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雷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雷雨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1:1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大自然的秘密”,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在课文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其中“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是对之前“能找出课文中的具体信息”、“整合信息,作出推断”要求的进一步深化。本文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
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描写。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语言凝练,用词准确。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了雷雨前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情景。一个“压”字,将乌云的浓厚和天气的闷热传神表达。“垂”字准确得描绘出蜘蛛逃跑时的动作灵巧,烘托出雷雨前的紧张感。本课会认字仅有5个,并且无读音字形上的规律性,比较适合教师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再结合课后习题一的提示,本课时可以在随文识字中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作者的用字贴切和生动,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熟读成诵,积累课文的语言。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能在语境中了解词语的意思;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文本内容,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寻找明显信息的方法,在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七单元的学习中继续形成“找出明显信息并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的能力。本学期在一年级学习的基础上,此方面的能力需要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通过做动作、图片等方法识记“乌”“压”“垂”等生字,能正确书写“雷”“垂”。
2.借助图片,梳理文章脉络,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字词运用的准确与生动,感受雷雨前景色的变化。
3.能联系生活经验,带着感受朗读课文,并在情境中,尝试背诵,激发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随文识字,理解识记“压”“垂”;借助图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雷雨前景色的变化。
难点:带着感受朗读课文,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运用的准确,积累语言。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勾连旧知:出示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中的情境。
2.播放音频,学生听声音,猜雨声,同时介绍本课学习的评价工具(雨点卡)及其使用方法。解神奇的大自然。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以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记忆;链接音频,以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同时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一)揭示课题,认识“雷雨”
1.回顾单元情景,明确学习任务——帮助小白兔,争当“气象员”。
2.出示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观察“雷雨”两个字,交流发现,识记生字“雷”。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然后再读课题。
过渡:那雷雨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先来看看学习小贴士!
【设计意图:此环节简介单元大情景,交代本课学习任务,同时承接课前交流,直奔主题,引导学生读课题,初步明确本课所学内容,同时完成第一个生字“雷”的识记。】
(二)初感“雷雨”,梳理脉络
1.通读课文,初感“雷雨”
(1)出示学习小贴士,学生初读课文。
①翻开课本74页,标好自然段。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汇报初读课文所得收获。
预设:本课一共有8个自然段。
2.链接图片,梳理脉络:出示体现分别“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幅画,启发学生按课文给三幅画排序。
(1)指名学生上讲台给图片排序,教师相机与学生一起梳理课文顺序。
(2)小结顺序:课文就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样的顺序来写雷雨的。
【设计意图:以学习小贴士的方式提醒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弄清楚本课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然后以三幅图为支架,引导学生以图找文,降低低年级儿童给课文梳理顺序的难度,学生便能轻松地从课文中提取准确的信息: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雷雨的。】
(三)聚焦“雷雨前”,指导精读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先看雷雨前有什么样的景色吧!
1. 出示学习小贴士,明确学习任务:
①默读课文1-3自然段。
②圈出文中景物。
③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让你看出要下雷雨了?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圈出景物。
3.重点指导学习第一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1)出示句子,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乌”所表示的颜色。
(2)借助已学生字“鸟”,比较识记“乌”,强调书写要点。
(3)感受乌云,动作识记“压”,感受这样的乌云面积大、颜色深,很厚很重,让人感觉又闷又紧张。
(4)指导朗读:带上动作,用上“读出轻重”的方法把这感觉读出来。
4. 过渡:第一自然段还有什么景物,它们又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感觉就要下雷雨呢?
5.学习第二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1)出示句子,师引导读:这里的叶子——一动不动,这里的蝉——一声也不出。
(2)介绍蝉,启发学生从词句中提取信息:蝉此时的反常,是因为要下雷雨了。
(3)指导朗读:读出轻重,再次体会叶子和蝉的变化,都是因为要下雷雨了。
6.小结学法:通过读课文、圈出景物、思考问题的方法,从第一自然段这些景物的变化中感受到要下雷雨了,相信聪明的你们也能用上这三个小妙招去雷雨前的其它景物变化。(板贴“读”“圈”“思”)
【设计意图: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看图片、做动作和联系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感受雷雨前景物的变化,进一步学习从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同时,穿插生字的识记,达成随文识字的目标。】
(四)学法迁移,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小提示,小组合作:
①读:默读2-3自然段。
②圈:圈出文中景物。
③思: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让你看出要下雷雨了?
2.交流汇报。(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1: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1)学生汇报,相机点拨“忽然”“一阵大风”“树枝乱摆”这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要下雷雨了。)
(2)学生自主朗读,师生共同点评:读出了画面,给予奖励。
句子2: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齐读句子。
(2)识记“垂”字,并学会跟着儿歌正确书写。
(3)反馈书写情况,师生共同评价,给予相应奖励。
句子3: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1)出示句子,朗读感受变化。
(2)积累语言:越来越……
3.再次齐读,小结感受。
师:刚刚小朋友们自己运用了读圈思的方法感受了雷雨前这些景物的变化,知道快要下雷雨了,现在就让我们用美美的朗读再来感受雷雨前景色的变化吧!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下精读第一自然段后,学生已经学会了从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中提取信息的方法,此环节适宜迁移学法,便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汇报反馈学情,老师适时加以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达成学习目标。】
(五)再现情景,学以致用
1.师生共同梳理:小朋友们,看看这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看看这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看看这蝉——一声也不出,看看这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看看这闪电——越来越亮,这雷声越来越响。
2.再现情景:就在这时候,咱们的老朋友小白兔还准备去山坡割草,你会对他说什么?
如果我是小小气象员,我会这样说:“ 。”
3.学生汇报,老师点评,给予奖励。
4.总结本课所学,解决生活问题。
5.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统编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活,所以此环节便再现课前创设的大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技能等解决生活问题,并学会积攒生活经常,并安全地生活,更幸福地成长。】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