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8 16:5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重点)
学习目标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是他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编者简介
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将难理解的词句标出。
小组合作,将各自不明白意思的字词提出来,结合课下注释,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若有讨论未果的字词,请组长记录下来。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寡人谕矣 休祲
jū fú
guī xiǎn
gǎo yōng
náo qiāng
yù jìn
重点字音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整体感知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秦王的话既要读得响亮,又要慢条斯理,语气词“其”字要读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安陵君的话要读出无可奈何但又十分冷静、坚决的语气。
ɡuǎ


yuè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ɡuān
xiǎn
qiānɡ


liáo
ɡuī
yāo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jìn
ɡǎo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náo

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复述故事。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2)唐雎坚决维护国土。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4)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开端
发展
结局
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使者唐雎不畏秦国强权,坚决维护国土并最终使秦王屈服的故事。
高潮
整体把握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整体把握
2.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结局是秦始皇放弃吞并安陵打算,唐雎不辱使命。
4.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疏通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示祈使语句。

对……说
想要


交换
答应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加,施加

很好
即使,
这样
于先王受地
从先王那里
接受土地。
希望
守卫它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通“悦”,高兴。
于是,因此。

出使
到,往
译文: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以君为 长者,故不错意也。
为什么?
况且

……的原因

当作
忠厚之人
所以
在意。错,同“措”。
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 广 于君,而君 逆 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扩充,增广
介词,给
但是
违背
……的原因
轻视,看轻
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回答

“是”,代词,复指前面的人或事物;“也”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助词。
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土地
即使
哪里只是

译文: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愤怒的样子
曾经
听说
回答
不曾
横尸在地
平民
裸露
xiǎn ,赤脚
摘掉帽子,光着脚
碰,撞
罢了
对人的尊称
译文: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平庸无能的人
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发语词, 用在一句话或一段话的开头,引起下文要议论的内容。
扫过
一道白光

通“苍”
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判断句式:……是……
休,吉祥。祲,不祥
吉凶的征兆
一定,果真;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孝服。

译文: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面露胆怯之色
直身而跪
道歉
明白,懂得;
……的原因
只,仅仅
译文: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置、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古义:这样,如此
例句:非若是也
今义:判断动词

只,仅仅
例句: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
今义:
跟“曲”相对
交换
例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古义:
今义:
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
即使这样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
古义:
今义:
表转折的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道歉
例句:长跪而谢之

古义:
今义:
感谢
吉祥
例句: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休息
屈服
例句:秦王色挠

古义:
今义:
(用手指)轻轻地抓
只,仅仅
例句: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
今义:
徒弟,学生
(3)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使
虽然(指示代词,这样)
秦王怫然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怒气)
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到)
请广于君(介词,向)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


以君为长者(代词,……的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
以头抢地尔(介词,用、拿)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4)词类活用。
①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④伏尸百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⑤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⑥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秦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了三个回合。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秦王 唐雎 语言、神态、动作 心态(立场) 语言、动作 心态(立场)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无理指责,咄咄逼人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立场严正,断然拒绝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怒气冲冲,威胁恫吓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挺剑而起
奋力反击,以死相拼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害怕,讨好
不辱使命
唐雎与秦王交锋过程
梳理故事情节
学习任务单
开端
秦王要求易地,安陵君①______
发展
秦王②______,唐雎③______
高潮
结局
秦王⑥______,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④______
_________,唐雎⑤_________
_____
色挠
婉拒
质问
坚拒
以天子
以士之怒
之怒威胁
反击
面对秦王的易地要求,比较唐雎的回答和安陵君的回答有何异同。

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

地点
人物
语气
一个在秦国,一个在安陵国。
一个面对的是秦王,一个面对的是使臣。
唐雎的语气比安陵君更坚定有力。
语言
性格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岂直五百里哉
沉着坚定,不卑不亢
唐雎
(先礼后兵)
臣未尝闻也
沉着冷静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大义凛然,勇敢无畏
请结合文章语言简要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语言
性格
秦王
(前倨后恭)
其许寡人 不听寡人
盛气凌人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道貌岸然,假仁假义
逆寡人 轻寡人 秦灭韩亡魏
奸诈骄横
天子之怒……流血千里
强悍残暴
布衣之怒……以头抢地尔
狂妄无知
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
随机应变,阿谀奉承
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不说
怫然怒
色挠
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
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
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具戏剧性。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安陵君
委婉坚定、知人善用
唐 雎
忠于使命、不畏强暴、
沉着干练、机智勇敢
秦 王
骄横狡诈、道貌岸然、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衬 托
对 比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人物形象小结
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对比和衬托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手法
表现
表达效果
对比
衬托
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
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秦王和唐雎的性格对比:一个先倨后恭,一个先恭后倨
安陵君的软弱衬托出唐雎的勇敢机智;安陵君的支持和信任也让唐雎有英雄用武之地
一倨一恭,更有利于突出秦王凶恶而虚伪的人物形象。
一柔一刚,说明了唐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待机而发,突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
鲜明的对比之下再现了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和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无论何时何地,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都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古有唐雎面对暴秦,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今有边防战士陈祥榕面对外军来犯,毫不退缩英勇战斗,突入重围营救战友,牺牲时甚至不满十九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应永怀爱国之心,将浓厚的爱国之情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与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学完本课,请说说你的感悟与启示。
本文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说说唐雎语言的特点。
深入探究
①言之有“节”:以“守地”表明并非故意违背秦王意愿,而是要忠于先王遗业,捍卫国土完整,宁“守”不“易”,不为利诱,坚守国土,坚持原则,维护“道义”,充满气节。
③言之有“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②言之有“据”:唐睢以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同时“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震慑秦王,有根有据。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
斗争经过
取得胜利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获赞,不辱使命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