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3: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枫桥夜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枫桥、夜泊、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读诗句,借助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诗句。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人张继及《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涛声依旧》歌曲,屏幕出示苏州枫桥的图片,教师简单介绍苏州的枫桥以及《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2.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他叫张继。当年他参加了京城科举考试,可是却没有考中状元,失望之余,他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面对悠悠江水,皑皑月色,他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质疑: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枫桥”和“夜泊”是什么意思?)很好!同学们看题目提问题,说明你们很会思考!会学习的孩子要一直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纠正字音:“霜满天”的“霜”是翘舌音,“渔火”的“火”读轻声。句中难读的词语:客船、停泊、渔火、江枫、寂寞。学生读后纠正。
3.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边读边想每句的意思。试着说说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4.品读课文。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首诗。
5.三读课文。尝试背诵这首诗。(屏幕出示句子,学生对照正误。)指名背诵并简单默写。
6.小结学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体会到了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这首诗中的具体景物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三)细读课文,品评诗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些诗句写出了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写的景色。相机板书: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姑苏城 钟声 客船 忧国思乡 孤独寂寞 寂静凄凉 美丽 安谧 幽静 忧愁 伤感 孤独 寂寞 失意 思乡 愁绪满怀 哀怨悠长 漂泊无依 归途漫漫 孤寂惆怅 清冷凄凉
2.看到这些景物,你们能试着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诗人看着江边的枫叶,听着乌鸦的啼叫,感受着满天的秋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板书:思乡之情 孤独愁苦(带着体会再读古诗)
3.细品诗句: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想到了什么?并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月落时景象)你们见过月亮落山是什么样子吗?(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可诗人却说月亮落入江中看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江面上满是浓雾)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想象“霜满天”的景象说说你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出示图片:江上雾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在这浓雾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几只乌鸦在啼叫)教师出示图片:几只乌鸦在霜满天的寒夜中啼叫。)听到乌鸦的叫声你会想到什么?(荒凉凄冷)诗人在荒凉凄冷中看到了什么呢?(江边的枫叶和渔船上的灯火。)教师出示图片:江边的枫叶和渔船上的灯火在浓雾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寂静、清冷、凄凉。)
4.品评“夜半钟声”。
(1)过渡:同学们,寒夜中的姑苏城就只有这样凄凉吗?夜半的钟声更能说明这座城市的什么?(更说明这是一座寂静凄凉的城市。)
(2)启发想象:同学们,当你读到“夜半钟声”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的钟声在空中回荡,回荡;想到了钟声可能传到了客船上,传到了每一个羁旅者的心中。)
(3)感情朗读:同学们,你们体会到的这种情感,如果通过你们的朗读来表现,应该怎样读呢?(声音低沉、缓慢、语调中透露出淡淡的愁绪和忧伤。)学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4)过渡:同学们,诗中的“月落”等景物固然清冷、寂静,但又是如此的美丽、安谧、幽静;而诗中的“乌啼”等景物却是凄凉、愁苦的,但诗人却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爱上了“霜满天”中的“江枫”和“渔火”,更爱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江上的客船。)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过渡:同学们,姑苏城的美景使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所以他离开苏州时写下了一首《送人游吴》。教师出示诗歌内容,学生配乐朗读。
2.讨论:你认为姑苏城有着怎样的特点?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这些特点?(美丽、安谧、幽静。)
3.小结:正因为姑苏城有着这样的特点,所以诗人张继离开时流连忘返。他望着渐行渐远的姑苏城,满怀深情地吟诵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枫桥夜泊》。教师出示诗歌内容,学生配乐齐诵。
4.拓展:同学们,与张继同时代的诗人杜牧也曾来到苏州,他也曾写下一首与苏州有关的古诗——《秋夕》。教师出示诗歌内容,学生配乐朗读。
5.讨论:你认为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写到了苏州的特点——美丽、安谧、幽静。不同之处:表达方式不同,《秋夕》借景抒情,《枫桥夜泊》情景交融。)
6.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了两首诗虽然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很好。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人笔下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感受。张继用诗句表达了他对姑苏城的深深眷恋之情;杜牧则通过描写秋夕的景物来表达了他对苏州的喜爱之情。
7.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苏州的诗歌或文章,进一步了解苏州的文化底蕴和特点。
七、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水平。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品评诗句时,我采用了配乐朗诵的方式让学生闭眼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发现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了解苏州的文化底蕴和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也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课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