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登上地球之巅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7 09: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郭超人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珠穆朗玛峰简介珠穆朗玛峰风光 被誉为万山之尊、地球之巅的珠峰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风光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外国探险队多次不请而至,试图从这座巨峰的北坡攀顶,但每回都以失败而告终。 ????????登山三阶段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1960年5月25日,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话被打破了。年轻的中国登山探险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顶风冒雪,蹬冰攀岩,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之后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充满死亡的路线攀登北坳下的雪壁 北坳下的雪壁为了心中的梦想 三个勇敢的中国人——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他们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写作背景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缭 绕 砭 骨 履 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冰镐
字词认读

biānliáoràolǚ jiàncuīwēizhìzhìpú fúgāo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1960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克服重重困 难,终于从北坡登上了地球之巅。
屈银华王富洲贡 布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2.再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a、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了第二台阶。 b、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c、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d、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的无氧攀登。 e、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登山队出发。登山队的大本营攀登第二台阶1960年登顶的三位英雄突击主峰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一、研读文本山路陡峭天气严寒身体虚弱高山反应缺乏氧气黑夜登山坚强的意志、
坚韧的毅力、
团结合作、
敢于牺牲的精神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遇到的
困难2.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默读写王连满的段落,思考: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 二、人物分析 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王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
“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第1段)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第17段)三、环境描写“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第18段)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队长约·汉特)由十人组成, 希拉里(新西兰人)和诺尔盖登顶,在海拔8848.13米处激情相拥。 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8720米的高度。60多年前人类第一次成功登顶,首次站在地球第三极。 60年间,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先后向珠峰发起挑战。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别出心裁,不断选择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线,或者尝试别人没有进行过的下山方式。珠峰已经成为挑战极限和张扬个性的地方。每一次别出心裁的壮举,都是人类与珠峰的激情碰撞。这些不断刷新攀登记录的人,无疑都是耀眼的明星,闪烁在50年的朗朗夜空中。☆第一次跨越珠峰:美国珠峰登山队威利·翁泽尔德与汤姆·霍恩宾由西脊转北壁登顶由东南山脊下山,1963年; ☆第一位登顶的女性:日本人田部井淳子,1975年5月16日; ☆第一次无氧登顶:奥地利人彼德·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赖因霍尔德·梅斯纳,1978年5月8日; ☆首位登顶的盲人:埃里克·维亨迈尔,2001年5月24日; ☆第一对同时登顶的夫妻:斯洛文尼亚夫妇安德列斯·什特雷姆费尔和马丽亚·什特雷姆费尔,1990年10月7日;☆第一对同时登顶并用滑翔伞下山的夫妇:法国夫妇罗克·贝特朗和克莱尔·贝特朗从珠峰顶用滑翔伞下山,8分钟便到达大本营,2001年5月22日;☆第一个从顶峰滑雪下山的人:斯洛文尼亚人卡尔尼卡用5个小时,从顶峰滑雪到山脚的营地,2000年10月7日。☆作为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的主人,中国人和尼泊尔人也在珠峰攀登史上留下了众多的第一☆首次从“不可逾越”的北坡登顶珠峰的人:中国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1960年5月25日; ☆ 首位从北坡登顶的女性;中国人潘多,1975年5月27日; ☆首次实现南北两侧双跨并在顶峰上会师: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1988年5月5日;  ☆在顶峰上停留时间最长的人:尼泊尔夏尔巴人巴布·奇里成为首位在顶峰上睡觉的人,并创造了停留21小时30分钟的最长时间记录,1999年5月26日;  ☆最多登顶次数记录:尼泊尔夏尔巴人阿帕以第十二次登顶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登顶次数记录,2002年5月17日。  ☆最年轻的登顶者:16岁的尼泊尔夏尔巴人坦巴·特什里,2001年5月22日 1975年5月27日,我国九名登山运动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从北坡登上珠峰。潘 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2003年5月21日,中韩联合登山队 的中方队员在珠峰顶上举起国旗
☆据不完全统计,60年间,共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720多人(次)到达珠穆朗玛的顶峰,但同时也有将近200名勇士献出自己的生命。尽管登山的目的和观念在发生变化,登顶所能带来的名利效应已变得越来越淡漠,但登山者们依然接踵而来。他们带着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文明和伴随文明滋生的困惑而来,在珠峰表现出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可贵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鲁莽,是人类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支配下的行为表现,是贯穿于人类发展史的那种勇敢不屈、自强不息精神在和平年代里的一种体现。 60年后的今天,仰望珠峰,人们想到的还有走在前面的马洛里和欧文。 1924年6月8日,马洛里和欧文在队友放弃登顶之后,离开6号营地向顶峰进发。队友奥德尔目送他们缓慢地向上走去,并被越来越多聚拢而来的云雾所笼罩。直到第二天,这两位优秀的登山家依然没有回来。队友山姆威尔在日记中写道:“马洛里和欧文死了,这是悲伤的事实。我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白费了吗?不,失去这些优秀的人是保持探险精神和生命力的代价的一部分。没有人能阻止大自然留下这些出类拔萃的生命。”此前有人问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世界最高峰,他回答说:“因为它在那里。”马 洛 里发现的马洛里遗骸我们不能不感动攀登珠峰第二台阶马 洛 里失踪的地方拓展延伸 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
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