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导学案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为学》导学案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7 19:4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学》导学案
课题 课时 2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3、掌握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读懂文言文;2、了解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
教学内容 师生随笔
一、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朗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2.背景资料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我们理解题旨提供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线索。这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以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直以告谕。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内涵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喻义,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3、有关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个为、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有时题目也可能是中心论点。(3)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二、学习过程:(1)、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读准下列读音。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语(2)给加黑字注音 久而不怠焉( ) 迄乎成 ( ) 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鄙 ( ) (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 子何恃而往 ( ) 吾一瓶一 钵足矣( ) 不逮人( ) 为学( )(3)、用“/”在句子中标注朗读停顿。(小提示: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三、自主合作与探究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四、布置作业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设计
主备人:贾佳 备课组长签字: 年级主任(组长)签字: 日期: 编号:16
课题 《为学》 课时 1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巩固课文背诵,增强语感,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内容 师生随笔
一、复习导入 1、课文背诵、2、解释加点的词为学( )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 吾欲之南海( )贫者语于富者( ) 西蜀之去南海( ) 蜀之鄙有二僧( )二、合作探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2、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 ”,表现了他只强调客观条件,“ ”则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 ”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3、“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 ”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 ”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4、为什么贫者能取得成功,而富者却始终未能去南海?5、本文第一段是提出部分,说明了为学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的转化关键在“____________”上。课文第三段是运用________论证本文观点;课文第四段是______,强调__________.6、《为学》是一篇议论文,写法是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8、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9.文章叙述故事时花了大量的笔墨详写他们的对话,而没有一句写贫僧怎样克服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写法探究:1、课文有多处对比写法,体会各组对比的效果。2、以事喻理(举例论证)四、检测提高1.下列句中标有序号的三个“之”字,其中有两个的用法相同,它们是(  )。(1)西蜀之①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2)人之②立志,顾不如蜀鄙之③僧哉?2.下列句子中的反问句是(  )句。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吾欲之南海,何如?D.富者曰:“子何恃而往?”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一句中的“蜀鄙之僧”指的是(  )A.富和尚       B.穷和尚C.富和尚和穷和尚   D.泛指一般的和尚4、蜀陋二僧同时面对困难,甚至穷和尚的困难更大,结果却是“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5、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