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一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月月考
生 物 试 卷
本试卷共2张,8页,三大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请注意书写认真规范,年级将对潦草、大量涂改、大量空白等问题卷整改落实。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 新型冠状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属于 RNA 病毒,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没有细胞结构 B. 能在通用培养基上生长
C. 遗传物质是 RNA D. 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
2.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采用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
B.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
C. 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D.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 下图甲、乙为显微镜下的物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装片标本
B. 甲、乙分别为在高倍镜和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
C. 若乙中物像不够清晰,应转动粗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D. 不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圈,甲的视野比乙亮
4. 某科研小组研究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油菜种子匀浆后检测,下列有关检测结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取样时间 检测试剂 检测结果
A 第10天 斐林试剂 砖红色
B 第20天 苏丹Ⅲ染液 红色
C 第30天 苏丹Ⅳ染液 橘黄色
D 第40天 碘液 蓝色
A. A B. B C. C D. D
5. 下面是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是氨基酸的连接方式复杂多样
B. 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均含有d
C. a中只有磷脂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D. e和DNA只有组成成分上的区别
6. 对于细胞精妙的结构,细胞生物学家翟中和院士在著作中说“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生理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膜系统是细胞中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包括叶绿体的基粒的类囊体薄膜
B.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C. 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及细胞膜等细胞器参与
D. 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嵴,增大了酶的附着面积
7. 如图是蒲公英某种细胞器的电镜照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电镜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B. 该细胞器是绿色植物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结构③中的DNA不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
D. 在蒲公英的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都有该细胞器
8. 科学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内部的“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能量主要由叶绿体提供
B. “分子垃圾袋”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属于生物膜系统
C.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其具有双层膜结构
D. 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9. 下图表示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的结构,下列有关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具有2层磷脂分子,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②是大分子物质自由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C. 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③中
D. 在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④会发生形态改变
10. 下列有关细胞中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空间结构的差异是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 蓝细菌细胞内含两种核酸,经初步水解后产生8种核苷酸
C. 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D. 植物脂肪大多含饱和脂肪酸,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11. 下列关于科学研究及其运用的科学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各种细胞器
B.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有氧组是对照组
D. 细胞膜的结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12. 用2mol·L-1的乙二醇溶液和2mol·L-1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体积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不可能是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B.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C.BC段表明该细胞开始因失水过多而逐渐死亡
D.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乙二醇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13.下图为与酶相关的两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反映出酶可为反应提供活化能以促进反应进行
B.若将图甲中酶更换为无机催化剂,则曲线峰值大于b
C.若图乙中X轴为pH,Y轴为酶促反应速率,其他条件不变,则对应的曲线为abc
D.若图乙中X轴为底物浓度,Y轴为酶促反应速率,其他条件不变,则对应的曲线为abd
14. 生物大分子多为多聚体,由许多单体聚合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固醇的单体是胆固醇
B. DNA和RNA的单体不同
C. DNA水解成核糖核苷酸的过程需要水的参与
D. 淀粉的单体是麦芽糖,麦芽糖的单体是葡萄糖
15. 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易穿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戈特等发现单层脂质分子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有两层
C. 丹尼利等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可能含有蛋白质
D. 罗伯特森用高倍镜观察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推测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
16.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各种代谢在细胞内进行,不同的细胞基本结构相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履虫、衣藻、细菌共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 大肠杆菌细胞中含有5种含氮碱基,酵母菌细胞中含有5种核苷酸
C. 红藻细胞中ATP的合成可以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内膜上进行
D. 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合成过程中,放射性标记物出现最晚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17.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最初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罗伯特森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18. 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还原剂
B. 硝化细菌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C. 无氧呼吸两个阶段都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
D. 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19. 对“ATPADP+Pi+能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存在着能量释放和储存
B. 反应向左进行和向右进行时所需要的酶不同
C. 该反应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D. ADP转化为ATP所需的能量均来自呼吸作用
20. 下图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唾液淀粉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点时温度升高10℃,则反应速率降低
B. 在B点时往混合物内加入少量唾液淀粉酶反应速率不会改变
C. A点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浓度
D. 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1. 如图为以某种单糖A为核心构建的概念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果单糖A缩合反应形成的物质③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则物质③是________;和④相比,②特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在植物细胞中,⑤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中,其次,在_________________内也含有少量的⑤。
(2)图中组成⑦的单体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__上。多个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方式是__。⑦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_________成百上千,不同种类的氨基酸____________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3)SARS中,某种单糖A与 分子磷酸和 分子碱基 G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物质④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元素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
22. 下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意:在[ ]内填序号,在____________上填文字)
(1)结构1____________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乙图中,结构3和8的膜结构和化学成分相似,但功能差别很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乙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图中的[ ]____________供给,该结构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填名称):若甲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是[____](填序号)。
23. 根据下列情境回答相关问题。图1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处在某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图3是选用蔗糖作为实验材料,用U形管所做的渗透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
(1)图 1 中的渗透作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① ,② 。
(2)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过程中,常选用图2所示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如果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细胞 (填“能”或“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处于该状态时, A 、B 处的浓度关系为 。
(3)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脂质和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细胞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①目前研究发现水分子更多的是借助细胞膜上的 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
②脂质中胆固醇的作用是 ,蛋白质的作用是 ,“生命燃料”是指 。
(4)①选择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
②甲组小鼠饲喂适量无钙的饲料,并提供不含钙离子的饮用水;乙组小鼠饲喂等量相同的饲料,并提供富含钙离子的饮用水。
③将甲乙小鼠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饲养一段时间,并随时观察其生理状况;④实验现象:甲组小鼠出现肌肉抽搐现象,乙组小鼠正常生长。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 。若要进一步验证试验现象与研究目的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的实验步骤和预期现象是 。
生物月考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 B 【解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只含有一种核酸,核酸是DNA的称为DNA病毒,核酸是RNA的称为RNA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存活。【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正确;
2. A 【解析】细胞学说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详解】A、施莱登与施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得出了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错误;B、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正确;C、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产生,C正确;D、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D正确。故选A。
3. D 【解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详解】A、换用高倍物镜前不需要提升镜筒,A错误;
4. A【解析】分析曲线可知: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麦芽糖和淀粉不断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在第40天时,淀粉已经消耗殆尽。A、分析曲线可知: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麦芽糖和淀粉不断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第10天时仍然存在较多的麦芽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正确;B、分析曲线可知:第20天时,有较多的脂肪,脂肪与苏丹Ⅲ染液发生反应呈现橘黄色,B错误;C、分析曲线可知:第30天时,脂肪含量较高,脂肪与苏丹Ⅳ染液发生反应呈现红色,C错误;D、在第40天时,淀粉已经消耗完,用碘液检测不会出现蓝色,D错误。故选A。
5.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指脂肪、固醇和磷脂;b是蛋白质;d是糖类,c是多糖,e是RNA。A、分析题图可知,b表示蛋白质,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氨基酸的连接方式都是通过肽键相连不具备多样性,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d表示糖类,植物细胞壁中含纤维素,细胞膜中含少量糖,故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均含有d,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a指脂肪、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和磷脂;动物细胞膜含有的脂质成分包括磷脂和胆固醇,C错误;
D、e是RNA,DNA和RNA不仅在组成成分有区别,结构上DNA是双链的,RNA是单链的,D错误。故选B。
6. C 【解析】1、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组成;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控制细胞的物质合成、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完成生长、发育、衰老和凋亡;3、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运输到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再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最终运出细胞外,此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4、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堆叠形成基粒都是为了增大膜面积,增加酶的附着位点。【详解】A、生物膜系统是细胞所有膜结构的统称,也包括叶绿体的基粒的类囊体薄膜,A 正确;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B正确;C、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有核糖体、内质同、高尔基体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参与,细胞膜不属于细胞器,C错误;D、叶肉细胞的线粒体的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增大了内膜的表面积,而线粒体内膜是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内膜上附着着很多相关的酶,因此也可以说增大了酶的附着面积,D正确。故选C
7. 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阳生植物蒲公英叶绿体的电镜照片,①为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②是由类囊体薄膜构成的基粒,③为叶绿体基质。A、电镜照片不属于模型,A错误;B、线粒体才是绿色植物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错误;C、叶绿体中的DNA是裸露的,不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C正确;D、蒲公英的叶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D错误。故选C。
8. B【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囊泡(分子垃圾袋)是由生物膜组成,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回收利用工厂”是溶酶体,将蛋白质水解形成氨基酸,因此“组件”是氨基酸;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合成时需要ATP提供能量,可由线粒体提供,A错误;B、根据题干可知,“分子垃圾袋”(囊泡)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具有单层生物膜 ,B正确;C、“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但是溶酶体只有单层膜,C错误;D、人体细胞中中心体是无膜细胞器,不能形成囊泡,D错误。故选B。
9. D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核膜,②是核孔,③是核仁,④是染色质。A、①具有2层磷脂双分子,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错误;B、②核孔一般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核的通道,但其具有选择性,B错误;C、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④中,C错误;D、在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④会发生形态改变,分裂期由染色质变为染色体,D正确。故选D。
10. B 【解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水解后的单体是氨基酸;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水解后的单体是核苷酸。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脂肪酸可以是饱和的,也可以是不饱和的。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大多数动物脂肪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时呈固态。A、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极其多样的原因包括: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不同氨基酸的空间结构不是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A错误;B、蓝细菌细胞内含DNA和RNA两种核酸,经水解能产生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B正确;C、葡萄糖要在细胞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才能进入线粒体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C错误;D、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脂肪是细胞内的良好储能物质,D错误。故选B。
11. C 【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由于各种细胞器的质量不同,故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A正确;B、科学家利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路径,B正确;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属于对比实验,有氧和无氧组均属于实验组,C错误;D、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利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例如流动镶嵌模型的假说,D正确。故选C。
C【解析】A、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细胞是成熟的(具有大液泡)活的植物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不能发生如图所示的质壁分离,故不可能为根尖分生区细胞,A正确;B、AB段原生质层的相对体积减少,说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B正确;C、BC段原生质体的体积逐渐变大,说明细胞在吸水,是活细胞,C错误;D、KNO3溶液的离子也可以进入细胞液,可得到类似乙二醇溶液的结果,D正确。
A【解析】图甲可反映出酶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反应活化能,而不是为反应提供活化能,A错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无机催化剂的曲线峰值大于b,B正确;若图乙中X轴为pH,Y轴为酶促反应速率,随pH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则对应的曲线为abc,C正确;若图乙X轴为底物浓度,Y轴为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先升高后稳定,则对应的曲线为abd,D正确。
14. B【解析】单体是构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基本单位,多聚体是由许多单体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多糖等都属于生物大分子。A、固醇属于脂质,不属于生物大分子,没有单体,A错误;B、DNA单体为脱氧核苷酸,RNA单体为核糖核苷酸,单体不同,B正确;C、DNA水解产物为脱氧核苷酸,C错误;D、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麦芽糖属于二糖,没有单体,D错误。故选B。
15. 【答案】D
【解析】A、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他们由此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C、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C正确;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推测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D错误。故选D。
16. D【解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共同点: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RNA。A、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存在细胞核,A错误;B、酵母细胞中含有DNA和RNA,共有8种核苷酸,B错误;C、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会产生ATP,其场所为类囊体薄膜,而叶绿体内膜不会合成ATP,C错误;D、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在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不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分泌到细胞外。因此,分泌蛋白最晚到达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D正确。故选D。
17. C【解析】A、最初欧文顿通过对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的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B、罗伯特森提出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统一结构,B正确;C、科学家利用荧光蛋白标记法标记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D、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D正确。故选C。
18. C 【解析】A、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用于暗反应C3化合物的还原,A正确;B、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自养型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B正确;C、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会产生[H],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ATP,C错误;D、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都能产生[H],2个阶段产生的[H]都参与第三阶段与氧的结合,而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在线粒体中进行,D正确。故选C。
19. D 【解析】A、反应向右进行时ATP水解释放能量,向左进行时ATP合成储存能量,A正确;B、酶具有专一性,反应向左进行和向右进行时所需的酶不同,B正确;C、整个反应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C正确;D、植物细胞内ADP转变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D。
20. A 【解析】A、由题意可知,该图表示在最是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唾液淀粉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最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所以若在A点时温度升高10℃,则反应速率降低,A正确;BD、BC段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含量,因此若在B点时往混合物内加入少量唾液淀粉酶,则反应速率加快,BD错误;C、AB段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C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1.【答案】
(1) ①. 纤维素 ②. 脱氧核糖、胸腺嘧啶 ③. 细胞核 ④. 线粒体和叶绿体
(2) ①. 同一个碳原子 ②. 脱水缩合 ③. 数目 ④. 排列顺序
(3) ①. 鸟嘌呤 ②. 鸟嘌呤核糖核苷酸 ③. C、H、O、N、P
22.【答案】
(1) ①. 细胞膜 ②. 脂质和蛋白质 ③. 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2) ①. 9 线粒体 ②.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3) ①. 核糖体、线粒体 ②. 14、4
23.【答案】
(1) 具有半透膜 半透膜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2) 能 A>B或A<B或A=B
(3)水通道蛋白 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脂质的运输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答出五个具体功能也给分) 葡萄糖
(4) 缺钙对动物的影响(或缺钙是否会导致动物肌肉抽搐、或钙离子是否是动物正常生命活动必需的) 给甲组小鼠提供富含钙离子的饮用水,肌肉抽搐现象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