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10: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
1.(2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2.(2分)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  )
A.“人而不仁,如礼何?”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D.“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3.(2分)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  )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
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
4.(2分)贾谊在上汉文帝《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ò,优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由此,贾谊建议(  )
A.实行“推恩令” 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
C.削弱地方势力 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
5.(2分)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
A.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B.八股盛而《六经》微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6.(2分)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
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7.(2分)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8.(2分)以下中国古代有关君主的各种言论,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
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9.(2分)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10.(2分)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
A.江浙行省 B.宣政院
C.中书省 D.澎湖巡检司
11.(2分)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12.(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13.(2分)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桃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14.(2分)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15.(2分)明清时期,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的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学素材的日益丰富
C.民主思想的产生 D.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
16.(2分)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17.(2分)如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18.(2分)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19.(2分)《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判断该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20.(2分)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21.(2分)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一大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的书记是(  )
A.李大钊 B.董必武 C.陈独秀 D.毛泽东
22.(2分)“清庭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利于(  )
A.结束清朝专制统治 B.反对军阀复辟帝制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稳固抗日民族阵营
23.(2分)“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
A.井冈山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
24.(2分)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是迫于全国抗战压力的无奈之举
B.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C.反映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心态
D.是基于现实状况作出的合理决策
25.(2分)反对官僚主义是我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下列运动,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目标的有(  )
①“三反”运动
②延安整风
③整风运动
④镇压反革命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6.(2分)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如图报道《解放南京》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影响是(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被推翻
C.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D.标志着全国获得完全的解放
27.(2分)如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28.(2分)针对1962年以来农村地区出现包产到户的新情况,邓小平表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  )
A.地方自主权明显扩大
B.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
C.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2分)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C.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30.(2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
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④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0分)
31.(20分)材料 1915年12月19日,蔡锷历尽艰险,安全抵达云南昆明。时滇军反袁情绪十分热烈,中下级军官已开过三次秘密会议,酝酿武装讨袁。原国民党骨干分子李烈钧、程潜、熊克武等亦先后来滇,共同策划反袁战争。12月21、22日,在蔡锷、唐继尧的主持下,又联合召开了第四、五次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12月25日,正式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在护国军的沉重打击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下,袁世凯被迫于次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以“大总统”自居。蔡锷与唐继尧等立即发出通电,不仅不承认袁世凯仍为总统,而且要求对袁进行审判。这时,全国各地反袁斗争形势继续高涨,袁党内部也日益分崩离析。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声中,忧病身亡。以反袁称帝为宗旨的护国战争随之胜利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锷发起护国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蔡锷组织的护国行动。
32.(20分)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 井冈山》(1928秋)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2)导致诗②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
(3)诗③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2分)
1.【解答】“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分封制及其影响的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COO</COO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察举制的体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宗法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谱牒”“宗”都是宗法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解答】战国时期的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吸受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家学派成为蔚然大宗。A项是孔子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D项中体现了儒家“礼”思想这外,还强调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墨家的“尚贤”思想,故符合荀子的思想。
故选:D。
3.【解答】“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是为了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以及总结历史的发展变化,而是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依据,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故AC两项错误,D项正确。
董仲舒的天命史观,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B项是作用,而不是目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解答】从材料信息可知,贾谊反对汉初实行的分封制度,认为它在地方势力较大,发展下去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易导致地方叛乱,表明贾谊主张削弱地方势力,故C项符合;
A项的“推恩令”是汉武帝时采取的削弱王国势力的政策,故A排除;
B 项内容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故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C。
5.【解答】“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说明是隋以来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其中“其弊”是指九品中正制。
A是指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排除;
B是指明清八股取士,排除;
C是指昔日世家大族的衰落,排除
D是指以门第出身为选官的依据,符合九品中正制。
故选:D。
6.【解答】少数民族家具的传入使汉族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汉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故选A;
胡汉交融是相互的,并不是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排除B;
“同步进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广泛传播“,排除D。
故选:A。
7.【解答】A.寒族子弟和小姓都有一定比例,故A不正确。
B.科举考试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C.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D.《唐书》所载830名进士出身包括了寒族、小姓、士族而士族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唐代科举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故选:D。
8.【解答】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战国时期孟子所提;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明清之际黄宗羲所提;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出自五代十国时期;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为汉代董仲舒所提。故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项。
故选:A。
9.【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因此文官地位显赫,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10.【解答】江浙行省辖地相当于今天浙江、福建,故A不正确。
宣政院管辖西藏,故B排除。
中书省既是最高行政机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故C排除。
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故D项正确。
故选:D。
11.【解答】题干中强调的是唐代前期和后期南北方兴修水利的情况有所不同,其描述没有体现出问题中变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
题干中只提到南北方兴修水利数量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失衡,故B项错误;
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是在南宋时期,故C项错误;
题干中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D项正确。
故选:D。
12.【解答】材料中的诗是出自朱熹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后两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使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才能达到新境界。这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即 所谓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3.【解答】材料中只是禁止民间织造龙凤织品,没有体现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排除;
龙凤作为统治者的权威象征,禁止民间使用,说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B符合;
材料中与宣传法律权威无关,只是体现禁止制民间织造违禁纺织品,故C排除;
材料中只是体现禁止织造触犯权威的纺织品,没有体现对纺织行业的秩序规范内容,故D排除。
故选:B。
14.【解答】A、材料中未涉及商业公司之间竞争的有效信息,故错误;
B、材料中描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只保留广州作为开放港口的情景,没有改变闭国锁国的政策,故错误;
C、材料只是强调“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没有强调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错误;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保留广州作为开放通商港口,故正确。
故选:D。
15.【解答】文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此为读者群,适合其需要的文学作品,其特点是通俗化、生活化,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16.【解答】从材料中生丝茶叶出口总量不断下降,并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说明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于地位,故A项符合;
中国在20世纪初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列强也不可能允许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不符合;
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有利于生丝茶叶等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与出口下降不符合。故排除C;
D项与史实不符,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是一个落后地区的农业国,没有出现产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D。
故选:A。
17.【解答】由地图上“威海卫”“清舰队”“日舰队”等可知,该战役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A说法正确;B说法显然与题干无关;邓世昌壮烈殉国于黄海大战,C说法错误;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的是丰岛海战,D说法错误。
故选:A。
18.【解答】材料强调女权问题,说明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要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限制,说明女性在平等的道路艰难曲折,故D项最符合题意。
AB两项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应排除。
“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说明女性是有条件接受的,并不是完全反对,故C项错误。
故选:D。
19.【解答】根据题干“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可以看出武汉、南京、北京和这一事件有很大关联;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A项主要与北京有关,B项主要是在南京,C项主要是北京,只有D项最符合,此事件与三个地方关联最大,即发生武昌起义,很快武昌、汉阳和汉口独立,北京调兵镇压,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因此D项符合,ABC项排除。
故选:D。
20.【解答】杜亚泉认为中国文明可以救济西洋文明,陈独秀提倡革新除旧,接受西方文明;但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或全盘西化、或救济西方文明,而且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通过比较最符合题意的为B。
故选:B。
21.【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上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故C项正确。
故选:C。
22.【解答】题干中说到的是国民大革命的背景,即国内军阀混战,国外“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为此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宣言有利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关心“民众之利害也”,符合题意的是C项,B项表述错误,D项中的“抗日”不符合题意时间,清朝统治已经推翻,排除A项。
故选:C。
23.【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毛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由此可知,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井冈山时期,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24.【解答】由于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而中国又是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蒋介石很早就认为,中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谈话时更明确表示,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最后在西部某省,可能在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再结合所学知识,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与共产党虽有摩擦,但总体上坚持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题干信息也反映出这一点。D符合题意。AC项不符合题意,抗战初期蒋介石是积极抗战的。B项不符合题意,毛泽东《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
故选:D。
25.【解答】在全党范围内掀起“三反”和“五反”运动,主要针对官僚主义腐败和浪费问题,①正确;
延安整风运动是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排除②;
整风运动属于1957年开展党内左倾思想,③正确;
④不是党的自身建设,排除,综上可知,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26.【解答】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故B正确。
A出现在1947年,故排除A。
CD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
故选:B。
27.【解答】根据材料中股票上的“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字眼,可得知此股票可直接用于研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故A正确;
从“农村合作社”可得知,此时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
该股票直接关联农业,并非商业,故C错误;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错误。
故选:A。
28.【解答】材料讲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形式,没有讲到地方自主权,故A项错误;
邓小平只是针对当时农村的经济状况,提出要改变经济形式,看不出有没有彻底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可知,要调整农村经济形式,故C项正确;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29.【解答】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指的是1990年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故A项表述不准确;
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故B项表述不准确;
到2011年我国才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表述不准确;
1979年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故D项表述准确。
故选:D。
30.【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故①②④正确。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是毛泽东思想,故③错误,故D项正确。
故选:D。
二.材料题(共2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0分)
31.【解答】(1)从材料可以看出,蔡锷发动护国运动主要是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全国反袁情绪高涨,云南成为当时讨厌运动的中心地区。
(2)蔡锷组织的护国运动最终让袁世凯最终取消了帝制,恢复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增强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是护国运动并没有铲除北洋军阀,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故答案为,:
(1)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遭到袁世凯的追捕,全国反日情绪高涨,云南成为讨袁中心地区。
(2)促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增强了民主共和观念,但是没有铲除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32.【解答】(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之前的革命道路是城市中心的道路,当时道路的转变说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适合国情的道路,实事求是的分析中国的问题。
(2)材料的远征应该是指红军长征,原因是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结果是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雄师过大江是解放军渡江战役的表现,天翻地覆主要是指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结束了他在大陆的统治。
故答案为:
(1)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左倾错误的领导。到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