雄蜂(2分) 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是受精卵发育而来(2分)
(3)32(2分) 1(2分)
(4)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的数目决定,没有性染色体(2分)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详解】(1)图1中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细胞来自雌性。
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没有染色单体。
(2)若图1中b所示的细胞分裂是有丝分裂,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是受精卵发育所致,因此该细胞来自雄蜂,雄蜂为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
(3)图2中甲细胞是精原细胞形成的,为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乙进行减数分裂H时,细胞中含有的核DNA数目是32,为染色体复制后所得;结合图乙可知,蜜蜂的1个精原细胞可产生1个精子。
(4)蜜蜂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的数目决定,没有性染色体。
18(12分)答案:
(1)突触小泡(2分)
(2)抑制性递质(2分) 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抑制乙酰胆碱的分泌(2分)
(3)帕金森小鼠(2分) 检测不可溶的α-突触核蛋白的含量 (2分)
乙组小鼠在黑质区不可溶的α-突触核蛋白明显降低(2分)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都形式进行传导的,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兴奋时变成外负内正,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进行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1)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以胞吐的方式出细胞。
(2)由图可知,乙酰胆碱时一种抑制性递质,抑制运动神经元的作用。肌肉的运动与乙酰胆碱有关,帕金森患者的多巴胺分泌减少,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导致机体出现震颤。因此药物就应该相反,促进多巴胺的分泌,抑制乙酰胆碱的分泌
(3)为验证规律的跑步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帕金森病理发展进展,由题意可知,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变与不可溶的α-突触核蛋白(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及核周表达的可溶性蛋白质)堆积有关。注射后获得了帕金森小鼠,验证实验,实验组时进行规律的跑步训练,对照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不可溶的α-突触核蛋白堆积情况可判断病理发展的情况,而本实验是验证实验,所以实验组的
不可溶的α-突触核蛋白的量较对照组低。
19(10分)答案:
(1)人工选择(2分)
(2)染色体(数目)变异(2分) 父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2分)
(3)40% (2分) 不符合,池塘中挑选出的群体A,种群个体数量较少,没有达到遗传平衡(2分)
【分析】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
【详解】
(2)“蓝剑”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多了一条Y染色体,在生物学上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含有两条Y染色体,是父方在形成配子时Y没有分开的结果,所以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3)群体B中,透明体色TT比例为16%,半透明体色Tt比例为48%,T基因的基因频率=16%+12×48%=40%,t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40%=60%。)哈迪-温伯格定律的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群体足够大;②群体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产生;④没有种群间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⑤没有自然选择。据饲养需要,从池塘中挑选出的群体A,种群个体数量较少,没有达到遗传平衡,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
20(11分)答案:
(1)基因突变只能产生相对性状,而完整翅与长翅(或短翅)不属于相对性状 (1分)
(2)Aabb和aabb(2分) 完整翅个体纯合致死(2分) 2/5(2分)
(3)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M、N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2分)
父方或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眼色基因发生了互换(2分)
【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乙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暗红眼,说明控制眼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3、F1中雄蝇与品系甲进行杂交、F1中雌蝇与品系甲进行杂交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不同,原因是F1雄果蝇MmNn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眼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交叉互换,而F1中的雌果蝇MmNn可以发生交叉互换。
【详解】(1)基因突变只能突变为等位基因,残翅由完整翅突变而来,但完整翅却不能突变成长翅或短翅,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只能产生相对性状,而完整翅与长翅(或短翅)不属于相对性状。
(2)由题可知,完整翅A_bb、残翅有A_B_、aaB_、aabb,如果要残翅和完整翅杂交出现F1残翅:完整翅=1 :1,则亲本基因型为aabb 、Aabb。F1中残翅∶完整翅=1∶1,选取F1中完整翅雌雄果蝇交配,得到F2为完整翅:残翅膀=2:1推出是由于AAbb型致死,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根据配子法:ab配子3/4,Ab配子1/4,AAbb占1/16致死,存活个体中完整翅Aabb占6/15。
(3)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乙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暗红眼,说明控制眼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甲为白眼隐性纯合突变体,由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M/m、N/n基因的控制可知:其基因型应为mmnn。F1个体基因型为MmNn,品系甲基因型为mmnn,F1中雄蝇与品系甲进行杂交,所得F2为暗红眼∶白眼=1∶1;F2表现型及比例暗红眼:白眼=1:1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将F1中雌蝇与品系甲进行杂交,所得F2为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1∶9∶9∶41 ,说明F1雌果蝇MmNn可以发生交叉互换。故根据杂交结果,推测这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为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M、N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出现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1∶9∶9∶41的原因可能是F1中雌蝇在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眼色基因片段发生交叉互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