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新课导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虽然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
鲁迅故居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0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字词清单
04
课文分析
05
课堂小结
06
课后习题
07
拓展延伸
01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准确把握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2.掌握欲扬先抑及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写法;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的妙处。(难点)
3.感受长妈妈的人格美,懂得做人应善良、宽厚、热情、乐于助人。(素养)
知识备查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作者介绍
《山海经》,书名,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各卷撰成年代无定论。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相关文献。
《山海经》中保存了许多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作品介绍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面对现状,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儿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散文阅读方法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般要通过记事来抒发对人物的感情,或者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所以,阅读这类文章时,一般可采用“虚实串读法”。
所谓“虚实串读”,就是抓住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由虚及实地展开对事例及人物的品味感悟,最终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运用“虚实串读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画出抒情语句—品读相关记叙—品味精彩细节—品评人物形象。
读读写写
搁 掷( ) 脐( )
憎恶( ) 菩萨( ) 竹竿 烦琐
土匪 辫子 胸脯( )
疮疤( ) 诘问( ) 哀悼( )
茉莉 书斋( ) 霹雳( )
震悚( ) 粗拙( ) 守寡( )
zhì
qí
zēnɡ wù
pú sà
pú
chuānɡ bā
jié
dào
zhāi
pī lì
sǒnɡ
ɡuǎ
搁置 搁浅
意为“扔、投”,如“掷铅球”。
肚脐 脐橙
意为“竹子的主干”,所以是“ ”。
“悼”“悚”表示悲伤和害怕,都与心情相关,所以是“忄”。
注意“拙”读第一声。
字词清单
zhuō
絮说 颈子( ) 规矩
惶急 骇( ) 惧惮( )
画舫( ) 懿( ) 孤孀( )
jǐnɡ
hài
dàn
fānɡ
yì
shuānɡ
( )辟头
( )复辟
( )辟谣
辟
pī
bì
pì
【串句记忆法】
他气极了,叉着腰,挺着胸脯( ),连最爱的果脯( )也不吃了。
pú
fǔ
意为“肉干、果干”时读fǔ,如“鹿脯、桃脯”。
只在“辟头”一词中读pī。
多音字
竿( )竹竿
杆( )旗杆
秆( )麦秆
ɡān
诘( )诘问
拮( )拮据
桔( )桔梗
jié
琐( )烦琐
锁( )枷锁
suǒ
ɡān
ɡǎn
jié
jié
suǒ
悼( )哀悼
绰( )阔绰
dào
chuò
意为“禾类植物的茎”,所以左边是“禾”。
形近字
絮絮叨叨地说。
细碎的说话声。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道理深奥或人的心机等难以捉摸。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词语集注
切切察察
絮说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情有可原
也形容水、洞穴等很深。
反义词:情理难容
深不可测:侧重于形容空间距离,也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莫测高深:侧重于形容学问、技术等水平高、程度深,有时用以讽刺故弄玄虚。
自主学习
1.划分文章层次。
2.勾画体现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第二部分
(3-18):
第三部分
(19-31):
介绍阿长的身份、大家对她的称呼和称呼的由来。
主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
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第一部分
(1-2):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①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②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1.如何理解题目《阿长与<山海经>》?
③“阿长”是俗人俗称,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2.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①喜欢“切切察察”;
②对“我”过分看管;
③摆成“大”字的睡相;——详写
④“元旦的古怪仪式”;——详写
⑤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⑥讲长毛的故事;——详写
⑦谋害“我”的隐鼠;
⑧为“我”买《山海经》——重点详写
原因: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文章开篇就介绍“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有何用意?
开篇介绍“长妈妈”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在告诉读者“长妈妈”是一个不被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形象。此外,以此开头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个_______阿长”的句式说说读完课文后你对长妈妈的印象。并找出描写阿长的语句,具体分析。
这是一个下人阿长;
这是一个保姆阿长;
这是一个粗俗的阿长;
这是一个饶舌、多事的阿长;
这是一个无知、愚昧又很淳朴的阿长;
这是一个善良的爱孩子的阿长……
写出了阿长背地里说人长短的坏习惯,表现其好事、庸俗的一面。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动作描写,“伸”“摆”“挤”三个动作,以及伸手伸脚摆成“大”字的不雅睡姿,表现出阿长粗俗率性、不拘小节的特点,流露出“我”对阿长的厌烦。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睡姿从“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变为“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而且“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细节的重复,生动地刻画出阿长粗俗率性的特点。
③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动作、神态描写,恰切地表达了阿长既怕“我”说错、又怕“我”忘记说祝福语的着急和不安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阿长渴望得到美好祝愿的急切心情。
④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⑤“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传神地刻画出阿长获得祝福后欢天喜地、心满意足的情状。将福橘塞到“我”嘴里这一行为隐含着她对“我”的爱。
⑥“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两句话带有夸张的成分,阿长用“严肃”的口气讲着荒谬可笑的话语,体现出她的愚昧无知。
3.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示例: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
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讨论下列问题:
1.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还写了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为下文写阿长问“我”《山海经》的事做铺垫。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
心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带有戏谑成分;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庄重,感情诚挚。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我”视它们为“最为心爱的宝书”。
6.赏析下面这段话。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描写长妈妈的动作、语言,表现了她递给“我”书时的兴奋之态。
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明阿长连书名也不认识,却买来了“我”心爱的宝书。这既暗示了阿长买书的不易,又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
7.试结合课文内容,总结阿长的形象。
①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②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③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等等。
④她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流哦。
8.联系现实生活,想一想: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像我们身边的谁?(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想想你面对这些亲人的如此举动时心里是怎么以为的?)
9.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示例:阿长从家回来的路上,看到街边有一家书店,忽然想到鲁迅要的《山海经》,便走了进去。进了门,走向柜台,对老板说:“老板,要一套带画的三哼经。”老板一抬头,看见一个女人,黝黑的皮肤,拿着一个布包,脸上还带着憨憨傻傻的笑。老板看他不像是做学问的,便又低下头去,从牙缝中挤出一句话:“没有!你去别家看看吧!”
阿长走出书店,看见外面暮色降临,商铺都关门了,只这一家还开着。她于是又走了进去。
老板看又是她,就有些不耐烦:“怎么又是你!不是说了没有吗?你还来干什么?”阿长有些局促,脸羞得通红的,头低得深深地,又央求那老板:“求您了,我家哥儿成天想着书中的画,您就行行好,卖给我吧!”
老板没法儿,只得问:“那书是个什么样?”阿长把鲁迅对她说的一一说出来,老板想了一会儿,从里层的书柜里拿出一套《山海经》,问:“是这个吗?”“差不离,差不离!”阿长惊喜地答道。
老板把书包好,要阿长付钱。只见她把手伸进衣兜里,摸索了半天,拿出了一沓叠得整整齐齐的钱,一张一张仔细地数。数够了,
慢慢地递过去,又猛地缩了回来,摩挲了两下。老板收了钱,把书交给她,又忙自己的去了。阿长叹了口气,拿起书,在暮色中渐渐走远……
10.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默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①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②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的神力”,实际上是以一种苦笑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霹雳”“震悚”大词小用,表现了“我”听到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时的震惊、惊喜和感激之情。
④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伟大的神力”是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而产生的,虽然夸张,却表现了作者对阿长最热烈、最真诚的敬佩和赞美。
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流露出“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它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我”对长妈妈的衷心祝愿。
1.本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行文。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的语句。
第3段: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第6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第13段: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第17段: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第18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第26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第31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话说就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发生过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
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这些都是抑笔。当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部分是扬。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肯定某物、人、事,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写作方法。用这种方法,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不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为什么不把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
从文章内容上看,本文不仅写了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还写了关于她的其他事情,这些事情真实地反映了阿长身上的一些毛病,是文章的重要内容,读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亲切。如果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文章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就显得过于狭小,不能囊括全文。
作者之所以不把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是因为全文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如果将题目中的“阿长”换成“长妈妈”这个带有尊敬意味的称呼,就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表达效果。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篇叙事散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残留——粗野、庸俗、愚昧。文章寄托了“我”对长妈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欲扬先抑的写法。
写作特色
开篇刻画阿长多用抑笔,如“不大佩服”,再如“讨厌”“麻烦”,如果用“妈妈”来称呼,名不副实,用“阿长”来称呼,名副其实。后来,称呼她为“我的保姆”,意味着与她亲密的关系。在结尾处,作者将此三种称呼连在一起,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它抒发了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这种写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详略得当,结构清晰。
本文详写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死隐鼠、吃福橘等情节。详写买《山海经》一事,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体现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初步了解,真实地反映了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
阿长与《山海经》
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详写称呼)
喜欢切切察察
地位卑微
对“我”过分看管
摆成“大”字的睡相(详写)
元旦的古怪仪式(详写)
给“我”灌输各种规矩
讲“长毛”的故事(详写)
“谋害”了“我”的隐鼠
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详写)
粗俗率性
烦琐之至
迷信可笑
善良热心,
仁厚慈爱
情感变化
不大佩服
不耐烦
空前的敬意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感激怀念
抑
扬
结构梳理
《山海经》
《山海经》,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经”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有别于儒家的经典之义。《山海经》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
拓展延伸
它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山海经》共十八卷,三万一千余字,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据统计,全书记载山名五千三百多处,水名二百五十余条,动物一百二十余种,植物五十余种。至于散布全书的神话传说,更是俯拾皆是。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绘图版《山海经》以文字加配图的方式记载了许多具有神奇色彩的形象,如:
人面的兽 《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英招,马身人面,身上长着老虎一样的斑纹和一对鸟的翅膀。
九头的蛇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相柳,长着九个脑袋,人面蛇身。它所经过的地方会变成沼泽和溪流。
三脚的鸟 《山海经·南山经》中的瞿(qú)如,人面鸟身,长着白色的脑袋,三只脚,鸣叫起来,如同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一脚的牛 《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夔(kuí),样子像牛,身子青苍色,头上没有角,只有一条腿,声音如同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