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流觞之水
朱以撒
①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
②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味道。
③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
④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不过,让今人穿上晋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毫无影踪。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皮肤一样。
⑤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
⑥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
⑦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
⑧天啊,怎么可以这样?
⑨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
⑩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得由几个兄长轮流背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的王粲,“举笔便成,无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
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
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吟诵的人群。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库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
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流觞曲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游戏,现代人效法古人,旧瓶装新酒,别具风雅。
B.第⑥段写花瓣顺着曲水漂流,创设了春光灿烂的美景,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诗情。
C.现代人胸无点墨,不具有即兴赋诗的诗才,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觞吟咏。
D.兰亭雅集,王羲之并不牵挂儿子是否成诗;王献之虽未成诗,却也并不因此事先准备。
E.无论形式上怎样刻意的模仿,现代人再也无法还原古代的情境,回归古人的情怀。
2、在第⑤段中,作者将不同于魏晋文人的今人情怀比喻为“笔调凌乱的草书”,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凌乱”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3、“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⑦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在第⑩段中,作者认为“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名士风度”是怎样的?联系现实生活,你又如何看待“名士风度”?
5、文章题目《流觞之水》,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骑桶者【注】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一一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成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因缺煤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冬天。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去借煤之前做了各种设想和准备,认为一定会借到煤,说明“我”是一个心思缜密、信心满满、乐观阳光的社会底层小人物。
B.“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用被动句表现出我的骑行状态,与我不能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任人宰割的生活处境一致。
C.小说用“轻”来化解“重”,“飞翔”本是一种很轻灵的举动,但在这里却成了让人心酸的事件,因为它的目的是去“借煤”。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暗示主人公理想的彻底破灭,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冷峻的幽默色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对“我”生活环境的描写,交代了人物出场的背景,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奠定了文章沉重的基调。
B.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在借煤时所遭遇的残酷打击。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既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也便于读者走进骑桶者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D.《骑桶者》和《变形记》都具有荒诞性和隐喻意味,曲折再现了客观生活,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8、“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到了“我”,但是她却说什么也没看到,这是小说产生多元化解读的生发点。“看到”和“没看到”都有迹可循,请结合文本分别寻找依据。
9、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从文本中,你能看到卡夫卡反映了现代人的哪些困境?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哮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接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游游绕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游游绕,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游游绕,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独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画相应位置。
东西A跳B梁C不辟D高下E中于机辟F死G于罔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与“其实百倍”(《六国论》)两句中的“实”意义不相同。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与“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游游跳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此药另有更大的价值。
B.狸胜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牦牛很庞大,但连只老鼠都捕不到,而庄子仍然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4、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体弱多病,官务清闲。
15、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尾联中“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
D.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16、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了六国的经验教训后,希望统治者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交流环境,说:“________,________”。
(3)学校组织秋季研学活动,你登上黄鹤楼,看到千里奔流的长江和对岸的群峰,不禁吟咏出《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1978年,动荡方平,华夏大地①________________之际,彭桓武出任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上任之时,他就和所里的研究人员约定,废除所长“终身制”,他只当两年就“下台”。两年期满,彭桓武提出辞呈,非但不再连任,还明确表示:“自彭桓武始,不设名誉所长。”
1984年,仍在九所工作的同事以彭桓武为首的科学家的名义申报并获得“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一等奖。按国家规定,奖状是每位得奖人一份,奖章由第一作者保存。当人们把奖章给彭桓武送去时,他却断然谢绝,坚称全部功劳都是集体的。经过大家的再三劝说,他终于答应“奖章我收下了”,但②________________的是,他接着说:“奖章是我的了,我把它送给九所。”他随即找来一张纸,提笔写下“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他总是不断地开辟新的方向,③________________地为国家谋福祉,而当新事业后继有人时,他.总是悄然引退。在彭桓武眼中,永远都没有个人名利,只有国家与集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对联除了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悬疑题材影视作品兴起由来已久。巧妙的情节设置,鲜明的人物性格,精彩的推理过程,这些都是悬疑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不过随着市场上悬疑剧数量不断增加,( )。
尽管当下的悬疑剧囊括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元素,①_______。《对决》中群像式的刻画让反派角色的心理被充分剖析,从原生家庭给个人成长带来的影响,到善恶挣扎之间展现出的人性复杂的一面,都深刻反映着值得思考的社会现实,体现出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同时,悬疑剧在情节设置和拍摄手法上都重视现实性。②_______,还是运用拍摄手法呈现的画面实感,包括对剧中涉及细节的处理还原,都让观众在沉浸式观剧之余联想到自身的现实生活。除了反映现实、观照现实,③_______《对决》中为了还原警方办案的真实工作场景和获态,团队在前期对县级和地级公安局进行了实地调研,从搭建布局到内部人员构成都力求真实,以此来向刑侦战线上的基层工作者致敬。深层次挖掘现实价值,对平凡现实的呈现让剧集所传递的价值不只停留在艺术层面,更引起了社会对一个职业乃至行业的兴趣与关注,让更多在不同岗位上付出和奉献的人被大众了解和尊重。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剧情模式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B.逐渐显现剧情模式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
C.逐渐把剧情模式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显现
D.在剧情模式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上逐渐显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他们都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认真体会他们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班会演讲稿。
参考答案
1、答案:AC
解析:A.“别具风雅”,原文是说“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可见失去了魏晋名士的风雅。C.“现代人胸无点墨……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觞吟咏”曲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生活要率性自然,不可矫饰。
2、答案:①人们觞咏时装扮上的不伦不类和行为上的矫揉造作,失去了率真随性、自在自然的名士风度。②觞咏的环境皆是人工仿制的古时旧景,虽“精致”“温顺”,却失去了自然而然的野趣本性。
解析:“凌乱”的表现主要在第③、④、 段:“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3、答案: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突出了作者对失去“率真”、预做诗歌来觞咏的震惊和慨叹。
解析:“天啊,怎么可以这样”独立成段,在内容上,自然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这是一个抒情句,结合上文“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可知,突出作者对这种伪作行为的震惊和强烈的感叹,表达作者对失去率真、自然的游戏的鄙弃。
4、答案:名士风度:率真随性(自在自然):富有才情。
解析:本题要求解说作者心目中的“名士风度”,抓住文中关键句“真情是雅集的基础”“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据此概括即可。第2问,“你又如何看待‘名士风度””,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作品的内涵而凭空想象。如“随性”“自然”“才情”等。
5、答案:(1)流觞之水指的是作者在兰亭参加的亲水游戏。(2)只有流觞之水“还是旧日模样”表现出晋人如水般自然的名士风度。(3)表达了作者对率真性情的呼唤和对“矫饰”文风的批判。
解析:“流觞之水”表层含义指的是作者在兰亭参加的亲水游戏;深层含义要结合“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等来理解即可。
6、答案:A
解析:A.“信心满满、乐观阳光”错,文中“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这回前去,……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可见不是“信心满满”;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恰恰反映了“我”自卑、惶恐、害怕失败。故选A。
7、答案:D
解析:D.“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错,体现的是“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故选D。
8、答案:(1)看到了:①第12段,煤店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②第13段,煤店老板娘一遍遍地强调“什么也没有”,欲盖弥彰,表明“她”已经看到了“我”。③第14段,“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说明“她”已经看到了“我”。(2)没有看到:①第2段,“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第12段,老板娘上来后,没有抬头看,所以她可能没有看到“我”。②第12段,“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老板娘可能没有听到“我”的喊话,也没看到“我”;③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想抖掉围裙上的东西,并不一定看到了“我”。
解析:“我”认为煤店老板娘看到了“我”,即从“我”的角度,写“我”的感受,从文中找出相关照应的情节即可。如:第12段,煤店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第13段,“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煤店老板娘一遍遍地强调“什么也没有”,其实表明“她”已经看到了“我”。她却说什么也没看到,即从煤店老板娘的角度去感知,从文中找出相关照应的情节即可。如:第2段,“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她可能没有看到;第12段,老板娘上来后,“‘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她只是回应煤店老板的问话,没有抬头看,所以她可能没有看到“我”。第12段,“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因为声音混乱,老板娘可能没有听到“我”的喊话,也没看到“我”。③“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想抖掉围裙上的东西,并不一定看到了“我”。
9、答案:①贫富差距大的困境。“我”快要被活活冻死,而煤店老板却“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②人与人沟通的困境。为了赊煤,“我”想出种种借口,做了充足准备,但最终还是没能与煤店老板进行对话说明情况。③精神的困境。本文表面写物质能量(煤)的匮乏,实则以此象征个人精神能量(人生信仰)的匮乏,“骑桶者”正是一个贫乏的绝望者。
解析:联系注释“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文“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体现了贫富差距大的困境。结合“‘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我什么也没有听见”“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可知,为了赊煤,“我”想出种种借口,做了充足准备,但最终还是没能与煤店老板进行对话说明情况,体现了人与人沟通的困境。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人物形象,但“我”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而“我”借煤事件本身更是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现实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底层百姓迫于生存,抛弃尊严,“骑桶者”正是一个贫乏的绝望者的形象。本文表面写物质能量(煤)的匮乏,实则以此象征个人精神能量(人生信仰)的匮乏,体悟到主人公自嘲式的无奈和深沉的悲哀,体现精神的困境。
10、答案:CEF
解析:原文标点: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11、答案:C
解析:两者意思不同,前者理解为“实在”,后者理解为“顽固”。
12、答案:B
解析:“而庄子仍然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错误,庄子只说物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13、答案:(1)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2)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解析:
14、答案:①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②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解析:
15、答案:C
解析:C.“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气未消不想起床,只看到秋雨把霜叶打落得到处都是。“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寒冷”,同时从自然想到社会,更有对冷酷现实的失望,以及看清现实后清静淡泊的心境。故选C。
16、答案:本诗描绘了一个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细节描写(动作、心理描写等)①“卧迟”“灯灭后”,才能赏听窗外的沥沥雨声,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体现他心无顾虑,具有闲淡的情怀;②老翁“晓晴寒未起”,对“霜叶满阶红”漫不经心,突出老翁心境清静淡泊;③“香添暖被笼”,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却还要“霜叶满阶红”,打算继续躺着,突出了体衰而又闲散的形象。
解析:首联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带着阵阵寒意,只有我一个老头安宁自在的在家。“安闲”一词点出了老翁的形象特点。颔联的意思是:熄灯之后迟迟才躺下睡觉,在秋雨声中渐渐进入梦乡。”,“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颈联的意思是: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尾联的意思是: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气未消不想起床,只看到秋雨把霜叶打落得到处都是。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
17、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解析:
18、答案:①百废待兴(百废待举、百端待举);②出人意料(出人意表、出乎意料、意料之外);③殚精竭虑(千方百计、呕心沥血、殚思极虑)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动荡方平”以及后文“……之标”,可知此处应填“百废待兴”。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第②处,前后文构成转折,前文说奖章收下,后文却说送给九所,所以此处应填“出人意料”。出人意料: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第③处,前文说“不断地开辟新的方向”,后文说“为国家谋福祉”,“谋”有谋划的意思,需要费心思地思考,所以此处应填“殚精竭虑”。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19、答案:①仍在九所工作的同事获得了一等奖,②这个奖是以彭桓武为首的科学家的名义申报的,③是“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奖。
解析:首先提取这个长句的主干,即“仍在九所工作的同事获得了一等奖”,接着把“以彭桓武为首的科学家的名义”这个状语和“‘原子弹、氢弹研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自然科学”分别抽取出来单独成句。
20、答案:使用了反复。将“集体”和“日新”反复,强调团队协作和不断开拓创新的重要性。或使用了叠词。“集集”和“日日”运用叠词手法,更加突出团队协作和不断开拓创新的重要性,还具整齐和谐的音韵美。
解析: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画横线的句子“集体”和“日新”的反复,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叠词,是词语重复使用的修辞手法。它的作用很多,“集集”和“日日”的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21、答案:A
解析:B项与前文“悬疑剧数量不断增加”这一主谓结构不符,且“数量”与“问题”不搭配;CD两项“把剧情模式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和“在剧情模式化、人物脸谱化等问题上”是介宾结构,做“显现”的状语,造成暗中更换主语。故选:A。
22、答案:①但无一例外走的是现实主义道路;②无论是情节设置上的逻辑真实性;③悬疑剧也在尝试挖掘现实价值。
解析:①处,结合对《对决》的分析及“社会现实”“体现出现实主义创作特点”可知该处应填写“但无一例外走的是现实主义道路”。②处结合上下文“在情节设置和拍摄手法上都重视现实性”和“还是运用拍摄手法发现的画面实感”可以推知该处是从情节设置的角度分析,应填写“无论是情节设置上的逻辑真实性”。③处,前句“除了反映现实、观照现实”,说的是悬疑剧另外的尝试,结合下文对《对决》的分析与“深层次挖掘现实价值”可以推知该处应填写“悬疑剧也在尝试挖掘现实价值”。
23、答案:
我们的使命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
悠悠古国,千载华夏。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辉煌的成就昂立于世界之林。而这,是由无数辈青年人勇担责任和使命、共同努力奋斗出来的。
身担重责,洒下汗水,璀璨背后几人知?还记得中国“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的那一幕吗?它在祖国希望的田野留下了太空的美丽印记。这是千百航天员、万千工作者不负心中使命、国家期许,日夜辛劳换得的回报。“精准扶贫”取得重大成就,为世界脱贫贡献中国力量,这是扶贫干部不惧险阻,只为无愧于肩上责任,无愧于人民、国家而顽强拼搏的成果。无论是荒凉偏僻的陇西荒原,还是落后困乏的大山深处,抑或是破败不堪的草屋陋室,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在奔小康的路上,不允许一个人掉队”是他们的庄严承诺,也是他们神圣的使命。
灾祸面前,不负使命和责任,艰辛付出终长青!“非典”爆发,美丽护士长叶欣坚持战斗在护理病人的第一线,最终牺牲在病床前,用生命诠释“白衣天使”的使命;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时赶赴灾区,全力救助受困群众,成为人民心中的中流砥柱。“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他们勇敢担起医者“仁心济世”、军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砥砺前行,换来了我们的静好岁月。
在中国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祖辈们用无数鲜血换来了国家的独立,父辈们用泪水和汗水成就了祖国如今的辉煌,而现在,中国复兴繁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怎可受时代发展滋生的“佛系青年”等负能量的侵蚀而消极堕落,辜负他们的血泪付出和殷切期望?
再过若干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可以松懈、自满,层出不穷的“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摩擦”等不断提醒我们,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不乏巨大的挑战,而它们,需要由我们勇担使命和责任去面对、去战胜。
愿我们共同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神圣使命,让祖国得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横绝四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命题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指出,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视死如归。第二句话对两个人的选择做出了评价: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材料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材料的主旨,提出了个人抱负与时代使命这个话题。可见,题目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应该如何将个人的人生选择、理想抱负与时代使命、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材料中,马克思和林觉民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在先觉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向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走出小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以巨人似的眼光和胸襟,以天下为己任,勇挑时代重任,做出了最具格局的人生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应只为小我而活,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之中,融入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得到高尚的快乐。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时移事易,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做维护人民利益的忠实践行者。文体是演讲稿,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开篇语、正文、结束语。考生可以在演讲稿中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使命,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演讲稿,层次要清晰,主旨要鲜明。参考立意:1.新时代需要新的使命。2.为国家谋复兴是我们的历史使命。3.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