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章 声现象
二、乐音
描述声音的特性;解释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说明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阐明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重点:经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的实验,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1.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一般我们都知道声音有高低大小之分,但真正从物理学中认识声音的特性要特别注意音调高低和响度大小的差别。预习时对本节内容相关知识有复习准备,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等。
2.探究实验中注意表达与交流,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结合身边的物体设计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实验,体验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导学建议·
1.教学导入时要创设情境,可以放一段音乐或视频短片给同学们以全新的感觉,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2.在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得到准确的结论,某些环节需要老师提示才能完成。在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乐音
1.人们将有规律的、听起来优美动人的声音叫 乐音 。如MP3播放的优美的歌曲、悠扬的小提琴曲等。乐音是发声体做 有规则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乐音
有规则
音调
2.物体振动的 快慢 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来表示,这个物理量称为 频率 ,单位是 赫兹 ,简称 赫 ,用符号 Hz 表示。物理学中把声音的 高低 叫作音调,音调与声源振动的 频率 有关。声源振动得快, 频率 大,听起来声音 尖细 、音调 高 ;声源振动得慢, 频率 小,听起来声音 低沉 ,音调 低 。
快慢
频率
赫兹
赫
Hz
高低
频率
频率
尖细
高
频率
低沉
低
3.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 20 Hz~20000 Hz 。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叫作 超声波 ,把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叫作 次声波。
4.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 不相同 ,一些动物能发出一些人不能发出的声音,同时也能够听到人不能听见的 超声波和次声波 。
20 Hz~20000 Hz
超声波
次声波
不相同
超声波和次声波
5.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 强弱 叫作 响度 ,也叫 音量。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即 振幅 有关;振动的 幅度 越大, 响度 越大。响度还跟人到声源的 距离 有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 弱 。
强弱
响度
音量
振幅
幅度
响度
距离
弱
响度
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6.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程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程度。音调是由发声体 振动频率 决定的;而响度是由发声体的 振幅以及距离声源的远近 决定的。
高低程度
强弱程度
振动频率
振幅以及距离声源的远近
7.(1)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 音调 ;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 响度 ;
(2)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唯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 音调 ,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声音的 响度 。
音调
响度
音调
响度
音色
8.音色又叫 音质 或 音品 ,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声特有的品质,它是由发声体的 材料 、 结构 和 振动方式 等因素决定的。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9. 音调 、 响度 和 音色 是乐音的三个特征,也叫作乐音的 三要素 。
音质
音品
材料
结构
振动方式
音调
响度
音色
三要素
声音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器材:桌子、钢锯条。
步骤:
(1)把钢锯条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伸出桌面约为全长的,拨动它的端部。
(2)钢锯条回缩一些,伸出桌面约为全长的,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次拨动它的端部。
现象: 钢锯条伸出桌面长度长,看到钢锯条振动慢,声音音调就低;钢锯条伸出桌面长度短,钢锯条振动快,声音就高 。
结论: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
钢锯条伸出桌面长度长,看到钢锯条振动慢,声音音调
就低;钢锯条伸出桌面长度短,钢锯条振动快,声音就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响度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1)提出问题:响度的大小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是否有关?
器材:鼓、鼓槌、纸屑。
步骤:如图所示,轻敲、重敲鼓面。聆听鼓声并观看纸屑的跳动情况。
现象:轻敲时,鼓声小,纸屑跳动不明显;重敲时,鼓声大,鼓面上的纸屑较为活跃,跳动得较高。
总结:响度和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 有关 ,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 越大 ;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小,响度 越小 。
有关
越大
越小
(2)提出问题:声源的振幅相同,人们听到的声音响度是否就一定相同?
在脑海中回想:一匹马从我们身边奔驰而过,由近到远,马蹄声哒哒哒……
现象:马离我们很近,听到的声音 响度很大 ;马离我们远去,听到的声音 响度变小 。
响度很大
响度变小
结论:响度不仅与 振幅 有关,还和距离声源的 远近 有关。离声源 越远 ,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 越小 。
振幅
远近
越远
越小
声音的音调
小实验:找几只相同的瓶子,如图所示,分别装入不同量的水,由少到多地依次排列,用筷子敲打,使杯子依次发出1(多)、2(来)、3(咪)、4(发)、5(索)、6(拉)、7(西)、(多)的音调。然后用这套杯子演奏乐曲,这就是你的自制小编钟了。你能说出其中的声学道理吗?
说明:敲击瓶子时,瓶子会振动发声,瓶内的水会阻止瓶子的振动,因为盛水量不同,所以瓶子的振动频率不同。
答 尽管8只瓶子相同,但瓶内盛水量不同,瓶内空腔的大小不同,这样敲击时,振动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低,发出的声音就浑厚而低沉;振动频率越高,发音也就清脆而高。
探究响度和振幅是否有关。
器材:音叉、橡皮槌、铁架台、硬泡沫塑料小球、细线等。
操作:(1)用细线拴住硬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2)用橡皮槌轻轻敲击音叉使它振动后,可以听到较轻的声音。让音叉一臂的外侧靠近并接触小球(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小球被音叉弹开
一个较小的角度; (3)用橡皮槌重重敲击音叉,可以听到较响的声音。让音叉一臂的外侧接触小球,可看到小球被音叉弹开一个较大的角度。
根据在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响度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答 当声源的振动振幅比较大的时候,响度较大;振幅比较小时,则响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