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生物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三生物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1-08 20:3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余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月考三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4分)
1.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将标有Y、y、R、r的4种卡片,按要求装入分别标记为“雌1(装有Y和y)、雌2(装有R和r)、雄1(装有Y和y)、雄2(装有R和r)”的4个信封内,然后从这4个信封内各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后再放回原信封并打乱,重复多次。下列关于该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只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组合可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
B.雌1或雄1信封中的Y和y的卡片数可以不相等
C.该实验可模拟子代基因型,记录的组合类型共有16种
D.该实验可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二)中的F1自交产生的F2
2.下列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1高茎自交出现了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属于假说内容
C.测交实验结果出现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实验验证
D.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结果能直接体现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
培养温度 基因型 翅型
25℃ AA、Aa 长翅
aa 残翅
35℃ AA、Aa、aa 残翅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受等位基因A、a控制,也受温度影响,翅型与基因型及培养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现有一只在35℃下培养的残翅果蝇(甲),下列杂交组合及培养条件能用于判断其基因型的是(  )
A.甲×AA,置于25℃下培养
B.甲×aa,置于25℃下培养
C.甲×AA,置于35℃下培养
D.甲×aa,置于35℃下培养
4.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
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
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
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
5.番茄的抗青枯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青枯病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使番茄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bb无影响。现有两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R/r、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F 中弱抗病番茄的基因型有2种,均为杂合子
C.若F 某抗病番茄自交子代出现易感病番茄,则其基因型为bbRr
D.让F 中某株杂合易感病番茄自交,子代出现易感病番茄的概率为1/4
6.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该昆虫幼虫的正常体壁(D)对油质体壁(d)为显性。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F1中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正常体壁:油质体壁=1∶1。已知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D和基因d的根本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B.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C.雄性亲本为杂合子,F1中部分雌性个体不能产生雄性后代
D.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3∶1
7.如图为某DNA部分结构示意图,已知该DNA分子含有m个碱基对,其中碱基C所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为n。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的每个碱基都可与两个磷酸基团形成磷酸二酯键
B.该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有4m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C.该DNA分子中含氢键数m+2n个,碱基A+G占碱基总数的1/2
D.若该DNA分子进行连续两次复制,需消耗游离的脱氧核苷酸6m个
8.带状疱疹是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致,VZV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双链DNA病毒。阿昔洛韦是治疗带状疱疹的一种常用药物,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中心法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VZV相关的信息传递存在图中的①②③⑤过程
B.⑤过程存在U—A、C—G、A—T、G—C 4种碱基配对方式
C.阿昔洛韦主要通过影响图中的②过程来抑制VZV的增殖
D.在①过程中,DNA聚合酶能将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
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所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概率
B.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会患病
C.羊水检查可以预防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
D.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10.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如果图c表示体细胞,则图c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如果图d代表的生物由卵细胞发育而成,则该生物一定是单倍体
11.番茄(2N=24)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6号染色体有3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3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2条配对联会,另1条染色体不能配对随机移向细胞一极,细胞中其余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正常。下列关于三体番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中,移向细胞一极的两条6号染色体是发生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B.该三体番茄植株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该三体番茄植株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会出现50条染色体
D.该三体番茄植株与正常番茄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三体番茄的概率为1/2
12.结肠癌发生的病程中开始的突变仅在肠壁形成多个良性的肿瘤(息肉),进一步突变才发展为癌(如图)。请据图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DNA去甲基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B.DCC 抑癌基因突变后,基因结构没发生改变
C.癌变是一系列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致癌突变的积累
D.晚期肿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大量减少易扩散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某动物的耳型有折耳和立耳两种表型,现欲研究该动物耳型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让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
实验二:让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3:1。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的立耳性状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B.实验一F2中折耳个体基因型有5种,且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
C.若实验一F1与立耳个体杂交,则子代基因型及表型均与实验二的F2相同
D.若实验二F2中的折耳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中立耳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9
14.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为 Aabb×aaBb,后代四种表型比为1:1:1:1,说明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人类遗传病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其中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紫花植株(Aa)自交出现紫花和白花是性状分离现象,这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
D.有性生殖后代具有多样性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其父母双亲各提供一半的遗传物质
15.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摩尔根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孟德尔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测交的实验基础上
B.摩尔根做出的假设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C.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之比接近1:2:1
D.摩尔根让F1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由此判断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16.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并设计实验证明了该假说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不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A.① B.② C.③ D.④
三、综合题(共60分)
17.图1曲线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图2是某家族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请分析回答:
(1)从图1可知 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2)唐氏综合征属于 遗传病。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尝试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一般选取图1中的 遗传病进行调查。
(4)图2中乙病的致病基因在 染色体上,是 性遗传。
(5)图2中Ⅲ8个体的基因型是 ;若在人群100个人中有1个患甲病,现Ⅲ8与人群中正常的男性结婚,生出患甲病孩子概率为 。
(6)Ⅱ5和Ⅱ6再生一个小孩两病都患的概率为 。
18.某植物茎的紫色对绿色为显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等位基因B/b控制。以紫色高茎植株为亲本,自交产生的F1中紫色高茎: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5:3:3:1。请回答:
(1)以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 对同源染色体上。
(2)F1中紫色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 ,其中杂合子占 。
(3)①分析F1表型比例异常的原因,某同学提出三种假设:
假设一:基因型为 和AaBB的两种受精卵或个体致死;
假设二: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
假设三: 。
②请设计杂交实验对相关假设进行探究:
实验思路:选择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与F1中的绿色矮茎植株进行正交、反交实验,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
部分实验结果分析:若正交实验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为父本,子代中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 ;反交实验得到的子代中出现 种表型,则假设二正确。
1.D【详解】A、分别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一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雌1和雄1存在一对等位基因,模拟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B、雌1或雄1信封中的卡片模拟的是配子的种类和数量,所以Y和y的卡片数必须相等,B错误;C、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模拟子代基因型,记录的卡片组合类型有9种,C错误;D、从每个信封中抽取一张卡片,模拟的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将同一性别的不同信封中的卡片组合,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将来自不同性别的卡片继续组合模拟的是受精作用,所以上述结果可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F1自交产生的F2,D正确。故选D。
2.C【详解】A、F1高茎自交出现了性状分离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B、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也不知道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C、测交实验结果出现两种表型比例为1∶1,属于实验验证,C正确;D、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结果间接体现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故选C。
3.B【详解】欲判断该果蝇的基因型,应至于25℃条件下培养,用测交方式进行验证,即甲×aa,若子代只有长翅,说明甲为AA;若子代长翅:残翅=1:1,则说明甲为Aa;若子代只有残翅,则说明甲为aa,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A【详解】A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有六种交配情况:A1A1与A2A2或者A2a交配,后代全是全抗植株;A1A2与A2A2或者A2a交配,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2交配,后代全抗:抗性=1:1;A1a与A2a交配,后代全抗:抗性:易感=2:1:1。A错误,D正确;B、抗性植株A2A2或者A2a与易感植株aa交配,后代全为抗性,或者为抗性:易感=1:1,B正确C、全抗与易感植株交,若如果是A1A1与aa,后代全为全抗,若是A1A2与a,后代为全抗:抗性=1:1,若是A1a与aa,后代为全抗:易感=1:1,C正确。故选A。
5.D【详解】A、抗病番茄的基因型是bbR_,弱抗病番茄的基因型是BbR_,易感病番茄的基因型是BBR_、B_rr、bbrr。F 中抗病:弱抗病:易感病=3:6:7,是9:3:3:1的变式,因此基因R/r、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F 中弱抗病番茄(BbRR、BbRr)均为杂合子,B正确;C、抗病番茄(bbRR、bbRr)自交,后代出现了易感病番茄,说明其基因型是bbRr,C正确;D、F 中某株杂合易感病番茄(BBRr、Bbrr)自交,子代出现易感病番茄(BBR_、B_rr、bbrr)的概率为1,D错误。故选D。
6.D【详解】A、基因D和基因d属于等位基因,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B、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F1中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正常体壁∶油质体壁=1∶1,说明基因 D/d 位于 Z 染色体上,W 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B正确;C、正常体壁(D)对油质体壁(d)为显性,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F1中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正常体壁∶油质体壁=1∶1,因此亲本正常体壁雌性与正常体壁雄性的基因型为ZDW、ZDZd,雄性亲本为杂合子,由于 d 基因使卵细胞致死,F1中ZdW只能产生雌性后代,C正确;D、F1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dW∶ZDW=1∶1,由于基因d使卵细胞致死,所以群体中卵细胞的基因型和比例为ZD∶W=1∶2,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2∶1,D错误。故选D。
7.D【详解】A、DNA分子中含氮碱基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不与磷酸直接相连,A错误;B、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故该DNA分子中有特定的碱基比例,只有一种碱基对的排列方式,B错误;C、已知该DNA分子含有m个碱基对,其中碱基C所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为n,则C=G=2mn,A=T=(2m-2×2mn)÷2=m-2mn,由于A和T之间是两个氢键,G和C之间为三个氢键,因此该DNA分子中含氢键数为:2mn×3+(m-2mn)×2=2m+2mn个,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是碱基总数的一半,即碱基A+G占碱基总数的1/2,C错误;D、若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形成4个DNA,相当于增加了三个DNA,故需消耗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3×2m=6m个,D正确。故选D。
8.B【详解】A、VZV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双链DNA病毒,不会发生⑤逆转录过程,A错误;B、⑤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成DNA的过程,RNA中存在U、C、A、G碱基,与其配对的DNA中的碱基分别为A、G、T、C,即U—A、C—G、A—T、G—C4种碱基配对方式,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阿昔洛韦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故其主要通过影响图中的①DNA复制过程来抑制VZV的增殖,C错误;D、在①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能将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D错误。故选B。
9.D【详解】A、禁止近亲结婚可以降低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B、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病,如隐性基因携带者是正常的,B错误;C、羊水检查项目包括细胞培养、性染色体鉴定、染色体核型分析、羊水甲胎蛋白测定、羊水生化检查等,因此可确认胎儿的性别和有无21三体综合征,但不能预防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D、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故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正确。故选D。
10.D【详解】A、a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b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出现了3次,有3个染色体组,A错误;B、b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出现了3次,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三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错误;C、c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出现了2次,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C错误;D、d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出现了1次,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D正确。故选D。
11.A【详解】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联会的两条6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另一条6号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A错误;B、三体番茄只是6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体细胞中仍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C、该三体番茄植株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会出现50条染色体,C正确;D、该三体番茄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含有2条6号染色体和含有1条6号染色体的配子的比例均为1/2,因此其与正常番茄植株杂交,形成三体番茄的概率为1/2,D正确。故选A。
12.B【详解】A、DNA去甲基化不会改变碱基的序列,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A正确;B、DCC 抑癌基因突变后,基因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基因结构也发生改变,B错误;C、由图可知,癌变过程是一系列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突变的逐步积累,C正确;D、癌变的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正确。故选B。
13.ABC【详解】A、由实验一纯合的折耳与立耳个体杂交,F1都为折耳,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为9∶3∶1∶1的变式可推知折耳与立耳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假设用A/a,B/b表示)控制的,且立耳性状是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A错误;B、实验一亲本为折耳(AABB)、立耳(aabb),F1为折耳(AaBb),其自由交配所得F2表型及比例为折耳:立耳=15:1,其中基因为aabb的个体为立耳,其余基因型个体均为折耳,故F2中折耳个体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5,B错误;C、若让实验一F1(AaBb)与立耳个体(aabb)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表型为折耳:立耳=3:1,表型与实验二F2相同,但基因型不完全相同,实验二亲本为折耳(AAbb或aaBB)、立耳(aabb),F1为立耳(Aabb或aaBb),F1自由交配,所得F2基因型及占比为1/4AAbb、1/2Aabb、1/4aabb或1/4aaBB、1/2aaBb、1/4aabb,C错误;D、实验二F2中的折耳个体(1/3AAbb、2/3Aabb或1/3aaBB、2/3aaBb)自由交配,可用配子法求解:假定折耳个体是1/3AAbb、2/3Aabb,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是2/3Ab,1/3ab,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立耳aabb=1/3×1/3=1/9,故子代的立耳个体所占比例为1/9,D正确。故选ABC。
14.ABD【详解】A、亲本为 Aabb×aaBb,后代四种表型比为1:1:1:1,这两对基因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都会出现相同的结果,A 错误;B、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不一定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只是多了一条染色体,没有致病基因,B错误;C、紫花植株(Aa)杂合子自交出现紫花和白花两种不同的性状为性状分离现象,性状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a这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随即结合造成的,C正确;D、有性生殖后代其父母双亲各提供一半的核遗传物质,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D错误。故选ABD。
15.AC【详解】A、孟德尔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实验基础上,A错误;B、摩尔根所做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子二代中,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中,于是做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设,B正确;C、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比例为1:1,C错误;D、摩尔根让F1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红眼既有雌果蝇又有雄果蝇,但白眼全部是雄性,由此判断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AC。
16.ACD【详解】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
②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②错误;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③正确;④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作伴性遗传,④正确。
综上所述,ACD正确。故选ACD。
17.(1)多基因遗传病
(2)染色体(数目)异常
(3)单基因
(4) X 隐
(5) aaXBXB或aaXBXb 1/11
(6)1/16
【详解】(1)观察图1发现多基因遗传病在成年人中发病风险显著增加,且随着成年人年龄增加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2)唐氏综合征又叫21 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变异)遗传病。
(3)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选取图1中的单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家系进行调查。
(4)据图2分析,II3和II4均没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5和II6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两种遗传病,其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5)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II3和II4均没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说明II3和II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II3和II4均不患乙病,但II4的母亲患乙病,则Ⅱ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Ⅱ4基因型为XBXb。故II3为AaXBY,Ⅱ4基因型为AaXBXb,Ⅲ8患甲病,其基因型可能为aaXBXB或aaXBXb,若在人群100个人中有1个患甲病,即aa=1/100,a=1/10,A=9/10,正常人群中AA=81/99,Aa=18/99,AA∶Aa=9∶2,故Ⅲ8(aa)与人群中正常的男性(9/11AA、2/11Aa)结婚,生出患甲病孩子概率=2/11×1/2=1/11。
(6)由题意分析,Ⅲ9患甲病但双亲没患甲病,说明双亲均为Aa。Ⅲ10患乙病但母亲没患乙病,说明母亲为乙病的携带者,即Ⅱ5基因型为AaXBXb,Ⅱ6基因型为AaXBY,再生一个小孩两病都患的概率为1/4×1/4=1/16。
18.(1)两/二/2
(2) AAbb和Aabb 2/3/三分之二
(3) AABb 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致死; 1:1:1 4/四
【详解】(1)自交产生的F1中紫色高茎: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5:3:3:1,该比例是9:3:3:1的变式,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F1的结果可知,紫色高茎的基因型为AaBb,紫色对绿色为显性,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则F1中紫色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且AAbb:Aabb=1:2,其中杂合子占2/3。
(3)在F1中,紫色高茎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理论上为:AABB:AABb:AaBB:AaBb=1:2:2:4,在实际中少了4份,若是两种受精卵或者个体致死,则基因型应该是AABb、AaBB。
根据假设二可知,假设三应该是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致死。
若假设二是正确的,说明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亲本紫色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作父本时可以产生三种配子Ab、aB、ab,比例为1:1:1,绿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正交实验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为父本,子代中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1:1:1;反交实验中,AaBb作母本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当的配子,则反交得到的子代中有4种表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