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太空一日》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太空一日》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5: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3 太空一日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字词清单
04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课后习题
07
拓展延伸
01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字词句。(重点)
2.了解“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遨游太空、回归地球的不凡过程。(难点)
3.学习航天人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素养)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此后,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本课选自“航天英雄”杨利伟撰写了个人传记《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作者介绍
杨利伟,1965年生于辽宁绥中,是中国载人飞船工程首飞航天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同年11月,他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获“航天功勋”奖章。
弧( ) 炽热( ) 轮廓( )
俯瞰( ) 模拟 遨游( )
严谨 稠密( ) 概率
烧灼( ) 五脏六腑( )千钧重负( )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
读读写写

chì
kuò
kàn
áo
chóu
zhuó

jūn
只有“chì”一个读音,如白炽(chì)灯。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注意左边为“禾”。
字词清单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赫兹( )
确凿( )
舷窗( )
无虞( )
hè zī
záo

xián
多音字

( )刹那
( )刹车
chà
shā
【串句记忆法】这款智能机器人不仅模( )样好看,而且能模( )仿人的声音。

( )山脉
( )脉脉含情
mài


( )红晕
( )晕头转向
yùn
yūn
读zhuàn。


形近字
稠( )
chóu
绸( )
稠密
绸缎
惆( )
惆怅
chóu
chóu
【串句记忆法】眼前的悬崖峭壁令他惊心动魄( ),可更高处瑰( )丽的云海风景,又令他魂牵梦萦,不愿放弃。

ɡuī
词语集注
炽热
温度高,极热。
也形容感情非常热烈。
千钧重负
比喻沉重的负担。
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也常比喻重大的责任。
一目了然
一眼就能看清楚。
稠密
多而密。
近义词:繁密
反义词:稀疏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应付自如
指处理事情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用于形容人的才干,含褒义。
本末倒置:把主次的位置颠倒。
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本末倒置
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文中指颠倒。
一般用于贬义。
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看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又是怎样做的。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18-29):
第三部分(30-39):
升空,写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所见,写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所闻,写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第一部分(1-17):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四部分(40-67):
落地,写返回途中的惊险遭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②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③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④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运用这四个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分明、线索清楚。它们把每一部分的事件都概括了出来,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着提示作用。
3.文章运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儿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重视这个过程。
作者在进行航天飞行时遭遇的第一个意外和困难,就是共振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作者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了困难,表现了作为一个航天员所具备的超出一般的心理素质。同时,作者的经历,也带动了火箭和飞船的改进,因此,作者对于这一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
2.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来写起飞时共振所带来的痛苦?
3.“神舟五号”飞船升空过程中,“我”的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我”的感受:
紧张→稍觉释然→非常痛苦→无法承受,觉得快不行了→解脱出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
作用:真实地再现了杨利伟在飞船升空过程中的感受,表明航天工作的危险性,也表现了杨利伟无所畏惧、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①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共振持续的时间,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写杨利伟在太空的所见。用语准确严谨,解释了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的原因,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③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证明了“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说法的不真实性。杨利伟特别强调这一点,并与其他航天员反复确认,体现了他重视实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④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⑤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体现了杨利伟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⑥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反复听”“听了一年多”“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体现了杨利伟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⑦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
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这篇文章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言语中流露出了浓浓的中国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①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大家对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②飞过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
飞船的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域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特别提到中国,源于作者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③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分辨不清的灰白,以及夜晚的红晕,是祖国的首都,是自己的战友和亲人所在的地方,是自己登上太空后非常挂念的地方。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对亲人、对战友深沉的热爱。
④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不是。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都是英雄。杨利伟在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
3.是否只有为国捐躯才能称为英雄?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借助四个小标题,通过写“我”乘坐飞船升空,遨游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飞船落地,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和亲友的热爱,洋溢着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写作特色
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飞船起飞的过程及作者的感受,小标题非常吸引眼球。
“意外出现”后,不仅让作者“几乎无法承受”,让“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也让读者为之揪心。
“我看到了什么”,既写了见到什么,也写了没有见到长城,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神秘的敲击声”写出了飞船飞行过程中的未解之谜。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写回归过程中的惊险。
作者的叙述虽然平实,但写出了鲜为人知的内容,又写出了自己细致的观察、真切的体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升空)
敢于探索
不怕牺牲
求实严谨
无私奉献
升起 非常平稳 释然
加速 压力增强 良好
意外 产生共振 痛苦
我看到了什么(所见)
地球的形状
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首都北京、祖国各省份
没有看到长城
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神秘的敲击声(所闻所感)
“本末倒置”的错觉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落地)
飞船舷窗出现裂纹
开伞时飞船晃荡得厉害
结构梳理
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个里程碑
第三个里程碑
中国航天事业的三大里程碑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一曲《东方红》,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拓展延伸
分清“长征、天宫、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各系列
“长征”系列
“长征”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用于把“神舟”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月球探测器、“天舟”货运飞船、“东方红”卫星等各种航空航天设备送到太空。卫星、飞船本身无法升入太空,需要长征系列火箭来运输。
“天宫”系列
“天宫”是我国的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基础,相当于太空基地。空间站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航天器。
“神州”系列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是航天员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
“天舟”系列
“天舟一号”是我国首个货运飞船,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可以对未来空间站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货物补给。
“嫦娥”系列与“玉兔”系列
“嫦娥工程”是我国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玉兔”系列是随“嫦娥”系列踏上月球,并对月球进行巡视探测的机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