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六调考试
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
膺于传统的习惯
语文试卷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考试范围:复习范围考试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
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一、文学类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
材料一:
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
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
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
材料二:
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一一礼的内容在
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
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
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
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翻译:子贡想要省去告朔之礼所用的祭羊。孔子说:“赐啊,
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
你爱情那只羊,我爱惜那个礼。”)”侧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
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
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
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
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
“礼”字本是从豐从示。豐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
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
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
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
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
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
《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
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
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
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
(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第1页共6页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等可见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六调考试
于以法制人。③从“政令刑罚”与“道德礼教”的效果来看,用道德来教化,以礼教来约束,可以培养
语文参考答案 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即“有耻且格”。而以制度来统治,以刑罚来制约,虽然可以制
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即“免而无耻”。
1.B【解析】B 项“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错,由原文“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
6.BCD 【解析】句意: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
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缺少了“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的条件,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
2.A【解析】B项“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错误,
始败坏。
由材料一最后一段“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
提示:“故何北山之于来学”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故何北山之于
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一句可以看出,文中虽然提及“礼治”与“人治”的概念,但并未说明
来学”中间不能断开;
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属于无中生有。C项“‘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 错,材料二
7.C【解析】C.文中“弟子”与“师”相对,指学生/《论语》句子里的“弟子”指年幼的人。句意:
原文是说“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犯了偷换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兄长。故选 C.
概念的错误。D项“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
8.C【解析】C.“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错误。作者举孙明复的例
关键所在”。
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世道要慎重,并未批评孙明复好为人师,且文中孙明复、何北山之间也不存在对比关
3.C【解析】C 项“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是不合“礼”的。古代官员的父
系。故选 C。
母去世后,官员必须立即停职回乡守制,才符合孝亲之“礼”。只有在夺情情况下,可不必去职,以素
9.(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士大夫们瞧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真是令人奇怪啊!
4.①先引出“礼”的概念(1分),并进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1 分)。②
(2)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
然后将“礼治”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解析】(1)“不齿”,瞧不起/看不起;“乃”,竟然。“及”:赶得上/比得上(1点 1分,句
(1 分)③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1 分)(注意: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言之合
意 1 分)
理亦可得分)
(2)“特”,只;“耻”,以……为耻;“率”,都。(1 点 1 分,句意 1分)
【解析】①材料一的第一段用举具体例子和引用《论语》语句的方法引出“礼”的概念,第二段进
10.甲文:世人耻学于师(世人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乙文:无其实者却耻不为师(没有真才实学
一步阐述“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②然后中间的三个自然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礼治”
的人却以不当老师为耻)(注意: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言之合理亦可得分)
与“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③材料的最后一
【解析】甲文:依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个自然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
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一句可知,本段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
矣”可知,甲文认为“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是世人耻学于师。
5.①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制度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
乙文:依据“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本无可师,强聚道
于官方政策的权威。(2分)②孔子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以礼服人的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制人。(2 分)
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
③用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可以培养人们的知耻向善之心且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制度和刑罚制人,
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可知,乙文认为“师道之不传”的原因
虽然可以制止犯罪,但只会使人们产生畏惧而无羞耻之心。(2分)(注意: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言之
是无其实者却耻不为师。
合理亦可得分)
参考译文:
【解析】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
甲: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
但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
孔子强调的是道德礼教的重要作用。
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
①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
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
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表明,历来人们都是相信传统的力量大于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
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②从治国理念的角度来看,材料中“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孔子一再地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答案 第 1页,共 4页
{#{QQABYYIQogAAAAJAARhCQQH4CgIQkBGCACoOBFAIMAABwQFABAA=}#}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 12.D 【解析】D.“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错,小说以现实与回忆穿插的方式
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叙述故事,歌颂了战争年代不惧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凸显了革命精神传承主题。故选 D。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 13.①本文结尾小义送给小鲁纸花,小鲁小心地把花放进内衣口袋,表现出孩子对解放军战士的敬
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 仰,也体现了小鲁对自己军人身份的珍视,暗示了小鲁这样的年轻战士在和平年代的美好前途。(2 分)
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 ②《百合花》中通讯员枪筒里插了一支野菊花,表现出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对生活
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 的热爱。(2 分)
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 【解析】本文结尾“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
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 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小鲁低
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 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写小义送给小鲁纸花,代表了和平年代小义对解放军
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 的敬意,小鲁小心地把花放进内衣口袋,包含着对自己解放军身份的珍视,“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
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代表了美好的希望,预示了小鲁美好的前途。《百合花》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 中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枪筒
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 里插了一支野菊花,代表了通讯员对美的追求,虽然是战争年代,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 14. ①“我”渴望得到一支枪,来保护自己免遭敌人的欺凌,这里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
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 的武器。(2 分) ②小鲁因为没有枪而脸红,这里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2 分)
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③在“我”接过营长的枪时,枪是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2 分)(或“我
乙: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 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这里的枪是虚指,不是指真实的枪,
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道理没有听闻),不精通学业(学业不精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 而是象征着小鲁在军旅生涯中磨练的坚强意志和保家卫国的本领。(2分))
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却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 【解析】“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这里的枪是
这些人还不如教授句读的童子之师,或是传授实际技艺、技术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有实际作用。如果 实指,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
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慢地红了”,儿子认为军人都应该有枪,小鲁虽然是一名军人了,可他还没有枪,因而脸红,这里的枪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之人视作高明之人,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 是军人身份的象征。“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
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在坊间书籍上连 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我
篇累牍地出现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如果世上没 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当“我”接过营长的那只枪,也就意味着革
有孔子,自己就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 命斗争精神的一种传承,这里的枪是斗争精神的传承。“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
哎!真是太奇怪了。 佛已经背上一枝枪……”这里的枪是虚指,不是指真实的枪,而是象征着小鲁在军旅生涯中磨练的坚强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 意志和保家卫国的本领。
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 15.C(“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理解有误,词中并未将方士求仙、渔人泛舟与追随
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 李白写下雄奇诗文进行比较;两种生活实则一脉相承,都是词人超脱旷达的精神体现。)
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对待师道) 16.①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本词说渐渐地中秋又过,自己已是两鬓花白,与《念奴娇·赤
他就是像这样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作我的弟子,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 壁怀古》中“早生华发”一样,都表达了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
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 ②功业未就、平庸无为的自嘲/哀伤/伤感。本词说自己为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尘,有感叹个人渺小,
11.B 【解析】B.“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理解错误,“小鲁站在房门口, 才华无法施展之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与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的英雄人物对比,突出了对
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小鲁拘束是性格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枪。“脸 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自嘲。
红”是因为害羞,而不是因为委屈。故选 B。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答案 第 2页,共 4页
{#{QQABYYIQogAAAAJAARhCQQH4CgIQkBGCACoOBFAIMAABwQFABAA=}#}
③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或自我安慰)。本词说“笑看潮来潮去”,希望与李白相伴,写下 24. 写作指津
豪迈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但以酒祭洒江月等,都体现了词人看透世俗、超 一、读懂题意,明确观点。
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6分;每点 3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概括 1 分,对两首词的 本题要求写一篇驳论文,因此,首先要明确需驳斥的观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环境
分析各 1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对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同时,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即对人
17.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成长起来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意志,客观环境只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本题的重要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任务,就是批驳第一种观点,论证第二种观点。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我们可以为作文拟写一个驳论色彩鲜明的题目,比如:《近朱者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吗?》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驳环境决定论》《老子英雄儿好汉吗?》……这样,就确定了驳论文的中心和主线,为准确、犀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利地驳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瞄准“靶子”,找准角度。
18.示例 1:啄木鸟不会“脑震荡”而死,原因是它有两项绝活,一是“铁头功”。啄木鸟头骨较厚, 一般来说,驳斥的重点常常集中在观点错误、论据错误、论证错误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实际
有海绵构造的层状骨架结构,几乎没有脑脊液,从而避免了脑脊液在啄木过程中因惯性造成的各种问题。 情况,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反驳对方的论据、论证,从而证明其论点的错误。就本题而言,
示例 2:啄木鸟不会“脑震荡”而死,是因为它有两项绝活,一是“铁头功”。啄木鸟头骨较厚,有海 对方的观点是客观环境决定人的成长,论据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名言,论证逻辑就是:
绵构造的层状骨架结构,几乎没有脑脊液,从而避免了脑脊液在啄木过程中因惯性造成的各种问题。 大前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名句名言是正确的,小前提是人遇到了好环境或者坏环境,结论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①“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改为“原因是”或者“是因为”(1 分) 是人一定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变好或者变坏。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反驳,最终都要证明“环境决定论”
②搭配不当“从而取消了......问题”改为“从而避免了...问题”(2分) 是极端的、以偏概全的。
19.①频率不高,但每次都竭尽全力 (2 分) ②担心它得脑震荡可谓杞人忧天(2 分) 三、精选论据,综合论证。
【解析】①处由“一种”“另一种”可知,需要和第一种情况中“频率极高,但力度不大”相反, 论据是反驳对方观点,阐述自己观点最有力的支撑。通过精选论据,摆事实、讲道理,可以进
所以应填“频率不高”和“力度很大”,故可填弓“频率不高,但每次都竭尽全力”,意思相近即可。 行综合论证,增强作文的驳斥力量和说服力。
②处,此处所在的句子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前文提出“会得脑震荡吗”的问题,然后从 比如,针对“环境决定论”,我们可以选择初中历史、语文课本中的例子,直接进行反驳。
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啄木鸟不会得脑震荡”,故可填写“担心它得脑震荡可谓杞人忧天”,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正面论证,强化反驳的力量:环境只是影响一个人成长方向的重要因素,
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而决定性因素是人的主观意志和精神追求。有了高尚的追求、坚定的意志,就能“出淤泥而不染”,
20.①发扬光大②层出叠见、层出不穷、层出迭见③日新月异、蓬勃发展(1 点 1 分,如有其他答 保持良好的秉性和品质,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案,符合语境亦可酌情给分。) 四、拟写提纲,理顺关系。
【解析】①发扬光大:使美好的事物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倡。语境中强调事物的发展状态 要想论证合理,还需要学会拟写简要的提纲,合理安排全文的论证结构,用好选择的各种论据,
②层出叠见:比喻事物或言论接连出现,似乎没穷尽。语境中“一个个新业态”意在说明新事物在 形成一个前后勾连、相互佐证的论证链,使作文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接连不断地出现 比如以《近朱者一定赤,近墨者一定黑吗?》为题,可以列如下提纲:第一部分,引用名言“近
③日新月异:形容事物发展变化快。一般指向事物的外在状态。 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出话题,提出质疑;第二部分,列举古今中外典例名言,直接反驳这一观
21.A(A 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的省略号都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点;第三部分,揭示问题实质,阐述正确观点;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倡导看待问题要有全面、准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表示语言的中断,语意未尽;D.表示引用内容的省略。) 确,深刻的认识观。
22.①运用了比喻(1 分),将中华文明比喻成“胎记”“纽带”“宝藏”等,从多个角度生动形 范 文 1: 近 朱 者 未 必 赤
象地说明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1 分);②运用了排比(1 分),四个“是……的……”排比句式,句 古人曾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就是一块普通的布料,若与朱砂接触,则必变红,
式整齐,节奏鲜明,从语势与语气方面强化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影响。(1 分) 与墨汁接触则必变黑。但依我看,这极为片面。
23.B(“表现了阿 Q善于投机的性格”错误,表现了阿 Q懦弱的性格。) 在地中海沿岸,就生长着一种草本植物——亚麻。用亚麻纤维制成的好布料,颜色很难附着其
上,在自然界,它就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最好例子。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答案 第 3页,共 4页
{#{QQABYYIQogAAAAJAARhCQQH4CgIQkBGCACoOBFAIMAABwQFABAA=}#}
为什么亚麻可以保持本色?这是因为亚麻含有一种“抗染色”的物质,所以才有“近墨不黑” 与之同理,近墨者亦未必黑。雄鹰在鸡窝里成长,尚能搏击长空,自由翱翔;野狼在羊群中生
的特点,被人们重视利用。人也如此。可能有人会说,孟子不就是因为孟母三迁才研学成功的吗? 活,仍可叱咤风云、驰骋大地。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内心正直刚毅的人,即使身边的环境龌龊,也
孟母三迁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但那只是“催化剂”,如果孟子自己没有向学之心,那么搬到哪 绝对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反而将恶劣的环境当成砥砺,磨练自己的意志。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
里都会堕落。咱们看看身边,同样在一个班级,是不是有些同学就格外优秀,而有些同学就特别不 在无声无光的环境中成就自我,坚强刚毅的张海迪在狭小的轮椅中终成大器。回望历史,我们还会
爱学习呢?由此观之,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才能概括全部,更为全面。 看到岌岌可危的越国磨砺了卧薪尝胆的勾践,专制落后的晚清锻造了开启时代的孙中山,十万大山
先说近朱者未必赤。扶不起的“阿斗”后主刘禅,即使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还 的愚昧淬炼了高山之巅的张桂梅。坚定的意志从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沉沦。
有众多侍卫之臣、忠志之士,却仍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任务,只知道吃喝玩乐,亲小人远贤臣, 可见,成长环境并不是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因素,也不能决定一个人成长的高度。最重要的是自
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国家前途也断送他手。清末的政府昏庸软弱,即使当时中华大地从不缺有 身的意志,而意志不源于环境,而源于内心深处的毅力。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思想、能强国的有为青年,但清末政府不为所动,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只知妥协。这些统治者虽有 心向煦阳无畏生长,何惧身处于淤泥之中。
良好的环境,身在“朱”中,但没有因此变“赤”。所以,一个内心自甘堕落的人,即使在好的环 范文 3: 纵出淤泥,吾亦不染
境中也很难提升自己,获得成功。因为他的内心抗拒成长、抗拒改变,所以再好的环境也是徒劳。 窗外是点点的微雨,月光如水,清风如墨,迷失在乡间的小径。月色下邂逅的,是一朵圣洁的
再说近墨者未必黑。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时就非常同情劳动人民, 荷花,它摇曳着身姿,诉说古今的心事:我自淤泥来,欲往广寒去。又想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
从未被环境影响,与佃户之子闰土结为了好友。成年后的他弃医从文,以笔代枪,披露封建社会的 芳妒”的诗句——冰雪之中,一株梅花傲然于世,万花皆于春绽放,唯我冬日露锋芒。
丑恶,正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屈原能在昏暗的楚国朝廷中大胆直谏;舒伯特 世人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朱墨自由天,赤黑方由人,
在五线谱都买不起的极度贫困中坚持创作,成为古典主义音乐最后一位大师——他们为什么能不惧 我心向明月,何惧风雨来。
环境好坏,而像莲一样“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目标远大,并时刻用目标 古人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坚守本心,自然能不染世间尘。陶令辞官,他以幽静的乡村,
督促自己,摆脱环境的影响,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才是我辈学子要学习的榜样——深知使命,努 守住自己自然之心;李白离京,他以大好的河山,守住自己诗意之心;屈原投江,他以滚滚的江水,
力奋斗,造就“近墨者未必黑”的高尚品质。 守住自己赤子之心。在那些混沌的时代里,确实有人泯灭了初心,但更有人隐居山河,有人寄情诗
现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声色犬马无孔不入。我们不应像阿斗一般 意,最终也留名千古。心里装着春天,怎么会怕冰封?心里装着希望,怎么会怕磨难?心里装着财
沉沦,应该用有限的资源像莲一般脱颖而出,像亚麻一样杜绝黑墨,坚守本心,做一个“近朱者也 富,怎么会怕贫穷?在心里找到一处憩园,安放自己的本心,让它永远圣洁、守住初心,不染世尘。
赤,近墨者不黑”的人。 风雨不垮,逆境开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事艰难,我们亦可力争上游——
范文 2: 心向煦阳,何惧淤泥 满朝皆言投降,岳飞坚持北伐;家破人亡,曹雪芹书留千古;身心俱死,司马迁彪炳史册。“壮志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环境决定人的成长”这 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多么豪放的约定;“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多么醇厚的著
个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式。 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多么崇高的赞扬。灵魂是一片净土,你可以种下你的梦想,你
但是,我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一个人如果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那 的希望,在风雨吹来时,你也可以坚守本心。风雨中的春天或许会挂上泪水,但它绝对绚烂,能在
么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不忘初心、坚守本心,甚至还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磨炼自己, 风雨中摇曳,在逆境中开花。
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 纵出淤泥,吾亦不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不惧黑暗,是勇气;奉献光明,是无私。
自古以来,近朱者却不赤的实例比比皆是。阿斗为刘备之子,亲近诸葛,谓之相父,依靠朝臣,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当历史只
视之如臂膀,从小到大受到他们的才学教诲与思想传播,但阿斗却没有受到他们的一点点感化,仍 剩下罪恶,唯有推倒重来。当世界濒临腐朽,唯有重新着色。毛泽东把封建势力扫得一干二净,剩
然昏庸奢侈如故,以至亡国。清华学子刘海洋饱读诗书,求学于中国最高学府,周围也尽是好学之 下的只有社会主义的足迹。江山如画,若它染上墨色,只会使万物失灵。所以勾勒出一副赤红的画
辈,却做出硫酸泼熊这种毫无素养且触犯法律的恶行,令社会为之侧目。古今之事恰恰告诉我们: 卷,即使身出淤泥,亦可不染肮脏,甚至回报以月光。
“近朱者未必赤。”即使优越于他人的环境,有些人却并未因此而变好,反而将优越的外因作为放 拾一朵荷花,它告诉我一个千年的秘密,它点醒很多人:我自淤泥来,欲往广寒去。
纵自己的借口。所以再好的环境,自身不去努力、去奋斗,只是一次次索取,同样会跌入无尽的深
渊。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答案 第 4页,共 4页
{#{QQABYYIQogAAAAJAARhCQQH4CgIQkBGCACoOBFAIMAABw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