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这些辉煌的时刻离不开国防科技专家们的无私奉献,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课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 邓稼先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字词清单
04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课后习题
07
拓展延伸
01
学习目标
1.搜集、整理、交流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重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件和通过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中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难点)
3.感受杰出人物非凡的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素养)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知识备查
关于“两弹一星”
邓稼先(1924-1986),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安徽怀宁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者介绍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4年,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证书。2017年2月,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背景资料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七周年纪念日,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读杨振宁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元勋( ) 奠基( ) 选聘( )昼夜( ) 挚友( ) 殷红( )
鲜为人知( ) 妇孺皆知( )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xūn
diàn
pìn
zhòu
zhì
yān
xiǎn
rú
( xiān )新鲜
( xiǎn )鲜为人知
鲜
( yīn )殷切
( yān )殷红
( yàn )燕子
( yān )燕然
殷
燕
摄(shè)摄制
慑(shè)震慑
聘(pìn )聘请
骋(chěng )驰骋
聘(pīng )娉婷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部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毕,全,完全。
妇孺皆知:妇女和儿童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10-18):
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第一部分(1-9):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四部分(30-33):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质。
写作者为中国人能自主制造出原子弹、为好友邓稼先能成就伟大事业而激动、自豪。
第三部分(19-29):
第六部分(40-44):
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和无私无畏、担当大任的科学精神。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对邓稼先做总体评价,流露出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第五部分(34-39):
1.本文巧立主题式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线索: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高尚人格。
感情: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扩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人物形象分析
1.在文中勾画出邓稼先最让你感动的事件或语言,并进行批注。用“从 (事、言),我感受到了一个_______邓稼先”的句式说一段评述性的话。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从他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做出的巨大贡献,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形象。
从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我感受到了一个心系国家的邓稼先形象。
从他历时28年成功设计了“两弹”,把我国的国防武器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形象。
从他身患癌症,经历三次手术,病中仍关心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工作,我感受到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形象。
从他在“文革”初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我感受到了一个没有私心、受人尊敬的邓稼先形象。
从邓稼先带领我国科学家,在没有任何国外援助的情况下,成功自主研发出了原子弹,我感受到了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邓稼先形象。
从核武器试验发生意外时,他说“我不能走”,我感受到了一个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邓稼先形象。
邓稼先是一个心系国家、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没有私心、甘于奉献、功勋卓著的人。
2.开头把邓稼先的个人贡献放到历史大背景下评价有什么好处?
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
内容上:在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这个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表明他的贡献对中国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和立体的形象。
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作者善用短句,使篇章显得简洁、明快,形成一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处并加以品味。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一句一段,简短整齐。用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直观地表述了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增强了气势,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 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示例一:
独句成段起强调作用,既表明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历史意义,又突出了邓稼先在“两弹”设计制造和研究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彰显了其功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示例二:
2.杨振宁先生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①引用《吊古战场文》:
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瑟的环境氛围,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同时,作者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从而表现了邓稼先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②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邓稼先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民族历史的转变联系起来,并且呼应第一部分。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③引用电报与书信的内容:
引用电报与书信的内容,从朋友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人生观的角度、人生选择的角度总体评价了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饱含作者对挚友的深情。
示例: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3.请给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首先,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显示出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次,表现在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第五部分中“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等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概括主题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描写、评价,展现了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形象,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及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课堂小结
结构梳理
邓稼先
历史背景
不凡经历
名人对比
面对谣言
中国男儿
赤子情怀
站起来了任人宰割
贡献巨大
突出品质
“我不能走”
“两弹”元勋
爱国情怀
永恒骄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
邓稼先:忠厚平实
困难重重:勇于克服
面对意外:身先士卒
邓稼先:认真求实
杨振宁:骄傲自豪
忠诚纯正
志存高远
无怨无悔
写作特色
把人物形象放到历史、民族的大背景中展示。
人物事迹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作者认为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无数英雄做出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的成果,而邓稼先就是这无数英雄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是中国的骄傲,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这样的人物事迹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功与优秀,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横式结构,多角度表现。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分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了同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六个部分各有侧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1958年,邓稼先34岁。从这年秋天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他就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搞科研。到 1986年止,20多年间,邓稼先的名字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警卫严格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沥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总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高空坠落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抢上前去把摔破的
(一)邓稼先:许身报国,威壮河山
拓展延伸
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另一次在核试验基地,他坚持要自己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因为长期遭受核辐射,邓稼先得了癌症,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他敏锐地预见到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了,为了避免我国处于紧要关头的核武器研究功亏一篑,从1985年7月30日住院到1986年7月29日去世,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和于敏合著了一份我国核武器未来发展的建议书,他是拼了最后力气才把它写完的。
这是邓稼先对祖国最后的奉献!他最后留下的是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的遗言
于敏,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他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专注地做了一件事——研制氢弹,为此他28年。他的名字并不如雷贯耳,然而他的事业却受世人瞩目。20世纪 60年代,他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开始从事氢弹研究。他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2015年2月,他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二)于敏:隐姓埋名28年
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两弹一星
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后来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三)“两弹一星”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
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
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于
20世纪50至70年代,是我国老一辈
科学家在自主完成原子弹和氢弹爆
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发射的过程中,自觉培育践行的一种崇高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