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鱼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金色鱼钩》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3: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金色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够正确书写。
- 能够简要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概括文章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 引导学生理解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班长的英雄形象。
难点:
-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深刻句子和含义,如老班长牺牲时的情景描写。
-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导入新课《金色的鱼钩》时,教师可以展示一张神秘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金色的鱼钩,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猜测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接着,教师可以揭示这只鱼钩背后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它见证了一位红军炊事班长为了照顾生病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事迹。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篇名为《金色的鱼钩》的课文,去了解这位老班长和他的战友们如何在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中相互扶持、坚持信念。”
二、生字学习
1. 生字词注音:
- 稞 (kē):青稞、稞麦
- 胁 (xié):威胁、胁迫
- 搪 (táng):搪瓷、搪拒
- 敛 (liǎn):收敛、敛财
- 搀 (chān):搀扶、搀杂
- 奄 (yǎn):奄奄一息
- 噎 (yē):噎住、抽噎
- 瞻 (zhān):瞻仰、瞻顾
- 饵 (ěr):鱼饵、饵料
2. 生字词解释:
- 稞:指青稞,一种粮食作物。
- 胁:威胁、胁迫的意思。
- 搪:指搪瓷,一种覆盖在金属或其他材料表面的陶瓷质薄层。
- 敛:收集、聚集的意思,也可以指收缩、紧闭。
- 搀:扶持、帮助,也可以指混合、搀杂。
- 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 噎:因为哭而呼吸不畅,发出声音。
- 瞻:向上或向前看,尊敬地看。
- 饵:用来引诱鱼或其他动物上钩的食物。
3. 生字词拓展:
- 稞麦:指小麦的一种,也称为麦子。
- 胁迫:迫使、威胁的意思。
- 搪瓷碗:用搪瓷工艺制作的碗。
- 收敛:使散开的东西聚拢,也可以指情绪、表情等变得严肃或平静。
- 搀扶:扶持、帮助别人行走。
- 奄奄一息:形容人快要死亡的样子。
- 抽噎:因为悲伤或痛苦而发出的断断续续的呼吸声。
- 瞻仰:尊敬地观看,常用于对英雄或伟人的敬仰。
- 饵料:用来喂养鱼或其他动物的食物。
三、作者简介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作者是杨旭。杨旭是一位中国作家,他的作品多关注于中国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描绘,展现了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红四方面军在 1935 年秋天进入草地时,许多同志因为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而得了肠胃病。作者和另外两个小同志病情严重,无法跟上队伍的行进速度。因此,指导员派遣炊事班长来照顾他们,让他们走在队伍的后面。
这段话通过对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的背景介绍,以及对同志们生病情况的描述,展现了当时条件的艰苦和困难。同时,指导员安排炊事班长照顾病员,体现了组织对同志们的关心和照顾。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是对炊事班长外貌和形象的描写。他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但背有点驼。他的脸型是四方的,颧骨很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也已经斑白。由于他在全连中岁数最大,而且对大家特别亲切,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
这段描写通过对炊事班长的外貌特征和年龄的描述,展现了他历经风霜的形象。他脸上的皱纹和斑白的两鬓显示出他经历过的岁月沧桑。而他驼背的形象可能暗示着他长期背负着沉重的工作负担。尽管他年纪较大,但他对大家特别亲切,因此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亲近,被称为“老班长”。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三个病号在行军途中的情况。他们由于身体状况不佳,每天只能走二十来里路。老班长带领他们走走停停,到了宿营地后,他会到处寻找野菜,并将其与青稞面混合在一起为大家做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两袋青稞面就吃完了,饥饿开始威胁着他们的生存。
老班长努力寻找野菜和挖草根来解决食物问题,但光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看到病号们一天天消瘦下去,非常担心,整夜都无法入睡。实际上,老班长自己这些天也瘦得很厉害。
这段话通过对病号们行军速度缓慢、食物短缺以及老班长为解决问题而努力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老班长关心战友们的身体状况,努力寻找食物,但他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一次意外的收获和烹饪过程。一天,老班长在水塘边给大家洗衣裳时,突然看到一条鱼跳出水面。他非常兴奋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将其烧红后弯成了一个钓鱼钩。
当天夜里,他们就用这个自制的鱼钩钓到了鱼,并煮成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有添加任何佐料,但他们觉得这鱼汤非常鲜美,于是端起碗来吃得干干净净。
这段话通过对老班长看到鱼时的兴奋和制作鱼钩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机智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和机会获得食物,并且对这顿意外的美食感到非常满足。这也反映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食物的珍惜。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老班长为了给病号们提供食物而努力的情景。他尽可能选择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安顿好大家后,他会带着鱼钩出去钓鱼。第二天,他总是能带回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大家吃。
尽管病号们仍然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但相比光吃草根野菜来说,有了鱼作为食物,情况已经好多了。然而,作者注意到老班长自己却从未吃过一点儿鱼。
这段话通过对老班长为大家寻找食物的努力和他自己不吃鱼的描述,展现了他对战友们的关心和无私奉献。他宁愿自己忍受饥饿,也要确保病号们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对团队的忠诚。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对老班长不吃鱼的疑问。作者忍不住问老班长为什么他自己不吃鱼。这个问题反映了作者对老班长行为的好奇和关心,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对老班长无私奉献的察觉。
通过这个问题,作者试图了解老班长的想法和动机,为什么他宁愿自己饿着也不吃鱼。这也为后面的对话和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可能会引出老班长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或者更深层次的故事。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老班长对作者提出的疑问的回答。老班长摸了摸嘴,似乎在回味着什么,然后说他已经吃过鱼了。他强调自己一起锅就吃,比其他人还先吃。
老班长的回答可能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他不想让作者和其他人为他担心,所以故意说自己已经吃过了。他摸嘴的动作和回味的表情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回答更具说服力。
这段描写展示了老班长的细心和关心他人的品质,他宁愿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想让别人为他担心。同时,他的回答也让人感受到他对食物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对老班长的怀疑和追踪,以及他所发现的令人震惊的一幕。作者不相信老班长说他已经吃过鱼了,于是在他收拾完碗筷离开后,悄悄地跟随着他。当走近一看时,作者惊讶地发现老班长坐在那里,手里捧着搪瓷碗,正嚼着几根草根和他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老班长艰难地咀嚼着这些食物,过了一会儿,他皱紧眉头,似乎很难下咽。作者感受到了极度的痛苦和不适,仿佛有万根钢针扎着自己的喉管,无法抑制地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段描写通过作者的视角,展现了老班长为了让战友们能够吃饱而忍受饥饿的艰辛场景。他宁愿吃草根和鱼骨,也不愿浪费食物。作者的反应表达了他对老班长的关心和震惊,同时也揭示了老班长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团队的责任感。
【第9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老班长被发现吃鱼骨头的尴尬时刻。当他抬起头时,发现作者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他显得有些支吾和不自在。他试图解释说他早就吃过了,并且提到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掉觉得可惜。
老班长的回答可能是一种掩饰,他不想让作者知道他实际上在吃草根和鱼骨,而是想保持自己在战友面前的形象。他可能感到尴尬和不好意思,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和关心。
这段描写展示了老班长的细心和对食物的珍惜,他不愿意浪费任何一点食物,即使是剩下的鱼骨。同时,他也试图保护自己的形象,不想让别人为他担心。这种矛盾的情感和行为反映了他对战友们的关心和对自己责任的认知。
【第10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打断老班长的解释。当老班长试图解释说他早就吃过了,并且提到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掉觉得可惜时,作者打断了他的话。
作者的打断表明他已经理解了老班长的真实情况,知道他在吃草根和鱼骨,而不是真的已经吃过了。作者可能感到心疼和不忍心让老班长继续说谎,因此打断了他的话。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老班长的关心和理解,他不愿意让老班长再为自己辩解,而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已经知道真相的事实。这种打断也表现了作者对老班长的敬重和感激之情,他不想让老班长再为了保护他而说谎。
【第11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对老班长的关心和主动提出帮助的情景。当老班长转身朝别处走去时,作者赶紧跑上去拉住他,激动地表达了自己愿意帮助他一起找野菜的意愿。
作者的激动情绪表明他对老班长的感激和敬佩之情,他不想让老班长独自承受找食物的重担,而是希望能够共同分担。他强调自己看得见,意味着他愿意尽力为团队做出贡献,帮助老班长找到更多的食物。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他不仅关心老班长的身体状况,还积极主动地提出帮助,希望能够共同克服困难。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扶持的力量。
【第12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老班长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老班长拒绝了作者提出一起找野菜的请求,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他说他们需要商量一下,因为他们不能都牺牲。
老班长考虑到他们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他认为他们需要有一个人留在安全的地方,而另一个人去找水塘钓鱼来解决食物问题。他强调他们总能钓到鱼吃,表达了他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这段描写展示了老班长的冷静和明智,他在困难面前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并考虑到团队的安全和生存。他的决定体现了他对作者的关心和保护,同时也显示了他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第13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对老班长的决定表示坚决反对,但老班长仍然坚持要去找水塘。作者抢着表达了他愿意帮助老班长一起寻找水塘,并强调他能看得见。
作者的坚决不同意表明他对老班长独自去找水塘的担忧和不放心,他希望能够一起行动,互相照顾和支持。作者强调自己能看得见,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寻找水塘的过程中提供帮助,并且不希望老班长独自承担这个任务。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的关心和愿意为团队做出贡献的态度。他希望能够共同面对困难,帮助老班长找到水塘,以解决食物问题。同时,他的坚持也显示了他对老班长的尊重和信任,尽管他不同意老班长的决定,但他愿意尽力支持和配合。
【第14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老班长对作者的回应。他用大声的语气表达了他的坚决态度,要求作者快走,不要耽误大事。
老班长的回应显示了他对任务的重视和对时间的紧迫性的认识。他认为作者留在那里可能会影响到任务的完成,因此要求他快走,以便能够继续前进并完成重要的事情。
这段描写展示了老班长的决断和对大局的考虑。他可能认为作者的留下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或延误,因此坚决要求他离开。这种决断和对任务的专注体现了老班长对团队目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5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被老班长推出去的情景,以及他对老班长离去的背影的印象。作者被推到了水塘旁边,并且跌倒在地。他回头看时,发现老班长已经走了很远。
作者对老班长的背影印象深刻,他用“十分高大”来形容老班长在阳光下的形象。这个描述可能暗示着老班长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具有高大、威严和令人敬佩的特质。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老班长的离去感到不舍和钦佩。他可能对老班长的决断和坚定感到无奈,但同时也对他为了完成任务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感到敬佩。老班长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高大,可能象征着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16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试图劝说老班长一起走,但还没来得及说话,老班长就倒在了草地上。作者扑到他身上,哭泣着表达了一定要走出草地的决心。然而,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他微微睁开眼睛,喃喃地嘱咐作者不要浪费食物,并强调他们必须吃完并走出草地。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老班长的关心和试图说服他一起走的决心。然而,老班长的突然倒下和奄奄一息的状态让作者感到无助和悲伤。老班长在临终前仍然关心食物的浪费问题,并鼓励他们继续前进,强调了任务的重要性和生存的必要性。
这段描写体现了老班长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对任务的坚持,即使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他仍然关注着团队的生存和目标的达成。同时,作者的悲痛和决心也表现了他对老班长的感激和对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
【第17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和其他人对老班长的呼喊,但他已经闭上了眼睛。这里的“老班长!老班长!”表达了他们对老班长的呼喊和呼唤,带有急切和关切的情感。然而,老班长已经闭上了眼睛,这意味着他已经离开了人世。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和其他人对老班长的悲痛和不舍。他们呼唤着他,希望能与他交流或得到他的回应,但他已经无法再睁开眼睛与他们互动。这种描写表达了他们对老班长的依赖和对他离去的痛苦。
这段描写简洁而有力地传达了作者和其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强调了老班长的离去对他们的冲击和悲伤。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心情。
【第18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和其他人扑在老班长身上哭泣的情景。他们扑在老班长身上,表达了他们对他的悲痛和不舍。抽噎着表示他们哭泣时的声音,可能是因为悲伤而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久很久”表示他们哭泣的时间很长,这反映了他们对老班长的离去感到非常痛苦和难以接受。他们可能在回忆与老班长一起的时光,感受到他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对他的离去感到无助和失落。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和其他人对老班长的深厚感情和对他离去的悲痛。他们扑在他身上,用哭泣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哀伤,久久不能释怀。这段描写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悲伤和对老班长的怀念。
【第19自然段讲解】
这段话描述了作者在擦干眼泪后,小心地将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包起来,并决定将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他希望通过这个鱼钩,让子孙后代都能够瞻仰并铭记老班长的奉献和牺牲。
作者用“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来形容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这暗示着鱼钩所代表的精神价值超越了它的物质存在。尽管鱼钩已经生锈,但它所象征的老班长的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段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老班长的深切敬意和对他奉献精神的传承意愿。他将鱼钩视为珍贵的遗物,希望通过将其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老班长的故事,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他们无私奉献的铭记。它通过一个小小的鱼钩,传递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鼓励人们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五、总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的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用一只金色的鱼钩钓鱼给他们补充营养,而自己却舍不得吃鱼,最终因为过度劳累和饥饿而牺牲的故事。这篇文章通过老班长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展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课文总结时,可以强调以下几个要点:
1. 人物形象:老班长是一个忠诚于革命事业、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他为了照顾小战士,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
2. 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紧凑,以老班长用金色鱼钩钓鱼为主线,展现了他在艰苦环境下的坚持和对战友的关爱。
3. 主题思想:课文通过老班长的故事,传递了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对战友深厚情谊的赞美。
4. 写作手法:作者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波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 道德启示:课文给学生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德启示,即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应该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关心他人,无私奉献。
通过总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班长的英雄形象,以及从故事中汲取的道德力量和人生智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