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5《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5《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6-08 16: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 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具 多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媒体
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背诵检查二、教读1自然段(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读第一自然段(二)复习掌握重点词句(三)内容理解1、从①段看,作者送东阳马生的临别赠言可用三个成语来概括?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业精于勤、苦中作乐和专心致志。2、文中①段哪些语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教师明确:①余幼时即嗜学;②慕圣贤之道;③心中有足乐者。3、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1)致书之难。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2)从师之劳。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4)生活之艰比较点我同舍生吃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穿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感受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找出本段中的议论句理解其作用。 教师明确: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归结上文,突出勤苦,表明勤能补拙(四)齐读第二自然段三、教读2自然段(一)指读第二自然段(二)复习掌握重点词句(三)内容讨论1、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比较点我太学生吃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廪稍之供穿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岁有裘葛之遗住寓逆旅主人坐大厦之下诵诗书行行深山巨谷中无奔走之劳师未尝稍降辞色未有问而不告书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结论: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2、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3、手法小结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从横向看,有同龄人之间的对比;从纵向看,有今与夕的对比。两方面对比:①学习态度;②学习条件。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老师方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 色”与“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对比;书本方面,“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对比。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4、宋濂在求学时,对老师的态度如何?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教师提示;恭敬、尊重。示例: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尊师的优良传统。遇到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5、找出本段中的议论句理解其作用。 教师明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明乐以忘忧(四)齐读第二自然段四、再读课文,研讨与中心相关的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完成下面问题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或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要点提示: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用自己求学时的艰辛勤奋和太学生优越的条件作对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专心致志。2、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3、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要点提示: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求师之艰,刻苦攻读,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力学,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要勤奋,专心向学,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以读书为乐就不会有困难。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写法鉴赏。1、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3、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见第2自然段写法分析)七、拓展延伸(一)你知道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结合导入部分搜集整理在积累本上。(二)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结合拓展探究写一篇读后感)。 理解性背诵学生诵读学生思考左边问题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学生理解批注内化学生齐读学生诵读学生思考左边问题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学生理解批注内化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学生勾画讨论交流学生齐读学生默读思考学生思考左边问题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学生理解批注内化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结合实现思考左边的问题充分讨论交流学生结合课文学习理解批注内化课后完成
教学札记 文章中心是“劝学”,通篇围绕这一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来写,开头提出“嗜学”,接着叙述“力学”,然后说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学生“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有力表现了激励太学生学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