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高中必修二6.4.3.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同步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高中必修二6.4.3.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同步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08 18:03:53

文档简介

杭州慕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www.moocun.com)
人教版数学高中必修二
6.4.3.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1.已知锐角△ABC的面积为3,BC=4,CA=3,则角C的大小为(  )
A.75°   
B.60°   
C.45°   
D.30°
在△ABC中,若=,则角B等于(  )
A.30°
B.45°
C.60°
D.90°
3.若△ABC中,sinA:sinB:sinC=2:3:4,那么cosC=(  )
A.-
B.
C.-
D.
4.在△ABC中,已知2sinAcosB=sinC,那么△ABC一定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正三角形
5.△ABC中,B=120°,AC=7,AB=5,则△ABC的面积为(  )
A.
B.
C.15
6.在钝角三角形ABC中,若sinAA.cosA·cosC>0
B.cosB·cosC>0
C.cosA·cosB>0
D.cosA·cosB·cosC>0
7.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b2)tanB=ac,则角B的值为(  )
A.
B.
C. 或
D. 或
8.△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b2=ac,且c=2a,则cosB等于(  )
A.
B.
C.
D.
9.△ABC中,BC=2,B=,当△ABC的面积等于时,sinC等于(  )
A.
B.
C.
D.
10.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4:5:6,则cosA:cosB:cosC=(  )
A. 2:9:12
B. 12:2:9
C. 12:9:2
D. 12:19:2
答案解析:
B
解析:∵3=×4×3sinC,
∴sinC=,
∵△ABC为锐角三角形,
∴C=60°.
故选:B.
B
解析:由正弦定理知=,∵=,
∴sinB=cosB,∵0°故选:B.
A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A:sinB:sinC=a:b:c=2:3:4,
令a=2k,b=3k,c=4k(k>0),
∴cosC=
==-.
故选:A.
B
解析:∵2sinAcosB=sin(A+B),∴sin(A-B)=0,∴A=B.
故选:B.
5. D
解析:由余弦定理知72=52+BC2+5BC,即BC2+5BC-24=0,
解之得BC=3,所以S=×5×3×sin120°=.
故选:D.
6.C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角C为钝角,∴cosC<0,cosA>0,cosB>0.
故选:C.
D
解析:
依题意得,·tanB=,
∴sinB=,∴B=或B=.
故选:D.
B
解析:因为b2=ac,且c=2a,
由余弦定理得cosB===.
故选:B.
B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ABC=·AB·BC·sinB=AB=,∴AB=1,∴AC2=AB2+BC2-2AB·BC·cosB=1+4-4×=3,∴AC=,再由正弦定理,得=,∴sinC=.
故选:B.
10. C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
得a:b:c=sinA:sinB:sinC=4:5:6,令a=4k,b=5k,c=6k(k>0),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cosA==,
同理可得cosB=,cosC=,
故cosA:cosB:cosC=::=12:9:2.
故选:C.(共13张PPT)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2册
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6.4.3.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授课:张丹老师
[慕联教育同步课程导学篇]
课程编号:TS2109010302RB206040303ZD(A)
学习目标
会应用余弦定理,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条件.
1
1
会应用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应用条件.
2
2
能够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3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实际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借助经纬仪以及卷尺等测量角和距离的工具进行测量.
具体测量时,我们常常遇到“不能到达”的困难,这就需要设计恰当的测量方案.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来说明这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题中为什么要给出这些已知条件,
而不是其他的条件.
事实上,这些条件都是在某种情景和条件限制下恰当的测量方案.
例9 如图, A, 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 测量A, 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并求出A, B 间的距离.
分析:若测量者在A, B两点的对岸取定一点C (称作测量基点),则在点C处只能测出∠ACB的大小,因而无法解决问题.
为此,可以再取一点D,测出线段CD的长,以 及∠ACD, ∠CDB, ∠BDA,这样就可借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算出距离了.
例9 如图, A, 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 测量A, 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并求出A, B 间的距离.
在△ADC中,由正弦定理,得
解:如图,在A, B两点的对岸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并且在C, D两点分别测得∠BCA=α, ∠ACD=β,∠CDB=γ, ∠BDA=δ.
在△BDC中,由正弦定理,得
例9 如图, A, 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 测量A, 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并求出A, B 间的距离.
于是,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A, B两点间的距离
解:由于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把根据测量的需要而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如例9中的CD. 为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应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
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如图,早在1671年,两位法国天文学家为了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利用几乎位于同一经线上的柏林(点A) 与好望角(点B)为基点,测量出α, β的大小,并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AB,进而算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385 400 km.
我们在地球上所能用的最长的基线是地球椭圆轨道的长轴.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不断发现更加先进的测量距离的方法.
例10 如图,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座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 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并求出建筑物的高度.
分析:由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可知,只要获得 一点C(点C到地面的距离可求)到建筑物的顶部A的距离CA,并测出由点C观察A的仰角, 就可以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为此,应再选取一点D,构造另一个含有CA的△ACD,并进行相关的长度和角度的测量,然后通过解三角形的方 法计算出CA.
例10 如图,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座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 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并求出建筑物的高度.
那么,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
解:如图,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 使H, G, 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G, H两 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的仰角分别是α, β,CD = ,测角仪器的高DH= .
所以,这座建筑物的高度为
例11 位于某海域A处的甲船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 n mile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后抛锚等待营救. 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位于甲船南偏西30°,且与甲船相距7 n mile的C处的乙船. 那么乙船前往营救遇险渔船时的目标方向线(由观测点 看目标的视线)的方向是北偏东多少度(精确到D 需要航行的距离是多少海里(精确到1n mile)
分析:首先应根据“正东方向''“南偏西30°”“目标方向线"等信息,画出示意图.
解: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由余弦定理,得
于是BC≈24(n mile)
由0°因此,乙船前往营救遇险渔船时的方向约是北偏东
46°+ 30°=76°, 大约需要航行24 n mile.
由正弦定理,得 ,则

课堂小结
1
1
正弦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计算出其他的边和角.(3)边化角,角化边.
2
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其他的边和角.(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个角.(3)边化角,角化边.
慕联提示
亲爱的同学,课后请做一下习题测试,假如达到90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有关情况将记录在你的学习记录上,亲爱的同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