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年味,洋溢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文章从大处落笔,选点很多,小处落笔,详略分明,读来主次分明,同时也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充分展示了中国地方民俗的多姿多彩。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热闹、忙碌、喜庆等)
2. 我们的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吃饺子、看春晚、放烟花、拜年等)
3. 过渡语:说起春节,我们真是心潮澎湃,那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把春节定在每年的哪一天吗?(正月初一)同学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春节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
4. 齐读课题。(点评:本环节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读音及含义。(开火车领读并组词)(略)
3. 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热闹、喜庆、忙乱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忙碌、喜庆、团圆。
4. 再读课文。画出表现北京春节具有“京味儿”的句子。在画的同时指导朗读。要求学生圈画出的相关词句。主要讲了过年这个风俗很浓。而且过年的日子前后长达一个多月。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品尝许多美味佳肴。(孩子们与女人们忙活着)还要吃团圆饭(守岁)。
5. 过渡语:老北京的春节真是有滋有味!那么老北京的春节都会有哪些活动呢?(学生自由发言: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水饺、逛庙会等等)(课件相机展示关于腊八粥、腊八蒜以及“新年收压岁钱”的图片及说明)。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介绍的,其中详写了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是重点突出,详略分明,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读者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写我们今后在写作中也应借鉴学习!)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 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 重点句子品读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句子中的“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写初一的情况,侧重写人们做的事情。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这些习俗展示了春节的喜庆和热闹。
(4)“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一段描写了元宵节的特点,包括吃元宵、赏灯、放鞭炮等民俗活动,烘托出春节的喜庆气氛。
3. 小结: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习俗既有物质层面的丰富,也有精神层面的享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总结:这篇课文以时间为序,详细描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其中重点描述了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展现出春节这一民俗节日的独特魅力。同时,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展示了作者对故乡过春节习俗的真挚情感和深切记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对北京春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2. 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分享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和故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同学们也可以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或访问当地文化机构,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和故事。在拓展学习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