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
学习目标
一、通过对“危机四伏一因时而变一功败垂成”主线的梳理,以时间为线索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实
二、利用时间轴整理相关内容,综合利用相关历史资料,联系前后两课的内容,理解各事件的性质和意义;了解晚清时期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意义,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三、通过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深刻理解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统治阶级认识到民族危机并主动进行实践的艰难性,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地主主阶级所做做努力的局限性性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列强侵华相关史实及性质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努力的艰难性和和局限性
知识框架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1、爆发原因: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外国经济侵略、自然灾害、洪秀全创拜上帝会
2、经过
(1)1851年金田起义;1852年永安建制
(2)1853攻占南京,并定都于此改天京;随后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军事达到鼎盛)
(3)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领导集团的内讧)
(4)在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和洋枪队围攻下,1864年天京陷落
3、革命纲领
(1)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主义)
(2)后期: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历史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2)并引发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化(湘淮系地方汉族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局面
2、中心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主阶级洋务派)
4、主要内容
前期/自强/官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后期/求富/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
组建近代海军、发展近代教育、架电线修铁路、设总理衙门
5、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失败原因:没有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只是学习西方技术;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反对
7、影响: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化,出现了同治中兴;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8、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三、边疆危机
1、西北: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英国支持的浩罕国首领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俄国侵占伊犁
收复:1878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1881年收复伊犁;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
(3)意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了西北边疆;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理
2、西南、东南: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
(1)背景:越南是清朝藩属国,法国欲把越南变为殖民地,并进一步入侵中国
(2)经过:福州造船厂被摧毁;防守台湾(刘铭传);取得镇南关大捷(冯子材)
(3)结果:签订《越南条款》承认越南为法国殖民地;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
3、东北: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①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寻求原料与市场
②清政府虽进行洋务运动,但封建制度腐朽落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默许
④朝鲜农民起义(导火索)
(2)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与黄海海战→日军攻占辽东半岛→威海卫之战
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二亿两白银;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4)反割台斗争: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抗击日军
(5)影响
①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②列强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③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④中华民族开始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
⑤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瓜分中国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
(1)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但清政府额外支付三千万两赎辽费
(2)俄国租借旅顺和大连,辽东半岛成为俄国势力范围
(3)德国租借胶州湾(青岛),山东半岛成为德国势力范围
(4)英国租借威海卫和香港新界;法国租借广州湾(今广东湛江)
(5)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
太平天国运动:
二、洋务运动:
三、边疆危机
1、左宗棠收复新疆:
2、中法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
4、瓜分中国狂潮:
思考
1、(教材P96)史料阅读:如何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标准和积极意义?
提示:史料主要阐述了《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标准:按人口多少;男女平等;好田与坏田搭配。该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有利于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2、(教材P98)思考点:你能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
提示:(1)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是中国失败的政治原因。
清朝对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妄想依靠外国调停。
信奉“武器决定论”是中国失败的思想原因。
忽视和放弃制海权是中国失败的战略原因。
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矛盾。
日本蓄谋已久,备战充分。
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自然经济具有顽强抵抗性,仍然占优势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资在中国创办洋行、工厂等,对中国经济起阻碍和促进双重作用。
(3)洋务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组成。(官办)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的企业,发展曲折。(私营)
3、近代工业与资本主义经济
(1)近代工业指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指采用自由雇佣劳动、从事商品生产的经济。资本主义工业(手工业)发展到工业革命以后才进入近代工业。
(2)在中国的近代工业,最早是外商企业。中国自己的近代工业也称民族工业。民族工业中,首先是官办企业,如洋务派的军事、民用工业。官办企业到国民政府时期通常被称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以上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上具有较大优势。
(3)由国内官僚、地主、商人私人出资兴办的工业,称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或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主要指这些。它们是近代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因素,但它们多数在技术、资金、规模、政策上居于劣势,受外资、官资、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艰难曲折。
3.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即直接向他国输出商品,获取利润。资本输出则是在他国投资建立企业,利用当地廉价原料、劳动力及其它有利因素,开展生产或经营,赚取超额利润。
(2)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主要是商品输出,也有少量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使资本输出合法化,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逐渐成为主流。
课后习题
1.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定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其意在(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获取西方国家支持 D.解决太平天国危机
2.某同学在学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
A.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B.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C.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D.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3.李鸿章在奏请设立轮船招商局时称:“各省在沪殷商,或置轮船,或挟资本,向各口装载贸易,俱依附洋商名下,若由官设立商局招徕,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并官局。”这说明设立轮船招商局意在( )
A.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强政府对市场垄断
C.开创股份制企业模式 D.辅助军事工业的发展
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鸿章”“自强”“求富”“江南制造总局”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甲午中日战争
5.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关陇新平,不及时归还国家旧所设地,而割弃使为别国,此坐自遗患。”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
A.率兵收复新疆 B.设置新疆行省
C.取得镇南关大捷 D.建立理藩院
答案:DAA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