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09 12: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标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展开本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以问题链的方式整合本课内容,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在问题设计、师生互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提升学生对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认知。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明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是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四个子目构成,讲述了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变化,明清诸领域的重大变化与封建专制的强化、世界局势的变化密切关联,因此,学好这一课非常重要。 本课主要叙述了明清社会在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新现象和新因素的史实,主要由四目构成: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经济领域出现了如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商帮等新现象,但传统的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中国转型迟缓困难;思想领域出现了陆王心学和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个性自由的一些思想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进步壮大,适应其需求的小说、戏剧取得重要成就;明清科技处于总结性阶段,在西方传教土的影响下,也有了一些现代科学色彩。总体来看,尽管新变化产生,但是明清社会依然沿着旧的历史轨迹前行,显露出危机和转型的困境。 学生情况分析 这次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有了一定的学习,且对文化的发展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大多数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解停留在表象,且学生深入发掘有效历史信息、联系时代特征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了解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相结合的方式,认识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的新变化,培养图文互证的历史意识。 3.通过中西对比,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危机并存,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明清经济、文化发展背后的危机与启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 学法:材料分析;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展示视频】:《姑苏繁华图》 接着出示课程标准,引出本课的两个篇章“观变”和“思危” 【过渡】先观经济之变,说到经济我们一般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学习。 观看视频后,说一说姑苏城是什么景象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沉浸式进入课堂。营造出恰到好处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新课学习。
第一篇章:观变 一、经济之变:(一)农业 【PPT展示材料】 材料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他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讲述】通过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甘薯传入中国,在国内怎么传播呢?看传播示意图,可以看到玉米、甘薯先在中国的福建东南沿海一带进入江南,然后进入江北,改变了江北人民的饮食结构。在江南大大提高农业的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口。使得更多的土地闲置出来种植经济作物,产品进入市场,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 手工业 【PPT展示材料】 材料1: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2: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 中外历史纲要(上) 【提问】出现了什么新的经营方式? (三)商业;商帮、市镇经济、白银货币化 【讲解】在苏州城外,明代时期,近城多空地,人烟稀少,到了清代前期,“闾阎且千,鳞次栉比”,房屋成千上万,鳞次栉比。由此可见,随着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市镇,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使得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出现。《盛世滋生图》所描述的苏州城便是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缩影。 【教师讲解】 学生阅读PPT图文,归纳出农业方面的新变化。 采用图文互证的形式呈现,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处理史料、获取新知的能力
【过渡】明清在出现白银以前,曾经使用过哪些货币?因为什么缺陷所以被白银给取代。白银的出现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引发文化之变。 文化之变 陆王心学 【讲解】“致”就是实行;“良知”即心理上的自觉,是隐藏在每个人心里的“天理”。而“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王阳明就是要求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王阳明还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而不是“存天理,灭人欲”,其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过渡】如果说王阳明是一位在正统中暗含叛逆的君子,那么李贽就是一位在叛逆中颠覆正统的狂者。李贽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 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 “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李贽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顾炎武 “循天下之公”--王夫之 小说与戏曲 图片展示: 材料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西游记》 材料 杀去东京,夺了鸟位 ——施耐庵《水浒传》 材料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西厢记》),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过渡】看来大家都阅读了不少的小说,有没有发现小说的主人公发生了变化,引出活动探究。 【合作探究】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材料1:拥有足以影响社会的经济实力和阶层力量的工、商市民的精神欲求不仅萌发、膨胀,而且不断地解放出来,文学艺术成为这种欲求的消费品。于是,小说、戏曲……成为时代的主体文学。 ——摘自陈东有《人欲的解放:明清社会经济变迁与大众审美》 材料2:商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空前膨胀,……进入人性大解放的时代。作为官方思想的程朱理学已不再适应人心的需要,人们不再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而是转向“心即天理”的人性追求。 ——李秀霞《秋风执扇——明代仕女画研究》 结论: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普通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反映明代文学的市俗化趋势,这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 科技 表格总结:【过渡】随着欧洲商人的步伐,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深深吸引一大批正在探求新知识的士大夫们。请同学们根据书本内容,完成表格。 【讲述】清时期的科技著作多为总结性著作,并且集中于实用科技。同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也为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与当时欧洲的科技成果相比,明清时期仅仅是传统实用科学技术领域的总结,缺乏创新性,外来理论的传入因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与交流中断并没有结出理性之花。 【过渡】明代中叶以后,有了追寻人间主体性的学风,再加上南方商品经济发展,士大夫不再专擅学术与文化活动,于是明代后半期的文学、戏剧、艺术 着重强调,科技是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仍是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然后引出西学东渐。 【PPT展示图片】 思考:这幅画卷能完全再现社会面貌吗? 连一连,把思想家的主张与个人连在一起 学生分享已阅读过的四大名著情节 结合材料分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课前预习情况,共同核对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并回答问题。 运用六盘水师范学院的校铭石,感悟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谈谈自己对致良知的见解,用一些现实例子使学生理解王阳明强调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 用图片的方式进行总结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科技方面的成就。为了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回顾已读的四大名著,分享几个重要的情节和人物,教师结合材料引导总结小说的特点。再通过小说戏曲的主人公发生的变化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分析史料中的内容,使学生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探究出明清小说所蕴含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内涵。得出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突出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渗透。 带领学生用表格的形式直观梳理科技成果,引导学生总结特征。 通过西学东渐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传统的天下观仍然根深蒂固,了解明清传统科技并没有实现向近现代的转型,延伸思考在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全面落伍于世界潮流,从而引出下一章“思危” 通过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利用导入的画卷视频,再次用盛世滋生图来探讨明清社会隐藏的危局,前后呼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