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1.理解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理清说明顺序
2.分析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鉴赏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夯基础
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踪迹( ) 刨刮( ) 腐蚀( )
沙砾( ) 山麓(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浑浊( )
掸开( ) 沟壑( ) 钟鼎文( )
xiē形( ) 海kū石烂( )
zōng
lù
cāo
shí
lì
wéi
jūn
枯
dǐng
zhuó
楔
páo
hè
dǎn
识文本
1.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
2.课文是按照哪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4.阅读课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5.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
进行赏析。
1.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
“时间的脚印”是指从岩石上,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这块岩石上留下的印迹,即岩石产生时间的长短、在这块岩石产生到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过的事情。
2.课文是按照哪种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
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实际意义(读懂岩石记录可以为人类造福)
按照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3.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
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情况,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层岩石的气候、生活等状况。
句子 说明方法 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举例子
作比较
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另外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之大。
4.阅读课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句子 说明方法 作用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列数字
还有其他说明方法吗?请找出来,与同学分享。
5.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
进行赏析。
示例:(1)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2)狂风来了,洪水来了,冰河爬来了……
排比句,生动的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向书页一样平卧着。
用“卧”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的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回顾:
1.理解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理清说明顺序
2.分析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鉴赏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下面对文章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另一种境界。
B.选文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举出大量例子来展示“时间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
C.选文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语句,形象、幽默、含蓄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D.作者注重运用过渡性句子,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只有“启下”,没有“承上”。
2.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重新生成岩石——被堆积、被搬运。
B.“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C.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二是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
D.了解“时间的脚印”,不仅增进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答案:A
解析:被破坏——被堆积、被搬运——重新生成岩石
3.鉴赏说明文的语言: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他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的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