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二年级12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是郑州商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商代都城的遗址。郑州商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墙周长6960米,有11个缺口,其中有的可能是门,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中心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开创了中轴对称都城形制 B. 反映出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
C. 体现了完备的经济政治制度 D. 呈现出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商朝。根据题意描述和图示内容可知,郑州商城平面图分区明确,功能区排列有序,这说明商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较高,D项正确;遗址并不是中轴对称的,排除A项;仅从题意描述和图示,无法得出商朝是“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各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否完备,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 汉朝文学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刘向编纂的《文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选集,它收集了先秦至西汉前期的优秀文学作品;汉朝哲学理论成就突出,发展了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大学派,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繁荣;汉朝在科技方面也迅猛发展,如李冰“治水策”、张衡的地动仪、数学和医学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这些体现了( )
A. 文化认同意识开始出现 B. 东亚儒家文化圈已形成
C. 奋发向上和大一统气势 D.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正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在文学、哲学、科技方面都有大的发展,体现了汉朝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项正确;春秋时期华夏认同形成,文化认同意识开始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隋唐时期东亚文化圈形成,排除B项;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使儒家思想称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宋书》中有“至于元嘉术,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跟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些记载表明( )
A. 南方经济开发成就显著 B. 南宋农民生活富足舒适
C. 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干沈约的生卒年代可知,沈约是南朝时期人,他的《宋书》讲的是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据材料描述,人民生活较为安定,这表明了南方经济开发成就显著,A项正确;题干时间为南朝的刘宋王朝,与南宋无关,“农民生活富足舒适”说法也明显夸大其词,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才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4.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谈道:“元以异族,入主中原,其设施自有特别之处。明朝却沿袭着它。清朝的制度,又大略沿袭明朝。然因实际情形的不同,元、明、清三朝的制度又自其大相违异之处。清朝术叶,因为政体改变,官制亦随之改变,然行之未久,成效不著。”吕思勉所说的制度是( )
A. 中央行政制度 B. 中央监察制度 C. 地方行政制度 D. 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中国古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制度创新之处在于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行省制,后来明清两朝继承,C项正确;中央行政制度方面,元朝实行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并非一脉相承,排除A项;中央监察制度方面,元朝设御史台,明清两朝设都察院和六科,排除B项;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元朝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清朝设监察御史,排除D项。故选C项。
5. 王阳明致良知之学试图改变天理外在于人心状况,将“正人心”作为重整生活秩序、重建社会秩序的入手处与着力点。阳明心学围绕如何将天理安插于人心,唤起人们内在的道德自觉这一主旨展开的。致良知之学,是挽救世道人心、重建生活秩序的良方。这反映了“致良知”学说( )
A. 实现了理学求理途径的转型 B. 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C. 引领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方向 D. 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致良知”学说强调从人的内心去认识“理”,实现了由原来理学倡导的“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A项正确;明朝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改变,排除B项;“致良知”学说属于思想文化的主张,与应试教育关系不大,排除C项;心学的价值追求还是“求理”,没有发生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6.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到东北地区谋生。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1860年取消禁令,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沙俄不断侵蚀中国东北边境
C. 日本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 中国对外政策日益走向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所学和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不断觊觎中国北方领土,清政府取消禁令,主要是为了对付沙俄的侵略活动,B项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题干186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的日本尚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排除C项;开禁放垦,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与对外政策的开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如表为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这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 )
时间 1836- 1845年 1846- 1855年 1856- 1865年 1866- 1875年 1876- 1885年 1886- 1895年 1896- 1911年
民变发 生次数 246次 933次 2332次 909次 385次 314次 635次
A. 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动荡 B. 自然经济的解体导致小农破产
C. 列强侵略的加深激化社会矛盾 D. 西方思想的传播促进民智开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晚清时期在1846年至1911年民变频繁发生,民众运动的频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矛盾尖锐,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自然经济的解体都由列强侵略导致,并非导致民变的核心问题,排除A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民智未开,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矛盾下的民变,与开启民智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 纵观中国近代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某些时期有所缓和,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一些发展机遇。这里的“某些时刻”是指( )
A.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
C.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D.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某些时期有所缓和”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阻碍压榨有所放缓,B项正确;材料指的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列强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向外延伸。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变化。根据如图可知中国( )
A. 50年代开始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B. 60年代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
C. 70年代外交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D. 80年代注重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70年代中国迎来一波建交高潮,改善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说明70年代外交环境得到较大改善,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排除A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标志新中国外交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排除B项;与第三世界的关系,在材料题干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根据下图表,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与经济发展”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B. 人民币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C. 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D. 中国外汇储备随经济增长不断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题干主旨为“人民币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据图表可知中国的经济增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助推中国经济增长,B项正确;图表未涉及世界经济,排除A项;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中国外汇储备随经济增长不断增加,表述不全面,排除C、D项。故选B项。
11. 如表为《汉谟拉比法典》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汉谟拉比法典》( )
《汉谟拉比法典》(片段)
第22条 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25条 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第59条 倘自由民不通知园主而砍伐自由民园中之树木,如此应赔偿银二分之一名那。
第61条 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
第143条 若女子犯罪,毁家弃夫,则投之水中。
第196条 挖去别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
A. 保证司法公正 B. 强调男女平等 C. 保障平民利益 D. 维护私有财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西亚。《汉谟拉比法典》(片段)内容主要体现了古巴比伦法律原始野蛮、保护私有财产等特点,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无法保障司法公正,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男女平等,此时是女里制社会也做不到男女平等,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不是保障平民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结合如图,世界海上格局在1500-1900年呈现的特点是( )
A. 分散区域性格局 B. 全球单极霸权格局
C. 多极相互制衡格局 D. 美苏主导两极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1900年(欧洲)。根据题干及图示可知,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开启了全球海上单极霸权的时代,西班牙、荷兰先后主导海上霸权,18世纪以后,英国逐渐确立海上霸权,海上单极格局在英国霸权时代到达巅峰,B项正确;1500年以前是分散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19世纪后期,海上单极格局步入下降趋势,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排除C项;两极格局与题干整体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这主要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失败源于不得民心 B. 激发欧洲民族意识
C. 起因有一定正义性 D. 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促使各国集合起来”“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及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中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征服使得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法国,进而激发了欧洲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意识的激发,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拿破仑战争起因的正义性,但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其他国家的征服进而激发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民族意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影响,没有涉及其对大革命成果的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44年44个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1947年美国借助关贸总协定草案,为实现以多边互惠性最惠国待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自由化奠定了基础。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如图为2000—2020年间美洲、欧洲和亚洲商品出口占比发展趋势图,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 世界贸易格局正逐渐发生变化 B. 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发展放缓
C.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势头迅猛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世界。据图可知,2000—2020年间欧洲国家整体上商品出口占世界市场比重呈下降趋势,亚洲国家商品出口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美洲国家商品出口占世界比重呈下降趋势,反映世界贸易格局正在变动中,A项正确;亚洲地区商品出口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排除B项;欧洲地区商品出口呈下降趋势,反映发达国家发展缓慢,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美国参加二战以后,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年7月的35%,1945年己高达38%。1964年的《民权法案》第七条生效,性别歧视被视为非法。在妇女们的争取下,重大的国际组织也在法律上承认男女的平等权利,联大制定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这表明( )
A. 美国妇女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B. 二战有利于美国性别平等
C. 世界妇女解放事业由此兴起 D. 女性就业观念被完全颠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材料“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年7月的35%,1945年己高达38%”可知,二战为美国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为女性争取权益创造了条件,据材料“1964年的《民权法案》第七条生效,性别歧视被视为非法。在妇女们的争取下,重大的国际组织也在法律上承认男女的平等权利,联大制定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可知,推动了美国性别平等的进程,B项正确;美国妇女的自我意识在二战前就已经觉醒,排除A项;世界妇女解放事业在二战前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就业比例升高,不能反映女性的就业观念变化,且此时期女性的就业观念没有发生“完全颠覆”,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古代法律】
材料一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八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古代罗马人相信,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古代罗马法是古典社会基于私有财产之上的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私有等重要原则,对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枬《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 中国法律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与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互为表里,并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相同步。先秦墨家与法家分别从理想法和实在法方面建构出中国古典法治的蓝图与理论框架,墨家的理想构图为统治者所排斥,法家的思想学说伴随着秦的灭亡而式微。汉代儒家又重新举起孔孟的大旗,沿着荀子的路径,采取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论证方式,奉儒学为正宗,将“礼”与“法”合为“礼法”,将“礼治”与“法治”融为“礼法合治”。最先实行的是“春秋大义”即以礼义为原则的“决狱”,后经魏晋、隋唐“律学”的阐释和立法、司法的实践,纲常伦理最终成功地融入社会规则,尤其法制之中。
——摘编自王保民等《“礼法合治”:中国古典法治的常规形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法制建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近代世界的影响,简析法律建设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的历史启示。
【答案】16. 同:起源早,历史悠久;统治者都重视法律的作用;都注重法律的制定;法律都体现统治者意志;律令合一;历程曲折;逐步发展完善;法律内容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都影响深远。
17. 影响:罗马法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罗马法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楷模,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乃至世界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能够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罗马法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启示:要善于继承和学习前代及外国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修订、制定法律;法律不仅要保护公权,更要保护私权;法律要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先秦墨家与法家分别从理想法和实在法方面建构出中国古典法治的蓝图与理论框架”可知,相同点历史悠久;根据材料“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最先实行的是‘春秋大义’即以礼义为原则的‘决狱’,后经魏晋、隋唐‘律学’的阐释和立法、司法的实践,纲常伦理最终成功地融入社会规则,尤其法制之中。”可得,法律建设不断发展完善;结合所学知识,也可从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君主的命令也是法律、法律的影响等角度考虑。
【17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对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可得,罗马法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楷模,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乃至世界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能够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可知罗马法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经济分析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第二小问启示,可从要继承和发展,要与时俱进等方面进行归纳,如:要善于继承和学习前代及外国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修订、制定法律;法律不仅要保护公权,更要保护私权;法律要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7. 【中共抗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不同阶段的语录
时间 语录
1931年9月22日 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5年8月1日 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7年7月8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材料二 全面抗战初期,各个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法币。1941年初,因法币迅速贬值影响抗日根据地经济生活以及根据地财政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随即又授权边区银行发行在边区范围内流通的货币,群众称之为边币。边币发行之初,由于对货币作用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发行过于谨慎,影响了市场开拓。以后逐渐走向有计划发行,使物价与币值保持了平稳。边币发行后,还面临着货币斗争的任务,斗争对象主要是伪币和法币,斗争内容包括阵地斗争、比价斗争和反假票斗争三个方面:货币斗争的方法采取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最终,稳定币值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共也从中取得货币战与反通货膨胀的经验。
——摘编自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不同阶段语录提出的主要背景及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根据地使用的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7. 主要背景及作用: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共号召群众反帝,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推动了东北的抗日活动;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的号召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促进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中共的号召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8. 变化:由使用法币到使用边币。
意义: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根据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根据地社会的稳定;增强了抗战的信心,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年9月、1935年8月、1937年7月(中国)。不同阶段语录提出的主要背景及主要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回答即可。据时间“1931年9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是,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主要作用是中共号召群众反帝,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推动了东北的抗日活动;据时间“193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是,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主要作用是中共的号召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促进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据时间“193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景是,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主要作用是中共的号召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8题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全面抗战初期,各个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法币。1941年初,因法币迅速贬值影响抗日根据地经济生活以及根据地财政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随即又授权边区银行发行在边区范围内流通的货币,群众称之为边币”可知从使用法币到使用边币。 第二小问意义,从经济、政治、军事及其对后来的作用分别进行归纳。经济方面,据材料二“以后逐渐走向有计划发行,使物价与币值保持了平稳”可得出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根据地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据材料二可知根据地社会的稳定;军事方面,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可得出增强了抗战的信心、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后来的作用方面,据材料二“稳定币值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共也从中取得货币战与反通货膨胀的经验”可得出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18. 【殖民侵略与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一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对殖民地的争夺。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继发生了冲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就亚非拉民族主义而言,20世纪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独立运动等民族独立斗争。欧洲还建立了波兰、芬兰、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泛开展民族民主运动,彻底摧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
——摘编自刘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后期列强的侵略行为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多角度分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18. 评价: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且长远的苦难;世界被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形成不合理的世界格局;列强之间争夺加剧,也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19. 特点:具有阶段性,逐步发展深入;受国际局势影响大;成效显著:独立的国家越来越多。
意义:对亚非拉国家: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对世界: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的资本主义强国。据材料一“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对殖民地的争夺。”可知,列强之间争夺加剧,也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列强之间争夺加剧,冲突的出现,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且长远的苦难;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被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格局中占支配地位,形成不合理的世界格局。
【19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20世纪的亚非拉国家。特点:据材料二“就亚非拉民族主义而言,20世纪出现过3次高潮”可知,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具有阶段性,逐步发展深入的特点;据材料二“就亚非拉民族主义而言,20世纪出现过3次高潮。”可知,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深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可见其受国际局势影响大;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国家,可见成效显著。
意义: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泛开展民族民主运动,彻底摧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可知,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国家独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从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19.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第一阶段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
第二阶段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
第三阶段 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第四阶段 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
第五阶段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或者多个阶段,对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或者选官制度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1:选取第一阶段。
看法:先秦时期盛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在当时曾促进国家治理机制的发展,但弊端明显。
阐述: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盛行的用官制度。由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且世代相传,与当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和原因之一、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一种过渡,也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的必然产物。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它日益暴露出内在的弊端,逐渐难以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又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
综上,先秦时期盛行的世卿世禄制度主要以血源亲疏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在当时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机制的进步,强化贵族等级制度,协调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但是这种制度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示例2:选取第五阶段。
看法: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后来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阐述:科举制由隋文帝首创,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唐朝继续完善这一制度,以后历代封建政府都沿袭了这一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读书一考试一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但科举制考试内容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科举制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据第一阶段材料“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可知其强调选官以血缘亲疏作为主要标准,体现了世卿世禄制的特点;据第二阶段材料“计首授爵”可知其强调依据斩首数量计算功爵,体现了军功授爵制度;据第三阶段材料“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其强调选官以德行为主要标准,尤其是通晓儒家经典,体现了察举制的特点;据第四阶段材料“任原籍地的考评官”“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可知其强调中央选官的依据是考评官评定出来的等级,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据第五阶段材料“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可知其强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符合科举制的相关要求。看法必须全面客观;阐述部分必须辩证分析既考虑积极方面,也要考虑消极方面,最后进行总结。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年秋季高二年级12月联考历史试题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是郑州商城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商代都城的遗址。郑州商城平面为长方形,城墙周长6960米,有11个缺口,其中有的可能是门,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发现宫殿基址多处,中心有用石板砌筑的人工蓄水设施。城中还有小型房址和水井遗址。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遗址及制陶制骨作坊址等。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开创了中轴对称都城形制 B. 反映出高度集权的统治模式
C. 体现了完备的经济政治制度 D. 呈现出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
2. 汉朝文学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刘向编纂的《文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选集,它收集了先秦至西汉前期的优秀文学作品;汉朝哲学理论成就突出,发展了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大学派,推动了中国哲学的繁荣;汉朝在科技方面也迅猛发展,如李冰“治水策”、张衡的地动仪、数学和医学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这些体现了( )
A. 文化认同意识开始出现 B. 东亚儒家文化圈已形成
C. 奋发向上和大一统气势 D. 儒家思想已经成正统
3.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宋书》中有“至于元嘉术,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跟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些记载表明( )
A. 南方经济开发成就显著 B. 南宋农民生活富足舒适
C. 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4.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谈道:“元以异族,入主中原,其设施自有特别之处。明朝却沿袭着它。清朝的制度,又大略沿袭明朝。然因实际情形的不同,元、明、清三朝的制度又自其大相违异之处。清朝术叶,因为政体改变,官制亦随之改变,然行之未久,成效不著。”吕思勉所说的制度是( )
A. 中央行政制度 B. 中央监察制度 C. 地方行政制度 D. 地方监察制度
5. 王阳明致良知之学试图改变天理外在于人心的状况,将“正人心”作为重整生活秩序、重建社会秩序的入手处与着力点。阳明心学围绕如何将天理安插于人心,唤起人们内在的道德自觉这一主旨展开的。致良知之学,是挽救世道人心、重建生活秩序的良方。这反映了“致良知”学说( )
A. 实现了理学求理途径的转型 B. 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C. 引领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方向 D. 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
6.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到东北地区谋生。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1860年取消禁令,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沙俄不断侵蚀中国东北边境
C. 日本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 中国对外政策日益走向开放
7. 如表为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这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 )
时间 1836- 1845年 1846- 1855年 1856- 1865年 1866- 1875年 1876- 1885年 1886- 1895年 1896- 1911年
民变发 生次数 246次 933次 2332次 909次 385次 314次 635次
A. 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动荡 B. 自然经济的解体导致小农破产
C. 列强侵略的加深激化社会矛盾 D. 西方思想的传播促进民智开启
8. 纵观中国近代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最大障碍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某些时期有所缓和,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一些发展机遇。这里的“某些时刻”是指( )
A.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
C.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D.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
9. 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向外延伸。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变化。根据如图可知中国( )
A. 50年代开始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B. 60年代开始走向国际外交舞台
C. 70年代外交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D. 80年代注重与第三世界关系
10. 根据下图表,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与经济发展”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B. 人民币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C. 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D. 中国外汇储备随经济增长不断增加
11. 如表为《汉谟拉比法典》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汉谟拉比法典》( )
《汉谟拉比法典》(片段)
第22条 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25条 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第59条 倘自由民不通知园主而砍伐自由民园中之树木,如此应赔偿银二分之一名那。
第61条 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
第143条 若女子犯罪,毁家弃夫,则投之水中。
第196条 挖去别人眼睛的人也要被挖出眼睛。
A. 保证司法公正 B. 强调男女平等 C. 保障平民利益 D. 维护私有财产
12.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结合如图,世界海上格局在1500-1900年呈现的特点是( )
A. 分散的区域性格局 B. 全球单极霸权格局
C. 多极相互制衡格局 D. 美苏主导两极格局
13. 18世纪末,法国人民渴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的民族国家。为保卫大革命成果而进行的反对各国君主的战争很快就变成了解放、吞并和对别国的征服。最终促使各国集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拿破仑掀起了各国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吞没了拿破仑自己。这主要说明拿破仑战争( )
A. 失败源于不得民心 B. 激发欧洲民族意识
C. 起因有一定正义性 D. 巩固了大革命成果
14. 1944年44个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1947年美国借助关贸总协定草案,为实现以多边互惠性最惠国待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自由化奠定了基础。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如图为2000—2020年间美洲、欧洲和亚洲商品出口占比发展趋势图,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 世界贸易格局正逐渐发生变化 B. 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发展放缓
C.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势头迅猛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15. 美国参加二战以后,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从1940年的25%增加到1944年7月的35%,1945年己高达38%。1964年的《民权法案》第七条生效,性别歧视被视为非法。在妇女们的争取下,重大的国际组织也在法律上承认男女的平等权利,联大制定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这表明( )
A. 美国妇女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B. 二战有利于美国性别平等
C. 世界妇女解放事业由此兴起 D. 女性就业观念被完全颠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古代法律】
材料一 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司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八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古代罗马人相信,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古代罗马法是古典社会基于私有财产之上的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形式平等,契约以当事人同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私有等重要原则,对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枬《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 中国法律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与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互为表里,并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相同步。先秦墨家与法家分别从理想法和实在法方面建构出中国古典法治的蓝图与理论框架,墨家的理想构图为统治者所排斥,法家的思想学说伴随着秦的灭亡而式微。汉代儒家又重新举起孔孟的大旗,沿着荀子的路径,采取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论证方式,奉儒学为正宗,将“礼”与“法”合为“礼法”,将“礼治”与“法治”融为“礼法合治”。最先实行的是“春秋大义”即以礼义为原则的“决狱”,后经魏晋、隋唐“律学”的阐释和立法、司法的实践,纲常伦理最终成功地融入社会规则,尤其法制之中。
——摘编自王保民等《“礼法合治”:中国古典法治的常规形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法制建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对近代世界的影响,简析法律建设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的历史启示。
17. 【中共抗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不同阶段的语录
时间 语录
1931年9月22日 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5年8月1日 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7年7月8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材料二 全面抗战初期,各个新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法币。1941年初,因法币迅速贬值影响抗日根据地经济生活以及根据地财政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随即又授权边区银行发行在边区范围内流通的货币,群众称之为边币。边币发行之初,由于对货币作用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发行过于谨慎,影响了市场开拓。以后逐渐走向有计划发行,使物价与币值保持了平稳。边币发行后,还面临着货币斗争的任务,斗争对象主要是伪币和法币,斗争内容包括阵地斗争、比价斗争和反假票斗争三个方面:货币斗争的方法采取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最终,稳定币值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共也从中取得货币战与反通货膨胀的经验。
——摘编自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不同阶段语录提出的主要背景及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根据地使用的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18. 【殖民侵略与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一 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对殖民地的争夺。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暹罗和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继发生了冲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就亚非拉民族主义而言,20世纪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独立运动等民族独立斗争。欧洲还建立了波兰、芬兰、南斯拉夫等民族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泛开展民族民主运动,彻底摧毁了数百年的殖民体系。
——摘编自刘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19世纪后期列强的侵略行为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多角度分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重大历史意义。
19.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第一阶段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
第二阶段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
第三阶段 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第四阶段 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
第五阶段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或者多个阶段,对所涉及选官制度或者选官制度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