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6:2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爬山虎的脚》(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为观察对象,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启发人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材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及写观察日记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习作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与“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目标
1.随文读准“空隙”“弯曲”的读音,看图理解“均匀”的意思。
2.通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绘制思维导图,了解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特点。
3.借助思维导图,感悟作者长期、仔细的观察方法,体会课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难点: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神奇的大自然里,有没有长脚的植物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长脚还会爬墙的植物———爬山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看到“爬山虎的脚”这几个字,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4.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3)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全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1)强调读音:“柄”“茎”是后鼻音,“嫩”是前鼻音,“隙”是第四声,“一顺儿”读好儿化音。
(2)大家知道“曲”有几个读音吗?每个读音通常表示什么意思?查字典了解一下。
(生查字典并交流:“曲”有两个读音,第一声通常表示“弯,与‘直’相对”;第三声通常表示“歌,可以唱的文辞”。)
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里的“曲”是什么意思?(弯曲,与“直”相对。)那么,应该读哪个音?(第一声)
(3)从文中找到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瞧”是左右结构;
“隙”的第3画是短竖,第10画是竖钩,要区分清楚;
“嫩”和“叠”都要写紧凑,“嫩”书写时要注意穿插和避让,可以编个顺口溜:撇点要避让,扁口在中间,九笔撇穿插,十笔捺变点。
3.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全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师生讨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按照“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通过初读课文,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虽然没有亲自去观察,但是我们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仿佛看到了那墙绿绿的爬山虎,你们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细致入微的吗?老师查资料了解到,叶圣陶先生常年坚持观察,对观察对象都进行长期的、细致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再加上扎实的语言功底,生动传神的作品就跃然纸上了。
三、学习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1.找出文中写爬山虎脚的段落,并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2.学习活动:辨一辨,画一画。
(1)图5的(1)~(3)中,爬山虎的脚画得正确吗?为什么?
(2)如果都不正确,请试着把正确的脚画在图5的(4)上。
先认真读文中语句,独立思考,圈画出作画的依据,再小组交流讨论,确定小组代表。
3.各组代表交流。
(1)图5的(1)中,爬山虎脚的颜色、位置和形状均不正确;图5的(2)中,爬山虎脚的位置不正确;图5的(3)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不正确。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相机板贴。
(2)展示学生画的正确的脚。
(3)齐读句子,再次感受文中语言描写的准确、生动。
4.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师:从这段话的哪个词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其实长得十分隐蔽?(“注意了”)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生动呢?(板书:细致观察)
四、学习描写爬山虎攀爬过程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1.学习活动:填一填,说一说。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句子。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第5题的第2小题。
(3)动手演示,根据习题,同桌互相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2.交流。
(1)讨论学生所填的内容,相机板贴。
引导学生结合演示,注意到变成小圆片的是“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是为了更好地“巴住墙”,并把嫩茎拉过来,使它紧贴墙,同时关注细丝由“直”变“弯”的细节,结合朗读想象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描写。
(2)观看视频,进一步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描写。
3.讨论。
师:爬山虎刚长出来的脚是那样娇嫩可爱。触着墙的脚留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
引领学生通过“巴”“拉”“紧贴”“蛟龙的爪子”“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等词句,体会脚爬墙时的牢固有力,感受作者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细微变化。
4.探索作者的写作奥秘。
师:读了这一部分内容,你发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准确,还有哪些奥秘?
引导学生抓住“原先”“现在”“不几天”“后来”“逐渐”等词,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通过“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明白观察时还要用心想;通过“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知道观察时还可以用手触摸。
五、图文结合,细致观察
1.观看图片。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情景。
2.思考问题。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1)随着时间的变化,爬山虎的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呈嫩红色,没几天就变成嫩绿色,长大了的叶子颜色是绿色的、新鲜的)(2)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从“嫩红”变成“嫩
绿”再变成“绿得新鲜”,作者要怎样观察才能表达得如此准确?(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3)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哪些地方写得美?(“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这是叶子颜色变化的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这是叶子的静态美,绿色美,排列整齐的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是叶子的动态美)
3.配乐朗读。出示爬山虎的各种图片,在音乐声中指导学生读出爬山虎叶子的美,
读出喜爱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图文结合中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味了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指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等情景,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景物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归纳总结。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跟着有一双慧眼的叶圣陶爷爷欣赏了爬山虎美丽的叶子,发现了爬山虎神奇的脚。
2.讨论汇报。我们应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全方位的观察;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特别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及时做好观察记录,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所观察的事物)
3.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用词要准确、生动。(以“____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学有所获,这既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