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曹刿论战
20 曹刿论战
一个平民主动“论战”,以少胜多创造奇迹
ɡuì
全文围绕“论”字展开
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壹
贰
叁
学习目标
了解《左传》的文化常识,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把握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重点)
(难点)
(重点)
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作品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jiàn
bǐ
bó
fú
整体感知
shǔ
公 与 之 乘,战 于 长 勺。公 将 鼓 之。刿 曰:“未 可。”齐 人 三 鼓。刿 曰:“可 矣。”齐 师 败 绩。公 将 驰 之。刿 曰:“未 可。”下 视 其 辙,登 轼 而 望 之,曰:“可 矣。”遂 逐 齐 师。
既 克,公 问 其 故。对 曰:“夫 战,勇 气 也。一 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彼 竭 我 盈,故 克之。夫 大 国,难 测 也,惧 有 伏 焉。吾 视 其 辙 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
zhé
shì
mǐ
fú
初读课文
曹刿请见( ) 又何间焉(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 )
遂逐齐师( ) 望其旗靡( )
.
.
.
.
.
.
.
.
ɡuì
jiàn
bó
fú
zhé
shì
suì
mǐ
默读课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重点词语与文意理解
壹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战役,我们想一想,鲁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军呢?同时,我们大家翻译字句的时候要注意,综合使用我们学过的组词法、迁移法、成语法、还有猜词法,来共同的理解这个词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鲁庄公十年(前684)。
军队。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译 文
《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指鲁庄公,鲁国君主。前693—前662年在位。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译 文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代词,指“公将战”这件事。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可译为“呢”
于是,就。
介词,把。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按照实情。”(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译 文
遍及,普遍。
顺从,听从。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虚夸,夸大。
实情。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赐福,保佑。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回答。
介词,按照、依照。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
译 文
明察。
指诉讼事件。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跟随。
结构助词,的。
介词,按照、依照。
介词,凭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次战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
译 文
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还不可以。
大败。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译 文
驱车追赶。
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追逐,追赶。
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连词,表顺承。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译 文
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缘故,原因。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作,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译 文
倒下。
推测,估计。
埋伏。
代词,指齐国军队。
情节梳理与人物形象
贰
细节感知
【课堂讨论】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通读全文,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事。
第二部分(2):写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部分(3):写曹刿论述战争的取胜之道,即一是强调蓄
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行动,
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课文精讲
战前
详论,论作战条件
战中
不论,大克齐师
战后
详论,论获胜原因
活动一 梳理情节
论
疏通文意,我们发现文章大多写的是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也就是言论,那我们能就从“论”字入手按照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梳理文章情节,那战前详论作战条件,战中不论大克,其实战后详论获胜原因。同样呢,我们也可,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梳理情节:也就是我们课后的第一题,先是曹刿请见;接着,曹刿论战;然后,是曹刿参战;最后,曹刿回答鲁庄公的疑问,也就是曹刿解疑。我们先进入战前详论,论作战条件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曹刿参战
曹刿解疑
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文中着重刻画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远 谋
政治上:
为国分忧,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军事上:
机敏持重,善于把握战机;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曹刿形象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活动二 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拜见鲁庄公,劈头能就问了“何以战?”这样一个问题,鲁庄公回答了三个条件,曹刿评价了三次,对于前两点他予以否认,而对于第三点给予肯定。我们可以看出,曹刿和鲁庄公的政治思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鲁庄公,他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这里的人,我们说更多的指的是贵族,所以鲁庄公是把作战的希望寄托在贵族身上;第二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信,牺牲玉帛是供给神灵的,所以庄公又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但是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支持,也不取决于神灵的保佑,而取决于鲁庄公说的第三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情,什么意思呢?其实也就是要庄公做到取信于民。我们试想,如果冤假错案太多,怨声载道,鲁庄公不能取信于民,他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那么这场战争又怎么能够获得胜利?
鲁庄公对民众能做到忠之属也,也就是尽职尽责,他能做到以民为本,获得民心,那么这样就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作战了。所以,曹刿,他重视民心的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这样一番思想,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见解,从对话中,我们也明显的看出来曹刿和鲁庄公见识的高低,鲁庄公与曹刿两者也在一开始,就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所以,曹刿是比庄公更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的。
战前详论,论作战条件
[思考]围绕“何以战”一问,答三评。曹刿否认了庄公提出的前两点,对第三点予以肯定。可以看出曹刿和鲁庄公的政治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
鲁庄公更看重贵族阶级、天地神灵的力量。
曹刿看重民心、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比鲁庄公更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月:“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活动二 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不仅勇于提出意见,而且能积极参战,要求参战。庄公对于曹刿也很信任、很器重,公与之乘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交战过程中,鲁庄公有两次行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这两次行为,都被曹刿阻止了,但是曹刿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从头到尾,只有八个字,而且还是四个字,重复了两遍,惜字如金,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这里面肯定是有战争紧张,无暇多言的原因,同时,它也是一种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但是我们从第二段来看,语言特别的简单,笔墨特别的简练,语句也特别的短促。我们从中能却能够感知到曹刿的一种形象,简单的话语,惜字如金,我们看出来曹刿的一种坚定和自信。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结合文章的第三段,大家看能否在曹刿的未可、可以、后面补充,他要回答的内容?我们通过整合二三段,补充一下,拷给他潜台词
战中不论,大克齐军
[思考]
(1)战事紧迫,刿惜字如金, 从中可以看出曹刿的 (填人物形象)。
(2)结合第三段,尝试在“未可”“可矣”后补出曹刿的潜台词。
未可, 。
可矣, 。
未可, 。
可矣, 。
作战靠的是勇气,而在对方士气正旺的时候,绝对不可以进军。什么时候可以呢?彼竭我盈要等到对方已经衰竭了,而我方士气正旺的时候才是最佳的时机。所以,时机很重要,士气也很重要。那么什么时候不能追击呢?自古兵不厌诈,所以追击绝对不可以盲目,尤其是齐国和我方还处于一个我弱敌强的状态,更不可不提高警惕,所以曹刿在亲自的查看敌情,确认真的是对方仓皇逃跑,没有埋伏之后才开始追击的。所以我们从中能看到,曹刿身上具有军事家身上这样一个杰出的谋略,他注重畜养士气,他看重的是军事作战的时机,并且在作战过程中,非常的沉着冷静,谨慎判断,那么相比之下,鲁庄公显得就有些逊色了,他在战争中的两次行为,就显得非常的急躁冒进,并且对于曹刿的这样一个行为,不是很理解,在战后问他为什么。我们也从中能看出来鲁庄公的一个无知无谋和急躁冒进的人,这跟曹刿相比,在形象上又是一番非常强烈的对比。
结合第二、三段,在“未可”“可矣”后补出曹刿的潜台词。通过补充潜台词,分析曹刿和庄公的人物形象。
未可, 。
可矣, 。
未可, 。
可矣, 。
未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可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未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可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
具有军事上杰出的谋略
畜养士气,看准时机
沉着冷静,谨慎判断
鲁庄公
无知无谋
急躁冒进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再看一下文章的开头,曹刿和乡人的对话,乡人对于国事,说,肉食者谋之又何建议?也就是说,当权者去谋划就可以了,你又何必参与呢?这个乡人对于国事是很冷漠的,属于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曹刿的态度就不一样,他很积极,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方面,对于当权者轻视的、还是不信任的;另一方面,曹刿此时的身份,他是一届平民,他无权无视。但是,他却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献策出力,所以曹刿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那么,曹刿与乡人在此时也形成了一个对比。
再想,如果用文中的原词来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你会选择哪个词呢?就从这一段来找,那我们从未能远谋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来“远谋”来概括曹刿是比较恰当的,而鲁庄公作为肉食者中的代表,“鄙”这个词来概括鲁庄公也是比较恰当的,我们抓住“远谋”,抓住“鄙”,其实也就抓住了理解人物的钥匙,那我们来总结一下,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请见
[思考]
1.战争大捷后, 刿是分几层来论述取胜原因的
2.曹刿战后的语言与战前战中相比,有何不同。
[明确]
曹刿揭示获胜秘诀不是在战中,而是在战后;
战前战中的语言简短,只言片语之间尽显精明干练。
战后侃侃而谈,字里行间透着他的潇洒自信,深谋远虑。
“远谋”
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民本思想)
军事上的杰出谋略(蓄养士气、看准时机、沉着冷静、谨慎判断)
勇于担当、忠贞爱国
自信聪颖, 位卑未敢忘忧国
曹刿的远谋,我们刚刚梳理过,他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民本思想);也有军事上的杰出谋略(注重畜养士气,看准时机,沉着冷静,谨慎判断),还有他与乡人对话之间展现出来的勇于担当和忠贞爱国,他展现出来的自信聪颖和他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而鲁庄公的形象,我们用“鄙”这个词来概括,这个字体现在他的无知无谋,还有他的急躁冒进这两个方面。是不是鲁庄公身上全是缺点,没有一点优点呢?我们是否能在鲁庄公身上发现闪光点呢?这个人物是否就一直是这么扁平的。而是多角度去发散去理解的,这样一个丰满的形象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鲁庄公,身上的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去为他点赞呢?那么老师给他
的曹刿与 的鲁庄公在论战
“鄙”
无知无谋
急躁冒进
我要为鲁庄公点赞!
一赞庄公 。
二赞庄公 。
三赞庄公 。
四赞庄公 。
五赞庄公 。
那么老师给大家列出了五条,我们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鲁庄公哪些方面,我觉得做得好,老师先来开个头,比如我们试想,如果没有鲁庄公开张圣听,那么曹刿这样的一切平民,他能见到庄公吗?它能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吗?所以我们一赞鲁庄公的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我们再思考,如果是一个小心眼儿,而不是虚怀若谷的一个人,它对于曹刿对于自己前两个条件的一个一个评价,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批评,他非常生气,还有后面的结果吗?所以我们二赞鲁庄公的虚怀若谷,唯才是用;其实鲁庄公身上还有更多,比如说他能做到甘当配角,以贤下士,还能做到用人坚定,不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倒,也没有打退堂鼓,并且能在事后,还能够善于总结经验,所以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方面,其实对于作战的胜利也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换个角度看鲁庄公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使一 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的批评和“小惠、 “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礼贤下士,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甘当配角;
四赞鲁庄公用人坚定,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倒,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那我们来总结,回到我们刚开始提出的主问题,鲁国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来战胜齐军呢?这里面我们肯定要从曹刿身上找原因,当然,鲁庄公身上也不要忘了他,他能够做到取信于民,知人善任,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更重要的,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才能谋略是获得胜利的重要的一个法宝。现在我们来进行
小结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鲁国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齐军。
①鲁庄公能够做到取信于民, 知人善任。
②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才能谋略。
精炼笔法与详略安排
叁
活动三 赏析艺术特色
《左传》中“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试比较“长勺之战”和“曹刿论战”哪个作为题目更好?请说明理由。
《左传》中《曹刿论战》,是编者加上去的,那我们细想换一个题目“长勺之战”,我们再来比较这两个题目,哪个题目更好?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做个选择并出理由,那么在你思考过程中呢?我们来看一个比较阅读啊,我们在东周列国志中发现了一段,也是对于长勺之战的叙述,这段文字比较长,我们同学可以看一下这个画线,部分骑兵件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占都不在意了,谁知贾生一起突然而来道坎建设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的骑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比较《东周列国志》和《曹刿论战》对“长勺之战”叙述的不同
战长勺曹刿败齐
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制止日:“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能退后。少顷,对阵鼓声有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日: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 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丰,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东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数。
这段文字比较长,我们同学可以看一下这个画线(略)
比较《东周列国志》和《曹刿论战》对“长勺之战”叙述的不同
《东周列国志》林漓尽致地描写了战争双方的阵势及战斗的全过程,尤其是“齐人三鼓”的描绘,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曹刿论战》对成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用笔极其精炼,但对战前战后曹刿与鲁左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
其实,这段很明显非常淋漓尽致的描写战争过程中的情况,这段段的文字呢?他写了齐人三鼓,也写了战争的对方的双方的这样一个正式以及战斗的全过程,它的情节可谓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而我们曹刿论战终于战争的过程呢,却只有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这12个字,用笔极其简练,但是他对于战前跟战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所以能看出来作者详略上有安排,那么从写和略写,作者要突出了一个中心,也就是曹刿的论战。
详略安排突出“论战”中心
《东周列国志》林漓尽致地描写了战争双方的阵势及战斗的全过程,尤其是“齐人三鼓”的描绘,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曹刿论战》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用笔极其精炼,但对战前战后曹刿与鲁左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该文是《左传》中的名篇。
课堂小结
战前准备
请见原因
齐师伐我
政治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
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战略思想
(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
(把握战机)
战术思想
(后发制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板书设计
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想一想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