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伴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9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难点)
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重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他主张“性善论”。
作者简介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整体感知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层次美,要读得抑扬顿挫。
wéi
wù
bì
wéi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ān
ɡēnɡ
fú
cù
xiè
yú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读前面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后面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xiànɡ
wèi
wéi
(1)需要注意的字音。
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
死亦我所恶(wù)
一箪食(dān) 一豆羹(ɡēnɡ)
蹴尔(cù) 不屑(xiè)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画下来。
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整体感知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译 文
得到。
舍弃,放下。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风雨兼程、统筹兼顾)。
连词,表顺承。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译 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假如,假使。
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
什么(手段)不用呢?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如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译 文
连词,假设、假如。
连词,表转折。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是。
这种心。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译 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踩踏。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译 文
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而,连词,表修饰。与,动词,给予。
介词,对于。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侍奉。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译 文
介词,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停止。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译 文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
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今义:豆类作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有益处,有益于。
今义:加上,增加。
◆一词多义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醉翁亭记》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动词,领会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
天子为动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名为鲲
介词,为了
动词,做
介词,替
介词,被
介词,对、向
动词,叫作、称为
《〈论语〉十二章》
《周亚夫军细柳》
《桃花源记》
《北冥有鱼》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谁与归
《大道之行也》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同“举”,推举
动词,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介词,和、跟
《答谢中书书》
《岳阳楼记》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至于负者歌于途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醉翁亭记》
介词,比
介词,对、对于
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之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他
结构助词,的
连词,那么
连词,就
连词,如果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甚者”
省略句:
省略主语和宾语,即“(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乡为身死而不受
◆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
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阅读教材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所恶有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提出论点
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
正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
举例论证
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反面
勿失其本心
品读课文
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
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深入探究
【示例】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无数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奔赴灾区,战斗在救灾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鱼我所欲也》
列举事例
运用排比
运用对比
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
守城方得“地利”却“__________”的事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把“______________”与“______”在财富数量上作对比。
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
委而去之
一箪食,一豆羹
万钟
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主旨归纳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