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8 23:43:20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2024年1月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我们常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有学者认为,长江、辽河、珠江等也都应该是中华
民族的母亲河。这一观点强调了中华文明的()
A.多样性
B.多源性
C.统一性
D,开放性
2.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开始发行使用“半两钱”。但考古工作者在战国时期各地区历史遗址的考古
中均发现了秦“半两”钱。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后期()
A.秦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B.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C.重商政策受到各国重视
D.兼并战争促进商业发展
3.下列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安汤
六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①③②④
4.唐都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有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
和天竺人等。粟特人带来了深受中原人喜爱的音乐舞蹈:胡腾舞、柘枝舞、胡旋舞;波斯人带来
了自己的信仰和宗教(祆教):来自天竺的瞿县悉达把印度的《九执历》翻译成中文。这些现象
反映出唐朝()
A.对外政策较开明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形成中华文化圈
D.
文化遥遥领先世界
5.如表为不同文献关王经济重心南移方面的记述,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记述
文献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
《宋书》(南朝刘宋)
数郡忘饥。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
《新唐书》
仰于东南。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图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谚曰:“湖广熟,天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下足”。
A.
明清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北宋时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
C,南朝时湖广地区己成为全国主要产粮区
D,唐朝时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6.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
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
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C,有助于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认为《南京条约》打击了他们私人利益,他们痛
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也是如此认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第1
可只
0000000高一历史的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B B C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D A C C
1.【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主旨是,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多地分别起源的,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多地文化的地域特色,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重点不在中华文明最终融合为一体的结果,而且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排除C项;中华文明的开放性更多的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尊重与兼收并蓄,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各地区历史遗址的考古中均发现了秦‘半两’钱”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考古工作者在战国时期各地区历史遗址的考古中均发现了秦“半两”钱,说明秦国的货币流通到各地,表明此时各地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加强,故选B项;没有其他诸侯国情况作比较,仅凭借出土钱币无法得出秦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排除A项;据考古发现只能推出各地存在经贸往来、货币流通,无法得出各国推行的经济政策,并且秦惠文王时商鞅变法已推行,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据考古发现无法判断钱币是否是因为兼并战争促进商业发展从而流通到其他地区的,并且兼并战争也并不利于商业发展,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①为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故①排在第一;④为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示意图,故④排在第二;③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故③排在第三;②为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选择C项符合题意。
4.【答案】A【解析】材料“唐都长安,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居住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有……等”,“粟特人带来……音乐舞蹈”,“波斯人带来……信仰和宗教”,“瞿昙悉达把印度的《九执历》翻译成中文”,都反映出唐朝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不同地区的文化进入中原地区,而不同文化得以交流得益于当时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情况,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B项;中华文化圈指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影响周边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材料中的“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主要来自中亚、西亚地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因而不能体现“领先世界”,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国家根本......湖广熟,天下足”可知,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对整个国家影响较大,反映了北宋时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符合史实,故选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时期完成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南朝时,南方属于初步开发阶段,已成为全国主要产粮区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唐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基本持平,宋朝时,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排除D项。
6.【答案】B【解析】材料“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可以吸纳台湾士人进入中央政府参与管理,材料“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可以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主要通过削弱丞相等官员的权力,将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材料中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关怀,不能体现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可以推动台湾地区文化发展,但是“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与文化无关,所以文化发展不是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台湾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措施,没有对中央政府官制的调整,所以无法体现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外通商集中于广州十三行,广东商人因此受益,广东地方官吏乘机谋取私利,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上海日盛,广州则日渐衰落,中国商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经济利益受到重大打击,故选C项;材料强调《南京条约》签订对广州地方官商私人利益的影响,并非《南京条约》对清政府财政的影响,排除A项;民族工商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指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材料认为列强侵入中国腹地,是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表明李鸿章忧心于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故选D项;A项“率先”不对,排除;“我皇上如天之度……”表明仍有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警政改革推动了社会治理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貌改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成成变法未涉及警政方面的措施,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10.【答案】C【解析】由材料“亦兼南北,烹饪绝精”可知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洋布销路,日有扩展”体现出人们服饰的变化,说明人们物质生活得以丰富,故选C项;“饥饿问题得以解决”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上海,不能以偏概全为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商人努力推销”可知是商人积极进行商品贸易,并未提及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无法得出农产品商品化,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1938年9月”“以黄帝陵作为影片的开头”及影片从众多方面宣传延安,结合所学可知,中共通过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宣传延安的蓬勃生机,从而激发边区军区热爱延安、积极抗战的家国情怀,故选D项;“丰富边区人民的文艺生活”只是目的之一,非“旨在”—根本目的,排除A项;“保存边区丰富的战地资料”也只是次要目的,排除B项;“揭露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不合题意、逻辑,与材料“影片涉及延安丰富的教育文化活动……等等”明显相悖,排除C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接收人员花天酒地,以及贪污受贿”“穷奢极侈,狂嫖滥赌”可知抗战胜利后,部分国民党要员生活奢侈腐化,公然侵占人民的合法财产,贪污腐败盛行,说明国民党的统治危机已经显现,逐渐失去民心,故选D项;“1945年10月24日”说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民族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排除A项;抗日战争的结束短期内有利于国家局势的稳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和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货膨胀是当时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材料并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B项;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才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据题干中“‘一五’计划”、“使用算盘、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进行运算”、“整座大楼夜晚灯火通明”等内容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反映出新政权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经过“一化三改造”之后,才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工作人员”,并没有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并且,“投身建设的新风”是题干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友好关系”可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中国与多国建立了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使中国外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故选A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排除B项;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排除C项;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开展前,中国的工业重心在东部,三线建设侧重西部工业建设,有利于改善中国东西部的工业布局,故选C项;三线建设是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没有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排除A项;据材料“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可知,三线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不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中国从实际所面临的内外局势出发,开展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属于自身的探索成果,未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且此时中苏关系已然恶化,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C项正确;其他项都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概括不全面,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2分)
(1)由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再演变为行省制。(3分)
(2)因素: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政区层级演变的历史规律;战争动乱与边疆局势;政权交接与皇帝执政方略;行政区划调整的治理理念与思路;政治安全与统治成效。(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3)智慧:应时而变,与时俱进;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逐渐形成“大一统”原则并构建治理模式。(一点2分,两点3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西周”“秦朝”“元朝”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是分封制,秦朝时期开始向全国推广郡县制,元朝时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作为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2)据材料二“政区设置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可知古代行政区的设置和调整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因为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人口聚落的分布;据材料二“一整套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在清代的政区改革中形成,并且更加规范和稳定”可知中国古代在长期的国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区层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为清代政区改革奠定了历史基础;据材料二“民族矛盾尖锐,南明势力尚存,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屡征准噶尔、青海等战事”可知民族矛盾和边疆局势导致的战争对清代政区调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据材料二“顺治—康熙两朝开拓疆土、稳固政权,为雍正大规模调整行政区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可知从顺治、康熙到雍正,这一时期政权交接和皇帝个人的治国方略也对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政区调整起到了客观影响,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据材料二“对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设置有系统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可知统治者对行政区划调整的顶层设计与改革,也影响了地方政区的调整;据材料二“朝廷从战略角度……也是在朝廷弹压地方和加强集权的驱动下完成的”可知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和强化集权统治的需要也会影响统治者对政区调整成效的考虑。
(3)从西周、秦汉、元朝到明清,统治者为了适应强化统治的需要,不断调整统治策略,这说明古代地方治理需要应时而变,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刻进行调整;据材料二“一整套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在清代的政区改革中形成,并且更加规范和稳定”可知历史上地方治理的经验对后世王朝的治理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古代地方治理既需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也许要立足现实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据材料二“对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设置有系统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改革,全国行政区划体系得以趋向成熟”可知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发展和专制集权制度的完善,统治者在构建地方治理体系的过程中重点突出强调“大一统原则”对国家地方治理的客观要求。
18.【答案】
示例1:
①古代的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分析:秦汉时期,匈奴在北方崛起,力量日益壮大,经常南下侵扰,威胁中原王朝。西汉建国之初,国力薄弱,汉高祖刘邦曾兴兵讨伐匈奴失利,被迫对匈奴和亲。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终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强大,卫青、霍去病先后多次领兵北击匈奴,夺取了大片地区,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为此后经略西域和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6分)
示例2:
②近代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分析: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 强。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英国利用鸦片贸易赚取利润,并企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满足自身需求。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吏治腐败,科技落后,军备废弛。鸦片贸易损害了中国利益,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在广州虎门销毁收缴鸦片,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的禁烟决心,展现了中国人抗争的精神。(6分)
【解析】
示例1:
首先,选取材料“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其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如:秦汉时期,匈奴在北方崛起,力量日益壮大,经常南下侵扰,威胁中原王朝。西汉建国之初,国力薄弱,汉高祖刘邦曾兴兵讨伐匈奴失利,被迫对匈奴和亲。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终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强大,卫青、霍去病先后多次领兵北击匈奴,夺取了大片地区,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为此后经略西域和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
示例2:
首先,选取材料“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其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如: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之下,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 强。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英国利用鸦片贸易赚取利润,并企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满足自身需求。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吏治腐败,科技落后,军备废弛。鸦片贸易损害了中国利益,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在广州虎门销毁收缴鸦片,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的禁烟决心,展现了中国人抗争的精神。
19. 【答案】
(1)战争:鸦片战争。(1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国家主权的完整(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冲击自然经济,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或“开眼看世界”)。(3分)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或两次鸦片战争惨败);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政府统治。(2分)
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2分)
(3)原因:三民主义的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分)
“部分的成功”:推翻清朝统治(或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3分,任答3点得3分)但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战争,据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得出鸦片战争。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得出破坏了中国国家主权的完整(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材料一“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得出冲击自然经济,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据材料一“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得出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或“开眼看世界”)。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从外因、内因来分析得出外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或两次鸦片战争惨败);内因——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政府统治。第二小问根本目的,结合洋务运动的所学得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第一小问原因,紧扣设问中“从‘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角度”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得出理想和目标——三民主义的提出;社会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第二小问“部分的成功”,紧扣设问中“在政治上”“成功”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从对清朝、民国、帝国主义角度分析得出清朝——推翻清朝统治(或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民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帝国主义——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从“部分”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但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答案】(14分)
(1)动机:①思想层面:马克思主义传播,新的理论武器。
②组织层面:中国共产党成立,新的领导力量。
(2)原因:所处革命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3)内涵: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
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明确“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解析】
(1)据材料一“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五四运动对后期革命发展影响的角度分析民族复活的“动机”,从思想角度来看,一批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使过程中起到了领导作用,他们深入社会各个阶层群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接下来指导革命的新的理论武器;从组织层面看,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干部基础和阶级基础,成为接下来革命新的领导力量。
(2)据材料二“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可知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关键在于团结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从而实现民族独立,说明当时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一切政治斗争都应该服从于民族矛盾;据材料三“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关键在于推翻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尤其是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代言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说明当时阶级矛盾在主导地位,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综上,社会主要矛盾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的不同。
(3)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四“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可以得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第二小问理论创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可以得出邓小平理论,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明确“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