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目 标 六年级下册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知识 技能 1. 掌握“栖”、“鸦”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 能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 掌握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了解中秋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过程 方法 采用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资料补充等多元理解方法,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传统习俗,感受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诗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 方法 朗读感悟法、引导分析法 对比教学法 微课教学
课前 准备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课件、微课。
课堂 练习 朗读古诗拓展的内容。
课后 作业 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 积累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词。 3. 积累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词。
教学设计副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承载着人世间种种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月圆人圆的中秋之夜,感受唐代诗人王建那别样的情思? 【新课教授】 回顾学法,温故知新 首先,让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通常会使用读诗文、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想象画面、寻找意象。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一起走进这首《十五夜望月》。 入情入境,感受民俗 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之夜,月圆如镜,此月之圆也寓意人之团圆,更寄托着深深的思念之情。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教师小结:在中秋节,无论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还是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知作者,了解古诗创作背景。通过另一个视频了解作者王建。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则是作者的好友杜元颖。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想象画面,读出景之美 教师范读前两句古诗。教师抓住重点诗句和词语,分析诗意,体会其中的意境。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是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诗人没有直接去写月亮,而是通过地面映射的月光,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地白”一词,你能想到什么呢?这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因望月而思乡,王建亦因望月而怀人。 “树栖鸦”:月光射入庭院,夜色也渐渐浓了,本应惊惶喧闹的鹊鸦也安定入睡,没有了喧闹的鹊鸦,今夜也变得更加寂静。这份寂静也给望月之人平添了些许孤寂。 “冷露”:“冷”字写出了秋夜的寒意,也写出了秋夜的清冷,更写出了当时诗人孤寂、无眠,怅然的心境。如果说鹊鸦归巢有几分清幽之感,那么清冷的秋露那就更具凄凉之意。 “桂花”:农历八月,是丹桂飘香的季节,桂花也被看做中秋佳节的象征。 “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 “湿”:突出了桂花在寒露之中已经浸润许久,想必诗人也凝神已久,那惆怅的思绪也不由得随着花香,仿佛来到了遥远的广寒宫,想必那里的桂花也被浸润了。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让我们的思绪随着那桂花悠悠的清香,飘向那遥远的广寒宫,体会那份孤寂与清冷。 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寂寥、清冷的中秋之夜图,再来诵读这两句,感受诗人那孤寂怅然的心情吧! 再看这前两句古诗,不由得想到诗人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家自己对比这两句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教师小结。 望月思远,情深意长 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今夜除了诗人,大家想一想还会有谁也在望月呢? “人尽望”:就充分说明了望月的人数之多。这里诗人推己及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了天下人的怀人之情。此句也营造出一种深远、忧思的意境。 “秋思”:指秋日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诗人明明自己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更能体会到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这里也有委婉的语气,将离别之情推向了高潮。 在《全唐诗》中本句诗是这样描写的。“不知秋思在谁家。”“落”与“在”这两个字,大家认为用哪一个字会更好呢? 读到这里,启发学生思考:大家会想些什么呢? 教师小结:别时容易见时难,此时的诗人多么希望与好友赏花、饮茶,品尝美味的月饼,诗人多么希望自己与好友举杯赏月,促膝长谈,倾吐心声啊!然而,离别又是那么漫长,相见又谈何容易。这里我们也只能希望离别终有期,期盼诗人与友人早日相聚吧! 让我们带着这份期盼,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知识梳理】 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望月怀人的情思。 【古诗拓展】 古诗就是这样含蓄委婉,意在言外,让人思而得之。下来再与大家一起吟诵几句咏月诗,体会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念之情。 【课后作业】 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2. 积累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词。 3. 积累与中秋节有关的古诗词。 师生之间对话交流,真实有效,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自主思考】 梳理自己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查漏补缺。 【自主诵读】 配乐诵读古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韵律与节奏,将自己融入诗文之中。 【知识拓展】 进一步学习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学生也可以补充、搜集更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 【积累文学常识】 了解王建以及古诗创作背景,有助于古诗的理解。 【自主诵读】 教师范读前两句古诗,学生自主诵读。 【自主诵读】 教师引读后两句诗,学生自主诵读。 【对比学习】 大家自己对比这两句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教师小结:这两位诗人都很善于观察,善于使用意象,善于借景抒情。尽管它们描写了不同的意象,但却都表达无限的思念之情。真是处处景语皆情语。 【自主思考】 出示:“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思考:对比分析两句诗,哪个字用的好? 教师小结:这里老师认为,“落”字用的好,一个“落”字让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这份情思如同月光一样,从天上洒落下来,飘然而至,让这首诗深沉婉转,而又余韵悠长。 【自主诵读】 理解诗意后学生再一次有感情诵读全诗。 【古诗拓展】 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通过回顾古诗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目标,使知识之间更加连贯,衔接紧密。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对于学生薄弱的方法,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攻克难点。 古诗的诵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通过诵读,感受文字的韵律美,想象诗句中的画面美,体悟作者的情感美。 关于中秋节知识的补充,符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要求:“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和传说,从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古诗的学习中,对于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是不可忽视的。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等资料,都有助于诗意的理解,诗情的体悟。 通过老师范读,激发学生读文的欲望。 通过借助注释、对比同类古诗等方法有助于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的引导,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通过对比学习《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引导学生对“意象”这个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以诗带诗”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储备的积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 课后的作业布置,针对性的对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和提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