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学案 冀教版
提前自学目标:
有感情地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搜集并熟记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初步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二、提前自学过程: 建议时间:15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遍,并完成下列字词。
着落( ) 着急( ) 看护( ) 暖和( )
贮蓄( ) 澄清( ) 济南( ) 发jì( )
xiāng( )边 宽chǎng( ) 伦dūn( )
2、文学常识填空。
老舍,原名 ,字 , 人,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
,话剧 。
3、文章中,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从文章中找一词语来回答)围绕这个总特征,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
。
实际时间: 分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情境研讨过程:
1、导入:
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我们曾跟朱自清 ( http: / / www.21cnjy.com )欣赏过春的景象,也随郦道元游览过三峡四季的风光,今天,我们就与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一看济南冬天的美景。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一生著作丰富,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听老师泛读课文,思考: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从文章中找一词语来回答)围绕这个总特征,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
明确:温晴。围绕这个总特征,作者写了济南的山和水。
(2)因此,文章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第1节):总写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
第二段(第2-5节):写济南冬天的山与水;
第三段(第6小节):总结: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围绕“温情”这一总特点,研读济南冬天的山与水:
作者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哪些地方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情”?
明确:阳光下的小山:作者的感受(暖和);济南人的感受(温暖、慈善)。
小雪后的小山: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冬天的水色:五个“绿”;水也不忍得冻上;自上而下都是那么清亮;整个的是
块蓝水晶。
品美的语言,悟美的情感:
(1)和《春》一样,《济南的冬天》也是一篇美的散文,说起散文,我们一定要来赏
析赏析文章生动的语言。请从文中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请从用得准确的词语或是修辞角度来赏析)
明确:用得准确的词语:
①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
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
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
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
修辞手法的使用:
①比喻:“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
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
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
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②拟人: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
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一样能说话,有感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作者却用生花妙笔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又如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拟人,不仅贴切,而且给人以美感。
(2)从美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济南的冬天也是美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将这种美景绘得如此生动呢?
明确:因为作者对对济南冬天本就怀着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罢。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933年2月
(1)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冬天?是分别通过什么事情写冬天的?
(2)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冬天是怎样的冬天?你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从原文中找出至少三个句子)
(3)为什么不说豆腐煮在锅里,而要说“养”在锅里?
(4)“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①“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②作者连用两个“等着”,这在表达上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5)作者为了突出表现文章的主旨而在选材上有精心的安排,请就此作一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