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7 济南的冬天 导学案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 17 济南的冬天 导学案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8 06:2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济南的冬天
课型 阅读课
学习目标:1.掌握“髻、镶、水藻、贮蓄、澄清、慈善”等词的音、形、义。2.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所特有的景色进行写作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3
一、预习导学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会写为止。 发jì( 髻 ) xiāng( 镶 )上 水藻( zǎo ) zhù( 贮 )蓄 chénɡ( 澄 )清 看护( kān ) 着( zhuó )落 暖和( huo )2.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著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 小说家 、 文学家 、戏剧家 。原名 舒庆春 ,字 舍 予 ,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话剧:《茶馆》、《龙须沟》。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二、课堂学习(一)互动交流“课前导学”内容(二)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3.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请从第1段中找出来。为什么要先写北平、伦敦、热带? 没有风声、无雾、响晴、温晴。 通过与其他三个城市的对比,突出了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冬天温情的特点。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做铺垫 4.把握课文结构,找出贯穿全文的主线。总体特点总 写济南真得算是个 宝地 作者的情感(温晴 )分写山阳光朗照下的山 (可爱)对济南的喜爱、热爱之情。薄雪覆盖的小山 (秀气)城外远山 (水墨画)水: 清澈、温 (填水的特点)总 结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填结尾的作用)“ 温晴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下文所写的山、水、天都突出了这一特点。5.结尾为什么不说“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文章结尾点题,却又在结构上和标题有所不同,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这句话用“冬天”修饰“济南”,抒发了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观感。这样结尾,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三)合作探究、研读品析。6.“设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设若”就是假如、倘若。这个是过渡句,从总体写济南冬天的特点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 8.赏析句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温暖的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南像小摇篮一样的特殊地形,济南有温暖、舒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9. 文章第2段最后一句,济南的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想?幻想不能实现又为什么不着急了? 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幻想,因为济南的冬天很“慈善”,所以即使不能实现也不着急。 这从人的感受的角度表现小山给济南带来的温暖,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三、【梳理小结】 10.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 济南的冬天 ”为标题,表明所写的 时间 、 地点 的范围,接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开头段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 对比 ,赞誉济南是“ 宝地 ”。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水景。末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济南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四、【当堂检测】11. 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济南(jǐ) 伦敦(lén) 看护(kān)  B.水藻(zhǎo) 垂柳(chuí) 着落(zhuó)  C.暖和(huo) 宽敞(chǎng) 澄清(chéng)  D.狭窄(zhǎi) 发髻(jié) 镶边(xiāng)12.老舍:原名_舒庆春_,字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舍予 _,___北京__(地名)人,现代著名小说家 、 文学家 、戏剧家。作品主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话剧《茶馆》、《龙须沟》。13.搜集描写冬的诗词名句(至少3句)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教与学随笔教与学随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