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土地的誓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土地的誓言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09 09:59: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了解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现代作家。1912年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了解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家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他和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一样,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生字词
词语解释
炽痛:形容沉痛的感情。
亘古:远古。
田垄:田埂。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污秽:肮脏的东西。
默契:双方意见虽没有明白说出来,却有一致的了解。/相互有所谅解或秘密约定。
关于文章标题-知识小卡片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强烈的思乡
和爱国之情
请你对这段话进行赏析。有哪位学来试试?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像电影 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作者对 故乡深切留恋和炽痛的热爱。
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 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 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故乡当作亲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却说故乡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召唤自己?
好处/效果: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浓烈、真挚。赤子与故乡紧密相连,有呼有应,如果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就只能表现单方面的情感,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作者想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泛滥”在这里表明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处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用“泛滥”比用“澎湃、涌动”等词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及其炽热的思乡之情。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同学们,如何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作者之所以产生关于岩浆的联想,是因为他内心的情感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奔突,似乎正要奔涌而出!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的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阔的“关东大地”就有了生命的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如何理解“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这句话?
土地生我养我,我身上的一切都与家乡的土地息息相关。我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觉得平安幸福,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情。
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的“埋葬”一词?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快乐和欢笑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怨和悲愤。作者的欢笑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笑也只属于失去的故园。“埋葬”一词使句子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也更能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
如何理解“这时候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这句话?
“北方的大熊”代指作者家乡的方向,夜里起来寻找,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无比怀念之情。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耻辱。
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回答。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有何深刻含意?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后面却改为“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思考一下作者前后为什么要变换人称?
人称的变换实际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使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文章分析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如:“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我要回到她的身边”这几句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到底的感情。
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或者当我……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一段,运用排比,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迷恋故乡的深情。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现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总结
《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 一样炽热 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恋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他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下 节 课 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