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天上的十个太阳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羿为了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历尽艰辛射下九个太阳的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全文七个自然段,脉络清晰,故事性强,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讲十个太阳怎样出现在天空,炙烤大地,人类生活十分艰难。第二部分 讲羿克服重重困难,射下了九个太阳。第三部分讲大地重现勃勃生机。课文描述羿射日前后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了羿的伟大功绩。
课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描写人间苦难的情景,通过“晒枯、烤焦、蒸干、熔化”等词语的运用,形象表现了人间的惨状。文中“九十九座高山、九十九条大河”等词语,集中体现了羿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羿射日的一连串动词运用得十分生动传神,“翻、跨、登、搭、拉”等动词,写出了羿射九日的过程,表现了羿勇敢神武的英雄形象。“嗖”“噗噗”等拟声词的运用,令故事显得更生动。
课文充满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如,太阳坐上两轮车,十个太阳轮流值日,情节离 奇。又如,“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等句子突显了羿的神力,使故事更加具有神奇色彩。选编本文,意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感受神话的神奇,同时让他们初步懂得神话中的人和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体会羿的英雄形象。画面以火红色为基调,岩石被烤得通红,海水也被映得通红,表现了十个太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深。熊熊烈火中,羿弯弓射日,几个太阳纷纷中箭坠落,突出了羿刚毅有力、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第一题要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落实。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强调默读的要求——不出声, 不指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说说自己与同桌的默读情况,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
第二题中的表格通过提示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内容,呈现故事的主要内容,旨在给学生讲故事提供辅助,要让学生在把握故事的顺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顺序把故事讲清楚。
第三题旨在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谈,如,“太阳坐上两轮车”“十个太阳轮流值日”,想象丰富神奇。又 如,“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表现出了羿充满神奇的力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在交流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根据提示,讲讲这个故事.
3. 体会十个太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能够根据提示讲讲《羿射九日》这个故事。
难点:体会十个太阳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对于一些自然现象通过想象变成了故事,代代相传,这就是神话故事。
2.板书课题,朗读。
识字“羿、射”,关注羽和身的变化。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2.朗读生字。
3.朗读词语:
羿射九日 觉得 值日 熔化 重新 人类 艰难 神箭手 神弓 滋润 繁茂 奔腾 爆裂 乱窜 炎热 炙烤 害怕 庄稼 从此 勃勃生机
4.默读课文,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内容,同时用两条斜线分段,做笔记。
填空:课文讲述的是在(),天空中同时出现了()炙烤着大地,人类(),()用()射下了(),大地重新回到了()。
完整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主要内容。
三、学习起因
1.我们讲神话故事总是喜欢用“很久很久以前……”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羿为什么要射下九日?
本来十个太阳轮流值日,可是有一天她们觉得太没意思了,就一齐刨出来了,导致人类的日子很艰难。
理解“轮流”
2.识字:觉得,区分决定、绝句;值日,区分植树。
3.想象画面: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晒枯、烤焦、蒸干、熔化。
识字:熔化,区分融化;艰,左边表示难耕种的土地,右边表示很。
4.对比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指导朗读。
四、学习经过
1.默读课文4-6自然段,思考:羿是怎样做的?
一口气射下了几个太阳。
2.圈出第四自然段羿的动作,模仿做一做,你感受到了什么?
抓住“九十九”体会他的不易,神话特色。
从动词和“嗖”感受他的英勇无畏、本领高强。
再读读这一自然的,你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英雄本色?
一下子爆裂开、到处乱窜、噗噗地掉在地上。
识字“裂”,原来是指裁剪衣服余下的布帛,现在指破裂。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3.现在只有一个太阳了,大地有什么变化?
炎热渐渐退去。
识字“炎”,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汉字吗?林、从、朋、昌、吕、多、哥、出、双、竹、羽。
识字“退”。
4.本来 羿要射下最后一个太阳,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太阳害怕躲进了大海。
识字“害”,中间是个丰。
没有了太阳,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
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庄稼,轻声。
五、学习结果
1.只有一个太阳了,大地又有了新变化。
朗读最后一句。
2.对比第三自然段,说说反义词,勃勃生机——死气沉沉,滋润——干枯,繁茂——枯萎。
识字“滋”,土地有了水分才滋润,右边也读兹。
“腾”,生活识字,有同学住在“腾龙苑”。
3.仿造分总结构的句式,说说勃勃生机的大地景象。
4.如果你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想怎样夸夸羿呢?
六、讲故事
1.之前学过哪些讲故事的方法?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故事。
朗读课后表格中的句子。
3.说说哪些地方可以讲具体?例如:如何炙烤大地?怎样射日?勃勃生机的景象等。
尝试把故事讲完整,讲具体。
个别讲故事,点评后同桌交换讲故事。
七、书写汉字
觉、害;类、炎。
观察异同,指出关键笔画。
八、作业设计:
了解中国神话故事。推荐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教学反思
神话故事的特点是情节离奇、想象大胆、描述夸张。
如何让学生在初学神话故事的时候体会这种“神话味”?就从名字开始,羿,这个字第一次出现,学生对于这样的名字充满好奇,当然也有孩子知道“尧、舜、禹”,他们都是一个字的,非常神奇。
精读课文的时候,凸显神奇,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到一种神话的趣味:十个太阳每天轮流值日;羿为了帮助人们脱离苦海,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射下九日;最后一个太阳躲进大海等,都让孩子们特别兴奋,引导学生想象、表演、朗读,一步步走进文字,走近神话故事。同时利用想象,补白文中的情节,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人类日子前后的变化。
神话故事教学也要有“语文味”,引导学生了解神话文体的特点,同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抓住羿的正面描写和对太阳的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通过前后多次对比朗读,在感知变化中感悟形象。更在本课教学重点——复述故事中,加深印象。虽然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起因、经过、结果“,但是孩子们并非一无所知,之前的教学中我曾提到过,一部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他们成为本课的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白三要素的重要作用,能帮助理清故事情节,在复述故事时不会遗漏重要内容,保证完整性。
文章很长,课后习题要求训练默读,但是我依然觉得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很重要,只是每次课上时间总是匆忙不够用,两三位孩子一读就必须过,只能依托课后的时间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