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实验热点】04 Fe(OH)2与Fe(OH)3胶体的制备——高中化学回归课本教材实验热点集锦(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材实验热点】04 Fe(OH)2与Fe(OH)3胶体的制备——高中化学回归课本教材实验热点集锦(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1-09 09:44:41

文档简介

【教材实验热点】04 Fe(OH)2与Fe(OH)3胶体的制备
专题04 Fe(OH)2与Fe(OH)3胶体的制备
【教材实验梳理】
1.Fe(OH)2的制备
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Fe(OH)3,所以在制备Fe(OH)2时:
(1)要确保Fe2+溶液中无Fe3+,故需加Fe粉,把Fe3+转化为Fe2+。
(2)要尽量减少与O2的接触,故采取加热的方法赶走所需溶液中溶解的O2,冷却后再反应;同时应防止空气中的O2再溶于溶液,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①反应在试管底部进行。
如图甲,这是中学阶段唯一把胶头滴管插入反应溶液的实验。
②加隔氧剂,如加入汽油、苯等比水轻的有机溶剂。
如图乙,由于苯的液封作用,防止了生成的Fe(OH)2被氧化,因而可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的Fe(OH)2沉淀。
③利用反应产生非氧化性气体(或通入非氧化性气体)赶走空气的方法。
如方案一、方案二,此方法可以长时间观察到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案一:
该方法是先用非氧化性气体排尽溶液和装置内的空气,再把试管Ⅱ中的NaOH溶液压入试管Ⅰ中反应。
方案二:
该方法是先在装置Ⅰ中产生FeSO4溶液,并利用产生的H2排尽两溶液和装置内的空气,再关闭止水夹K,利用产生的H2把FeSO4溶液压入装置Ⅱ的NaOH溶液中。
2.胶体的制备
(1)物理方法:研磨法。如制豆浆。
(2)化学方法:利用水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注意:
①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不能搅拌也不能加热时间过长,否则会导致胶体聚沉。
②书写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用“=”,不用“”,而且不能写“↓”符号。
3.检验Fe2+、Fe3+的常用方法
(1)根据溶液颜色:含有Fe2+的溶液显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显棕黄色。
(2)用KSCN溶液和氯水
①流程:
(3)用NaOH溶液
①流程:
②有关反应:Fe3++3OH-=Fe(OH)3↓(红褐色沉淀)
Fe2++2OH-=Fe(OH)2↓(白色沉淀)
4Fe(OH)2+O2+2H2O=4Fe(OH)3
【答题技巧】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典例讲解】
1.下列各图示中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及时巩固】
2.实验室用FeCl2和烧碱制备Fe(OH)2,为了生成的产物不容易被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配制FeCl2和烧碱溶液所用的蒸馏水通常要煮沸
B.可在FeCl2溶液的上面加一层苯,以隔绝空气
C.向FeCl2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时,胶头滴管尖嘴不能伸入到试管内
D.产生Fe(OH)2沉淀后,不能振荡试管
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的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A.A B.B C.C D.D
4.有关铁的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Fe(OH)2是一种黑色固体,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转变为红褐色
B.如图所示操作可制取Fe(OH)2
C.Fe3O4、Fe(OH)3都可以由化合反应制得
D.Fe(OH)3胶体呈红褐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5.下列各图示中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制备Fe(OH)2
B.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KSCN溶液
C.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少量稀HNO3后溶液显红色,此现象不能确定原溶液中含有Fe2+
D.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是为了防止Fe2+被氧化
7.下列中学常见实验的现象或表述正确的是( )
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B.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即可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C.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成分,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即可
D.向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加热煮沸一会,然后冷却、过滤,滤纸上的物体为“蓝色固体”
8.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操作、现象 解释
A 向KI 淀粉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溶液变蓝 Fe3+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B 把生铁放置于潮湿的空气中,铁表面有一层红棕色的斑点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成Fe(OH)3
C 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有气泡产生 说明Fe置换出溶液中的氢,生成了氢气
D 新制Fe(OH)2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白色物质变成了红褐色 说明Fe(OH)2易被O2氧化成Fe(OH)3
A.A B.B C.C D.D
9.下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Fe(OH)2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时的颜色变化。实验提供的试剂:铁屑、6 mol/L硫酸溶液、NaOH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中盛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铁屑
B.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E关闭
C.生成Fe(OH)2的操作为:关闭E,使A中溶液压入B瓶中
D.取下装置B中的橡皮塞,使空气进入,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10.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沉淀。
方法一:用溶液与不含的蒸馏水配制的溶液反应制备。
(1)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生成白色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的溶液,插入溶液液面以下,再挤出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用不含的溶液、铁屑和稀硫酸制备。
(3)在试管Ⅰ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试管Ⅱ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制得白色沉淀,在试管Ⅰ和试管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样生成的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制备Fe(OH)2白色沉淀。
请回答:
(1)装置5的作用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关闭K2,打开K1,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打开K2,关闭K1,发现3中溶液不能进入4中。请为装置作一处改进,使溶液能进入4中__________。
(3)装置改进后,将3中反应后溶液压入4中,在4中析出了灰绿色沉淀。从实验操作过程分析没有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
12.已知制备胶体的反应原理为: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Ⅰ.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Ⅱ.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Ⅲ.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OH)3胶体是不是电解质: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3)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___________(填乙或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
(4)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___________电荷。
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化学课外小组在制备Fe(OH)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该小组同学对产生灰绿色沉淀的原因,进行了实验探究。
I.甲同学猜测灰绿色沉淀是Fe(OH)2和Fe(OH)3的混合物,设计并完成了实验1和实验2。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向2mL0.1mol·L-1Fe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NaOH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C溶液) 液面上方出现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变为灰绿色,长时间后变为红褐色
实验2 取实验1中少量灰绿色沉淀,洗净后加盐酸溶解,分成两份。①中加入试剂a,②中加入试剂b ①中出现蓝色沉淀,②中溶液未变成红色
(1)实验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是利用了该物质的 ___ 性
(3)实验2中加入的试剂a为 ___溶液,试剂b为____溶液。实验2的现象说明甲同学的猜测 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Ⅱ.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猜测灰绿色可能是Fe(OH)2吸附Fe2+引起的,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实验5。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3 向10mL4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FeSO4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 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带有较多灰绿色)。沉淀下沉后,部分灰绿色沉淀变为白色
实验4 向10mL8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FeSO4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 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无灰绿色)。沉淀下沉后,仍为白色
实验5 取实验4中白色沉淀,洗净后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______________
(4)依据乙同学的猜测,实验4中沉淀无灰绿色的原因为_____。
(5)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5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了乙同学猜测的正确性,则实验5的实验现象可能为____。
Ⅲ.该小组同学再次查阅资料得知当沉淀形成时,若得到的沉淀单一,则沉淀结构均匀,也紧密;若有杂质固体存在时,得到的沉淀便不够紧密,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会更大。
(6)当溶液中存在Fe3+或溶解较多O2时,白色沉淀更容易变成灰绿色的原因为______。
(7)该小组同学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制备Fe(OH)2时能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沉淀的适宜的条件和操作有________、____。
14.绿矾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绿矾的一些性质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绿矾样品,加水溶解,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再向试管中通入空气,溶液逐渐变红。由此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测定绿矾中结晶水含量,将石英玻璃管(带两端开关K1和K2)(设为装置A)称重,记为m1 g。将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中,再次将装置A称重,记为 m2 g。按下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A恒重,记为m3 g。
a.点燃酒精灯,加热 b.熄灭酒精灯 c.关闭K1和K2
d.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 e.称量A f.冷却到室温
③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数目x=________________(列式表示)。若实验时按a、d次序操作,则使x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为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将(2)中已恒重的装置A接入下图所示的装置中,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加热。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粉末。
①C、D中的溶液依次为_________(填标号)。C、D中有气泡冒出,并可观察到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a.品红 b.NaOH c.BaCl2 d.Ba(NO3)2 e.浓H2SO4
②写出硫酸亚铁高温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mol/L的溶液.在FeCl2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________。
(2)甲组同学取2ml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l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
(4)丙组同学取10 mL0.1mol/LKI溶液,加入6mL0.1mol/LFeCl3溶液混合。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 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 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色;
② 第二只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 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______。
(5)丁组同学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生成沉淀的原因是______(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参考答案:
1.①②③⑤
【详解】因为Fe(OH)2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为红褐色的Fe(OH)3,即4Fe(OH)2+O2+2H2O===4Fe(OH)3,因此要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就要排除装置中的氧气或空气。①、②原理一样,都是先用氢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并使生成的Fe(OH)2处在氢气的保护中;③的原理为铁作阳极产生Fe2+,与电解水产生的OH-结合生成 Fe(OH)2,且液面用汽油保护,能防止空气进入;⑤中液面加苯阻止了空气进入;④由于带入空气中的氧气,能迅速将 Fe(OH)2氧化,因而不能较长时间看到白色沉淀。故答案为①②③⑤。
2.C
【分析】实验室用FeCl2和烧碱制备Fe(OH)2,由于Fe(OH)2有强还原性,极易被氧化,故在制取的过程中的关键是要防氧化,据此分析。
【详解】A.FeCl2和烧碱溶液要现用现配,且配制溶液的蒸馏水要煮沸以除去氧气,确保Fe(OH)2的生成在无氧的环境里,故A正确;
B.在FeCl2溶液的上面加一层苯或一层油,以隔绝空气防止氧气溶入,故B正确;
C.向FeCl2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时,要将胶头滴管的尖嘴伸入到FeCl2溶液中,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在滴入时接触空气溶有氧气,故C错误;
D.产生Fe(OH)2沉淀后,若振荡试管,会增大沉淀与空气的接触的机会,使沉淀更易被氧化,故D正确。
【点睛】Fe(OH)2固体、FeCl2溶液和Fe(OH)2胶体制备均需要保持无氧的环境,所用到的试剂需要现配现用,在制备过程中常加入隔氧剂(苯、汽油、植物油等比水轻的有机溶剂)隔绝氧气。
3.D
【详解】A.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的FeCl3溶液中生成的是Fe(OH)3沉淀,不能制备Fe(OH)3胶体;
B.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时,由于发生生水解且水解产物易挥发或易分解,故不能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B不能达到;
C. 加入稀硝酸溶液, Cu粉及其中混有的CuO全部溶解,不能达到;
D.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可以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D能达到。
故选D。
4.A
【详解】A.Fe(OH)2是一种白色固体,故A错误;
B.煤油能减少FeSO4溶液与氧气接触,可以避免试管中部分氧气对氢氧化亚铁的氧化,故B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Fe3O4,该反应为化合反应;用4Fe(OH)2+2H2O+O2=4Fe(OH)3制取Fe(OH)3也是化合反应,故C正确;
D.Fe(OH)3胶体呈红褐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
故答案选A。
5.B
【分析】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则制备实验装置应排出空气,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以此来解答。
【详解】因为Fe(OH)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Fe(OH)3,故要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就要排除装置中的空气或氧气。装置①是先用Fe粉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H2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然后滴入NaOH溶液,与新反应产生的FeSO4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Fe(OH)2,并使生成的Fe(OH)2处在氢气的保护中,可以达到目的,①正确;
②滴入的NaOH溶液会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与试管中FeSO4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Fe(OH)2和Na2SO4,溶液中有氧气,会氧化Fe(OH)2变为Fe(OH)3,因此会看到沉淀由白色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不能达到实验目的,②错误;
③中液面上加苯阻止了空气进入;在隔绝空气的环境中NaOH、FeSO4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Fe(OH)2和Na2SO4,由于没有空气,Fe(OH)2不能被氧化,能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沉淀,③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6.C
【详解】A.反应开始时打开止水夹C装置A中生成的H2进入装置B中,段时间后,可排净装置中的O2,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然后关闭止水夹C,装置A中产生H2,压强增大,将溶液压入装置B中,FeSO4和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Fe(OH)2,A正确;
B.Fe2O3和HCl反应生成FeCl3和H2O,Fe3+与SCN-反应生成Fe(SCN)3,溶液变为红色,B正确;
C.“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原溶液中不含Fe3+,“滴加少量稀HNO3后溶液显红色”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含Fe3+,其原因只能是稀HNO3具有强氧化性,将Fe2+氧化为Fe3+,说明原溶液中含Fe2+,C错误;
D.Fe3+与铁反应生成Fe2+,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是为了防止Fe2+被氧化,D正确;
故选C。
7.C
【分析】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生成硝酸亚铁;制备氢氧化亚铁时,边加边搅拌,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为氢氧化铁;遇KSCN溶液显红色;氢氧化铜受热容易分解为氧化铜。
【详解】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生成硝酸亚铁,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显血红色,故A错误;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氢氧化亚铁被氧化为氢氧化铁沉淀,故B错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和水,遇KSCN溶液显红色,故C正确;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但是氢氧化铜受热容易分解,放入蒸发皿中加热煮沸一会,然后冷却、过滤,滤纸上的物质多为氧化铜,故D错误。
【点睛】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生成硝酸亚铁,反应方程式是 ;少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生成硝酸铁,反应方程式是 。
8.D
【详解】A.向KI淀粉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碘离子被铁离子氧化成碘单质,从而使溶液变蓝,铁离子不与淀粉反应,故A错误;
B.把生铁放置于潮湿的空气中,铁表面有一层红棕色的斑点,铁发生吸氧腐蚀生成三氧化二铁,不是Fe(OH)3,故B错误;
C.少量铁粉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NO气体和水,不会生成氢气,故C错误;
D.新制Fe(OH)2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Fe(OH)2易被O2氧化成Fe(OH)3,白色的氢氧化亚铁变成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故D正确;
故选D。
9.B
【详解】氢氧化亚铁容易被氧气氧化成Fe(OH)3,不易观察到Fe(OH)2的颜色,制备Fe(OH)2时应排除装置中的空气,以及避免空气的进入,根据装置此装置操作步骤是:烧瓶中放入铁屑,打开止水夹E,向烧瓶中滴加硫酸,当装置C中收集氢气后(此目的是排除装置中空气,让装置处于还原性氛围),关闭止水夹E,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把烧瓶中的溶液压入到装置B中,发生Fe2++2OH-==Fe(OH)2↓,能够长时间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颜色,当B中进入空气后,发生4Fe(OH)2+O2+2H2O==4Fe(OH)3,故选项B正确。
10. 煮沸 避免生成的沉淀接触而被氧化 稀硫酸﹑铁屑 不含氧气的溶液 检验试管Ⅱ出口处的纯度,当排出的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 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易进入装置中
【分析】方法一利用制备的NaOH溶液,用滴管吸入NaOH溶液,伸入到硫酸亚铁溶液液面以下,挤出滴管中液体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
方法二中试管Ⅱ是开口式的,无法利用产生的气体将溶液压入试管Ⅰ中,所以制取应在试管Ⅰ中进行,而在试管Ⅱ中应加入不含的溶液。当把Fe与稀硫酸加入试管Ⅰ中后,打开止水夹,产生的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最后关闭止水夹,试管Ⅰ内产生的无法逸出,压强增大,将试管Ⅰ内的溶液通过长导管压入试管Ⅱ内,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常采用煮沸的方法除去蒸馏水中的;故答案为:煮沸。
(2)题述操作是为了防止滴加溶液时带入空气,避免生成的接触;故答案为:避免生成的沉淀接触而被氧化。
(3)根据分析试管Ⅰ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因此加入的试剂是稀硫酸﹑铁屑;故答案为:稀硫酸﹑铁屑。
(4)根据分析试管Ⅱ发生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试管Ⅰ是制备硫酸亚铁,因此试管Ⅱ盛放的试剂是NaOH溶液;故答案为:不含氧气的溶液。
(5)当把Fe与稀硫酸加入试管Ⅰ中后,打开止水夹,产生的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最后关闭止水夹;故答案为:检验试管Ⅱ出口处的纯度,当排出的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
(6)试管Ⅰ内产生的无法逸出,压强增大将试管Ⅰ内的溶液通过长导管压入试管Ⅱ内,在此过程中,液体处于氛围中,不易被氧化,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故答案为: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易进入装置中。
【点睛】制备氢氧化亚铁时,由于氢氧化亚铁、铁离子易被氧化,因此在制备过程中要防止氧气进入,要排除装置内的空气。
11. 液封,防止空气进入装置4中 在装置2、3之间添加止水夹 装置4中的空气没有排尽
【分析】在三颈烧瓶中稀硫酸与Fe反应产生FeSO4、H2,H2可以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防止Fe2+被氧化,生成的H2可以从2的导管中逸出,导致3中溶液不能进入4中,需要在在2、3之间添加控制开关;当装置中空气完全排出后,关闭K1及左侧烧杯与三颈烧瓶中,产生的氢气将溶液压入锥形瓶中,与NaOH发生反应:FeSO4+2NaOH=Fe(OH)2↓+Na2SO4,若装置4中有空气,反应产生的Fe(OH)2会进一步发生反应:4Fe(OH)2+O2+2H2O=4Fe(OH)3,沉淀会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详解】(1)装置5是通过蒸馏水的液封,起到防止空气进入装置4中的作用,即可防止Fe(OH)2被氧化为Fe(OH)3;
(2)Fe与稀H2SO4反应产生的H2可以从装置2的导管中逸出,使装置3中的压强达不到将液体压入装置4中的程度,因此装置3中溶液不能进入4中,改进措施是在装置2、3之间加一个止水夹;
(3)当装置3中生成的FeSO4溶液被压入装置4中,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生成Fe(OH)2沉淀,颜色为灰绿色而非白色,是因为装置4中的空气未排尽,发生了反应:4Fe(OH)2+O2+2H2O=4Fe(OH)3。
【点睛】本题考查氢氧化亚铁制备的设备的评价与操作。把握物质的性质、制备原理为解答的关键。注意Fe2+具有强还原性,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3+而导致不能产生白色Fe(OH)2沉淀。应该利用反应产生的H2排出整个装置中的空气,然后关闭左边2、3之间的止水夹,利用反应产生的H2产生的气压将FeSO4溶液压入锥形瓶,与NaOH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Fe(OH)2。
12. 丁达尔效应 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不是 丙 正 加电解质,胶体聚沉 2Fe(OH)3+3H2SO4=Fe2(SO4)3+6H2O
【分析】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发现溶液变浑浊,表明FeCl3在溶液中发生水解,生成较多量的Fe(OH)3;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此时所得液体呈红褐色,为氢氧化铁胶体;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此时胶体发生凝聚。
【详解】(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应对“胶体”进行验证,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答案为: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2)Fe(OH)3胶体是混合物,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所以胶体:不是。答案为:不是;
(3)因为丙中胶体发生了凝聚,所以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答案为:丙;
(4)①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向阴极移动,带正电荷。
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加电解质,胶体聚沉;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此时Fe(OH)3与H2SO4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Fe(OH)3+3H2SO4=Fe2(SO4)3+6H2O。答案为:正;加电解质,胶体聚沉;2Fe(OH)3+3H2SO4=Fe2(SO4)3+6H2O。
【点睛】胶体是混合物,即便导电也不属于电解质。
13. 4Fe(OH)2+2H2O+O2===4Fe(OH)3 还原 K3[Fe(CN)6](或铁氰化钾) KSCN(或硫氰化钾) 不正确 NaOH溶液浓度高,反应后溶液中Fe2+浓度较小,不易被吸附在Fe(OH)2表面 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中间过程无灰绿色出现 沉淀中混有Fe(OH)3,不够紧密,与溶液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吸附Fe2+ 向高浓度NaOH溶液中滴加FeSO4溶液 除去溶液中Fe3+和O2
【详解】(1)实验1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是因为Fe(OH)2被氧化生成Fe(OH)3,反应方程式为4Fe(OH)2+2H2O+O2===4Fe(OH)3,故答案为:4Fe(OH)2+2H2O+O2===4Fe(OH)3;
(2)实验1中加入维生素C是为了防止Fe2+被氧化,利用了其还原性,故答案为:还原;
(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①中加入试剂出现蓝色沉淀,是在检验Fe2+,试剂a为K3[Fe(CN)6],②中溶液是否变红是在检验Fe3+,试剂b为KSCN,由于②中溶液没有变红,则不存在Fe3+,即灰绿色沉淀中没有Fe(OH)3,甲同学的猜测错误,故答案为:K3[Fe(CN)6](或铁氰化钾);KSCN(或硫氰化钾);不正确;
(4)根据已知,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灰绿色可能是Fe(OH)2吸附Fe2+引起的,而实验4中NaOH溶液浓度高,反应后溶液中Fe2+浓度较小,不易被吸附在Fe(OH)2表面,导致沉淀没有灰绿色,故答案为:NaOH溶液浓度高,反应后溶液中Fe2+浓度较小,不易被吸附在Fe(OH)2表面;
(5)当实验5中的现象为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中间过程无灰绿色出现时,可说明白色沉淀上没有或很少附着有Fe2+,故答案为:白色沉淀变为红褐色,中间过程无灰绿色出现;
(6)溶液中存在Fe3+或溶解较多O2时,O2能将Fe2+氧化成Fe3+,形成Fe(OH)3沉淀,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沉淀中混有Fe(OH)3,不够紧密,与溶液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吸附Fe2+,从而白色沉淀更容易变成灰绿色,故答案为:沉淀中混有Fe(OH)3,不够紧密,与溶液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吸附Fe2+;
(7)根据上述实验可知道,当NaOH浓度高或者溶液中不存在Fe3+和O2时,制备Fe(OH)2时能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沉淀,其操作可以是向高浓度NaOH溶液中滴加FeSO4溶液或除去溶液中Fe3+和O2,故答案为:向高浓度NaOH溶液中滴加FeSO4溶液;除去溶液中Fe3+和O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同时对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难度较大,解题关键在于对题干信息的提取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解答。
14. 样品中没有Fe3+ Fe2+易被氧气氧化为Fe3+ 干燥管 dabfce 偏小 c、a 生成白色沉淀、褪色 2FeSO4Fe2O3+SO2↑+SO3↑
【详解】(1)样品溶于水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无Fe3+;再向试管中通入空气,溶液逐渐变红,这说明有铁离子产生,即硫酸亚铁易被空气氧化为硫酸铁,铁离子遇KSCN溶液显红色;
(2)①根据仪器构造可知B是干燥管;
②由于装置中含有空气,空气能氧化硫酸亚铁,所以加热前需要排尽装置中空气,利用氮气排出空气,为了使生成的水蒸气完全排除,应该先熄灭酒精灯再冷却,然后关闭K1和K2,最后称量,即正确的排序是dabfce;
③样品的质量是(m2-m1)g,加热后剩余固体是硫酸亚铁,质量为(m3-m1)g,生成水的质量为(m2-m3)g,
FeSO4·xH2OFeSO4 + xH2O
152 18x
(m3-m1)g (m2-m3)g
则:,解得:x=;
若实验时按a、d次序操作,在加热过程中硫酸亚铁被空气氧化为硫酸铁,导致m3增加,因此x偏小;
(3)①最终得到红棕色固体,说明有氧化铁生成,即分解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一定有SO2生成,这说明硫酸亚铁分解生成氧化铁、SO2和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硫酸和钡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由于硝酸钡在酸性溶液中有氧化性,能氧化SO2,所以应该用氯化钡,检验SO2用品红溶液,所以C、D的溶液依次为氯化钡溶液和品红溶液,实验现象是C中溶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D中品红溶液褪色,故答案为c、a;
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硫酸亚铁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铁、SO2和SO3,根据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得此反应的方程式为2FeSO4Fe2O3+SO2↑+SO3。
15. 防止Fe2+被氧化 2Fe2++Cl2=2Fe3++2Cl- 隔绝空气(排除氧气对实验的影响) Fe2+ Fe3+ 可逆反应 H2O2+2Fe2++2H+=2Fe3++2H2O Fe3+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H2O2分解反应放热,促进Fe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
【分析】亚铁离子具有强的还原性,铁离子具有强的氧化性,易发生水解,根据两种离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详解】(1)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以在配制的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的目的是防止Fe2+被氧化;
(2)Cl2可将Fe2+氧化成铁离子,自身得电子生成氯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
(3)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将Fe2+氧化,产生干扰,所以煤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
(4)根据Fe2+的检验方法,向溶液中加入1滴K3[Fe(CN)6]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一定含有亚铁离子;则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Fe2+;碘易溶于CCl4,在CCl4中呈紫色,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Fe3+,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可逆反应;
(5)H2O2溶液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Fe2++2H+= 2Fe3++ 2H2O,铁离子的溶液呈棕黄色;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反应产生的铁离子做了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双氧水分解过程放出热量,促进Fe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产生了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教材实验热点】04 Fe(OH)2与Fe(OH)3胶体的制备
专题04 Fe(OH)2与Fe(OH)3胶体的制备
【教材实验梳理】
1.Fe(OH)2的制备
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Fe(OH)3,所以在制备Fe(OH)2时:
(1)要确保Fe2+溶液中无Fe3+,故需加Fe粉,把Fe3+转化为Fe2+。
(2)要尽量减少与O2的接触,故采取加热的方法赶走所需溶液中溶解的O2,冷却后再反应;同时应防止空气中的O2再溶于溶液,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①反应在试管底部进行。
如图甲,这是中学阶段唯一把胶头滴管插入反应溶液的实验。
②加隔氧剂,如加入汽油、苯等比水轻的有机溶剂。
如图乙,由于苯的液封作用,防止了生成的Fe(OH)2被氧化,因而可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的Fe(OH)2沉淀。
③利用反应产生非氧化性气体(或通入非氧化性气体)赶走空气的方法。
如方案一、方案二,此方法可以长时间观察到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案一:
该方法是先用非氧化性气体排尽溶液和装置内的空气,再把试管Ⅱ中的NaOH溶液压入试管Ⅰ中反应。
方案二:
该方法是先在装置Ⅰ中产生FeSO4溶液,并利用产生的H2排尽两溶液和装置内的空气,再关闭止水夹K,利用产生的H2把FeSO4溶液压入装置Ⅱ的NaOH溶液中。
2.胶体的制备
(1)物理方法:研磨法。如制豆浆。
(2)化学方法:利用水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注意:
①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不能搅拌也不能加热时间过长,否则会导致胶体聚沉。
②书写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用“=”,不用“”,而且不能写“↓”符号。
3.检验Fe2+、Fe3+的常用方法
(1)根据溶液颜色:含有Fe2+的溶液显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显棕黄色。
(2)用KSCN溶液和氯水
①流程:
(3)用NaOH溶液
①流程:
②有关反应:Fe3++3OH-=Fe(OH)3↓(红褐色沉淀)
Fe2++2OH-=Fe(OH)2↓(白色沉淀)
4Fe(OH)2+O2+2H2O=4Fe(OH)3
【答题技巧】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典例讲解】
1.下列各图示中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的是________(填序号)。
【及时巩固】
2.实验室用FeCl2和烧碱制备Fe(OH)2,为了生成的产物不容易被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配制FeCl2和烧碱溶液所用的蒸馏水通常要煮沸
B.可在FeCl2溶液的上面加一层苯,以隔绝空气
C.向FeCl2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时,胶头滴管尖嘴不能伸入到试管内
D.产生Fe(OH)2沉淀后,不能振荡试管
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的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A.A B.B C.C D.D
4.有关铁的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Fe(OH)2是一种黑色固体,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转变为红褐色
B.如图所示操作可制取Fe(OH)2
C.Fe3O4、Fe(OH)3都可以由化合反应制得
D.Fe(OH)3胶体呈红褐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5.下列各图示中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制备Fe(OH)2
B.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KSCN溶液
C.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少量稀HNO3后溶液显红色,此现象不能确定原溶液中含有Fe2+
D.向FeCl2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是为了防止Fe2+被氧化
7.下列中学常见实验的现象或表述正确的是( )
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B.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即可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C.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成分,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即可
D.向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加热煮沸一会,然后冷却、过滤,滤纸上的物体为“蓝色固体”
8.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操作、现象 解释
A 向KI 淀粉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溶液变蓝 Fe3+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B 把生铁放置于潮湿的空气中,铁表面有一层红棕色的斑点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成Fe(OH)3
C 向稀硝酸中加入少量铁粉,有气泡产生 说明Fe置换出溶液中的氢,生成了氢气
D 新制Fe(OH)2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白色物质变成了红褐色 说明Fe(OH)2易被O2氧化成Fe(OH)3
A.A B.B C.C D.D
9.下图所示装置可用来制取Fe(OH)2和观察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时的颜色变化。实验提供的试剂:铁屑、6 mol/L硫酸溶液、NaOH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中盛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A中应预先加入的试剂是铁屑
B.实验开始时应先将活塞E关闭
C.生成Fe(OH)2的操作为:关闭E,使A中溶液压入B瓶中
D.取下装置B中的橡皮塞,使空气进入,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10.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沉淀。
方法一:用溶液与不含的蒸馏水配制的溶液反应制备。
(1)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2)生成白色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的溶液,插入溶液液面以下,再挤出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用不含的溶液、铁屑和稀硫酸制备。
(3)在试管Ⅰ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试管Ⅱ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制得白色沉淀,在试管Ⅰ和试管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样生成的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制备Fe(OH)2白色沉淀。
请回答:
(1)装置5的作用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关闭K2,打开K1,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打开K2,关闭K1,发现3中溶液不能进入4中。请为装置作一处改进,使溶液能进入4中__________。
(3)装置改进后,将3中反应后溶液压入4中,在4中析出了灰绿色沉淀。从实验操作过程分析没有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___。
12.已知制备胶体的反应原理为: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Ⅰ.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Ⅱ.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Ⅲ.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OH)3胶体是不是电解质: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3)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___________(填乙或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
(4)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___________电荷。
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化学课外小组在制备Fe(OH)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一段时间后变为红褐色。该小组同学对产生灰绿色沉淀的原因,进行了实验探究。
I.甲同学猜测灰绿色沉淀是Fe(OH)2和Fe(OH)3的混合物,设计并完成了实验1和实验2。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1 向2mL0.1mol·L-1Fe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NaOH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C溶液) 液面上方出现白色沉淀,一段时间后变为灰绿色,长时间后变为红褐色
实验2 取实验1中少量灰绿色沉淀,洗净后加盐酸溶解,分成两份。①中加入试剂a,②中加入试剂b ①中出现蓝色沉淀,②中溶液未变成红色
(1)实验中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中加入维生素C溶液是利用了该物质的 ___ 性
(3)实验2中加入的试剂a为 ___溶液,试剂b为____溶液。实验2的现象说明甲同学的猜测 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Ⅱ.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Fe(OH)2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猜测灰绿色可能是Fe(OH)2吸附Fe2+引起的,设计并完成了实验3—实验5。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3 向10mL4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FeSO4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 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带有较多灰绿色)。沉淀下沉后,部分灰绿色沉淀变为白色
实验4 向10mL8mol·L-1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FeSO4溶液(两溶液中均先加几滴维生素C溶液) 液面上方产生白色沉淀(无灰绿色)。沉淀下沉后,仍为白色
实验5 取实验4中白色沉淀,洗净后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______________
(4)依据乙同学的猜测,实验4中沉淀无灰绿色的原因为_____。
(5)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5的实验现象,间接证明了乙同学猜测的正确性,则实验5的实验现象可能为____。
Ⅲ.该小组同学再次查阅资料得知当沉淀形成时,若得到的沉淀单一,则沉淀结构均匀,也紧密;若有杂质固体存在时,得到的沉淀便不够紧密,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会更大。
(6)当溶液中存在Fe3+或溶解较多O2时,白色沉淀更容易变成灰绿色的原因为______。
(7)该小组同学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制备Fe(OH)2时能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沉淀的适宜的条件和操作有________、____。
14.绿矾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绿矾的一些性质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绿矾样品,加水溶解,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再向试管中通入空气,溶液逐渐变红。由此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测定绿矾中结晶水含量,将石英玻璃管(带两端开关K1和K2)(设为装置A)称重,记为m1 g。将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中,再次将装置A称重,记为 m2 g。按下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A恒重,记为m3 g。
a.点燃酒精灯,加热 b.熄灭酒精灯 c.关闭K1和K2
d.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 e.称量A f.冷却到室温
③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数目x=________________(列式表示)。若实验时按a、d次序操作,则使x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为探究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将(2)中已恒重的装置A接入下图所示的装置中,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加热。实验后反应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粉末。
①C、D中的溶液依次为_________(填标号)。C、D中有气泡冒出,并可观察到的现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a.品红 b.NaOH c.BaCl2 d.Ba(NO3)2 e.浓H2SO4
②写出硫酸亚铁高温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mol/L的溶液.在FeCl2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________。
(2)甲组同学取2ml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l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______。
(4)丙组同学取10 mL0.1mol/LKI溶液,加入6mL0.1mol/LFeCl3溶液混合。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 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 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呈紫色;
② 第二只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 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 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_____(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______(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______。
(5)丁组同学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______;生成沉淀的原因是______(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同课章节目录