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吉林市“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00:59:18

文档简介

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ABDDB BDADA BACAB 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2分)
(1)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6分)
(2)血战湘江,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4分)
(3)日本利用国共十年对峙的机会,发动了对华侵略战争(1931年侵占东北,1932年进攻上海,1935年策动华北事变);共产党提出北上抗日的主张,在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仍立志抵御强敌,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维护了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2分)
18.【答案】(14分)
(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分)
(2)历史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说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6分)
(3)具体含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历史意义:“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6分)
19.【答案】(14分)
(1)趋势:南方户口占全国户口比例显著增加并逐渐超过北方,形成南多北少格局。(4分)
原因: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4分,任答 2点即可)
(2)认识: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进步 ,导致科举取士南北失衡。(2分)南北分卷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取士的相对公平程度,有利于缓和南北矛盾;但也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竞争。(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答案】(12分)
(1)具体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2分)
意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也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4分)
(2)变化:由前期的三省制转变为中后期的中书门下体制。(2分)
说明:宋代时期,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对相权实行分割: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了参知政事为副相,这使得宰相的权力细化(政务官化)。宋代宰相职权分化的做法借鉴了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体制的模式,使宰相职权逐渐具体政务化,通过分权达到了集权,强化了中央集权。(4分)吉林省“BEST 合作体”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问答题两部分,共 20 题,共 100 分,共 3 页。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16 道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 分)
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 26%、县吏的 40%,县卒的
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
A . 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 B . 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
C .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D .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
下图为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境节度使分布图。这体现出该时期( )
A . 民族政策开明 B. 边地防务强化 C . 社会矛盾尖锐 D. 藩镇割据严重
曹魏建立不久,就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这 可用于说明( )
A . 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 B . 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
C . 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 . 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
贞观十二年(638 年)七月,针对景教等外来宗教,唐太宗下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 随方设教,密济众生。”这反映出唐朝( )
A . 儒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B . 胡汉民族差别淡化
C . 三教合一趋势得到认可 D . 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明史·刘一燝传》记载“(宦官刘朝、田诏等盗内府秘藏被抓)诸奄乃厚贿忠贤为地,而上疏辨冤。帝果免朝、诏死,下其疏法司。一燝执奏:诏等议诛久,无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帝不得已,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这表明( )
A . 宦官专权名存实亡 B . 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
C . 朝廷政治风气败坏 D . 内阁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边疆的举措,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始派驻驻藏大臣 ②在台湾设府
③彻底击败准格尔部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 .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②③①
下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清代( )
A . 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B . 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C . 经济发展陷于停滞 D . 社会危机逐渐凸显
表 2 为 1842—1844 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借助这些条约,列强( )
表 2
1842 年 中英《南京条约》
1843 年 中英《虎门条约》
1844 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浦条约》
A . 打开了中国大门 B . 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 . 掀起了瓜分狂潮 D . 获得了在华驻扎军队权
严复认为洋务运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虽“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实收其效”,其根本原因是“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 据此可知,严复旨在( )
A . 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B . 进行政治变革以求救亡图存
C . 指出洋务运动阻碍中国近代化 D . 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与下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 )
A .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半封的深渊
B .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C . 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半殖民色彩
D .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1905 年 8 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正式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同时要求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慈禧此举旨在( )
抵御欧美列强侵略
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遏制国内民主革命
加快推进政治变革
12.19 世纪末,三位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其共同原因是( )
A .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 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C .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D .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3.1937 年初,国民党要员潘公展写了《统一与和平》一文,该文说:国民党的“统一”不同于中共的“联合”。他说:“无论怎样联合,内部的单位仍存在。所谓统一,是把原有的单位经 过统一运动之后融化为一个整个的单位。”这一观点反映了国民党( )
A . 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 组织力量反击日本的全面侵华
C . 借统一名义打击中国共产党 D . 反对中共组建联合政府的主张
14.1944 年 12 月 31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有非以共党主政则不能抗战之谬见,因之无论军事外交在华人员,在言论宣传上与物质行动上,皆一致协助共匪,以推倒 我国民政府为其惟一目的。”据此可知,当时( )
A . 敌后抗战得到国际认可 B . 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C . 国民政府丧失统治基础 D . 美国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
“百万大军勇,蒋敌难阻攻。长江天堑梦,今夜彻底崩。”诗中描写的战役发生之后,人民解放军解放了( )
A . 北平 B. 南京 C . 天津 D. 沈阳
张历历在《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中说“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为此,新中国( )
A . 召开一届人大 实施“大跃进”
B . 统一全国财经 参加日内瓦会议
C . 实施一五计划 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 . 完成三大改造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Ⅱ卷 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 年 10 月 21 日)
请回答:
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为什么要长征?(6 分)
试举两例说明“伟大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4 分)
为什么说“伟大长征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2 分)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14 分)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就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浙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一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2 分)
材料二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红色歌谣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近代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中,先后经历了从“走日本 人的路”,到“走美国人的路”,再到“走俄国人的路”,最后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历程。
这段红色歌谣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走出 自己的路的?请简要说明。(6 分)
材料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我们坚信,只要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共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说出“一国两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你认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历史意义?(6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5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5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 55 人,北卷取 35 人,中卷取 10 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6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